公元1934年
用中微子概念,提出原子核 衰变的量子理论(美籍意大利人 费米)。
用中子轰击法制成多种人工 放射元素。发现原子核吸收慢中子与中子速率成反比的规律(美籍意大利人 费米埃·塞格勒,意大利 阿玛尔第、达戈斯蒂纳、拉萨悌,苏籍意大利人 庞悌考尔沃)。
提出核子力的介子场论,预言介子的存在(日本 汤川秀树)。
发现在丫射线照射下液体发光现象(苏联 切仑柯夫)。
提出强电流自聚焦理论,发现强电流放电的“箍缩效应”,后人于五十年代曾试图用此实现受控热核反应(美国 贝内特)。
澄清天体磁场的磁流体动力学理论,提出磁力线冻结在理想导电流体的基本概念(英国 考玲)。
提出超导电体的二流体模型理论(美籍荷兰人 戈特,荷兰 卡西尉)。
对费米用中子轰击铀的结果提出是裂变的建议,而费米用当时不准确的核质量数估算而反对(德国 依·诺台克)。
公元1935年
从核液滴模型出发,提出原子核质量的半经验公式(德国 冯·韦茨萨克)。
提出超导电现象的宏观电动力学理论,并建议其量子论的能隙解释(美籍德国人 伦敦兄弟)。
提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不完备的论据,引起波尔的反击(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以色列 罗森等)。
发明相差衬托而显色的新显微镜技术(荷兰 泽尼凯)。
提出固体中光致导电现象的理论(苏联 弗朗克尔)。
公元1936年
提出宇宙射线簇射现象的级联理论(美国 卡尔森、奥本海默,印度 巴巴,英国 海特勒)。
提出原子核反应的复合核模型理论(丹麦 尼·波尔)。
发现宇宙射线中的 介子(美国 卡·安德森、尼德迈耶)。
提出核反应的共振公式(美国 布莱特,美籍匈牙利人 维格纳)。
美国制成长微波“雷达”。
公元1937年
发明干式静电复印机,是静电技术的重要应用(美国 卡尔森)。
提出切仑柯夫辐射的电磁理论解释,预言任何带电粒子在透明体中以超光速速度穿过时就发出偏振蓝光(苏联 塔姆、依·弗朗克)。
提出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阵概念(美国 惠勒)。
公元1938年
提出湍流速度的关联理论(美籍匈牙利人 冯·卡门等)。
发明利用原子束或分子束的射频共振磁谱仪,精确测定核自旋和核磁矩(美国 拉比、扎卡赖亚斯、米尔曼、库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