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博罗的长诗《苍黄九章》及其他——《东北文学五十年》第二编“诗歌”第三章 吉林省社科院《东北文学五十年》课题组
巴音博罗(1965—),汉名崔岩,满族,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涌现的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优秀青年诗人之一。从1988年开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悲怆四重奏》、《龙的纪年》等。巴音博罗是纯正的努尔哈赤的后裔,祖先留给他的是沉痛思考后的悲剧意识、历史关怀和苦难认同。他说:“当那条名叫‘女真’的河流从我们的血液中汩汩流往华夏的海洋时,我时常被这种浩瀚的人文景观所震撼……我听见了一种碰撞的声音。融合的声音,消逝的声音——帝国、罕王、紫禁城、大辫子、黄袍马褂、白银大烟、青灯黄卷、祷告的太监和血……我的血液已深深地渗透了那种悲剧意识、历史关怀、苦难认同,它们是我所有情结和感知的惟一来源,哀而不伤、怨而不绝,这是我追求的崇高境界。”因而巴音博罗在诗歌上的起步之作就是一系列对自己的祖先“女真”的咏叹之调,从《莽式空齐》到《女真哀歌》、《吉祥女真》、《悲怆女真》再到《安魂曲》、《沙堡》,巴音博罗的诗,不仅吟咏了祖先的金戈铁马上得来的光荣,更反思了大烟、美女背后的亡国之耻,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悲怆的、雄浑的历史感,体味到一种无奈的、无法逃脱的苍凉之美。“那是历史的眼睛,是一个民族溃烂的独眸,在黯夜中幽幽注视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觳觫于父亲的慈爱里,喃喃流泪”——《女真哀歌》) 此后,巴音博罗的诗歌思想内容上逐渐扩展,在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反思上不再仅仅局限于满族文化,而是放眼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结构庞大、气势恢弘,挖掘的力度和深度也加强了。《汩罗江》悲情激荡,反思着人类苦难的根源,《1995·英雄启示录》追古思今,呼唤着“让我们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龙》则类似一部编年体的史诗,从“龙”的诞生、成长、结婚、生育、衰落、死亡的过程中透视历史的兴衰,解读不断循环中的朝代的更替与人生的生死轮回,充满着苍凉、悲怆之感…… 长诗《苍黄九章》是巴音博罗历史文化长诗的代表作。诗中从一个横断面剖析了人类历史——从神灵、巨匠、哲学家、帝王、法律、灵与肉、战争等几个方面叙写了人类历史的有机整体。全诗分为序曲和九个章节:第一章“空中广场”描述了诗人心目中对于中华历史的总体构成的理解,“它的前面往往是紫气缭绕的皇宫圣殿,那里面居住着死去多年的帝王;它的后面是庄严肃穆的寺庙,那里面供奉着失去主人的神灵它的左面是一触即溃的议会大厦,一群群面容枯槁的臣僚们在永远讨论着伟大的法律;它的右面是高墙森然的监狱,难于安静的肉体显得多么可悲!”第二章“祈祷词”,则写神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神“将贫贱者的眼泪雕刻成星斗镶满天幕。神努力使痛苦成为启示警策众生 ……”形象地说明了神的安慰弱者的灵魂和警策众生的作用,然而人创造了神,在人的心目中却又不相信神的存在,在神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的现代社会中,诗人呼唤“请给神留下一席之地”。第三章“巨匠”,则写下了历史上的科学家、各行各业的优秀的工匠,他们“修楼造阁,他们铺路架桥”,诗人衷心地赞颂着:“你们就叫历史,你们的光芒就叫距离,苍凉就叫沉寂,胸怀就叫辽阔。”然而,诗人也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把智慧拱奉给别人,就剥夺了自己。灵魂呵,为什么我心中总是充满悲伤和恐惧”?老匠人终于“把心爱的小女儿投进熔炉”。呻吟着对自己说:“我将不再听从大神的吩咐了”,于是“群众如兽溃散”,后来者因模仿而暴富,但瞬间“他们的面庞就轰然散落成了尘土”。第四章“云游”,写了那些哲人和思想家,这些“手捧额头的智者面庞高古,双目空阔……”然而他们却无法改变社会现状,“古老的日子一如既往,古老的富足统治着贫困。”他们清醒而无奈,“游说者彻悟又萎靡,把头埋在光辉中轻轻摇晃一下,灰尘就像思想簌簌而落。”第五章“灵与肉”,写了情爱与肉欲的美好,可是灵与肉却是一对天生的无法消解的矛盾体,“肉体要快乐,要甩掉身后的阴影,可是灵魂也要自由,也要叫那顽固、发霉的宗教滚蛋。然而脱离信仰的灵魂却仿佛无根之烟,遇风而散,飘得一点也没有重量”。第六章“帝”。则写了帝王,是众多民众托举起的一片天空:‘‘生于女人的梦里,死于女人的裙下,帝的手臂是一些太监,帝的衣袖是一些宫女。”帝光芒四射,却又没有自由:“帝的王冠镶嵌着北斗,帝的玉带是一条锁链。”帝既“功勋盖世”又“罪恶滔天”,却“最终被一大群奸逆灌醉,于是杀戮忠良干一些万夫所指的错事”,最终“民不得不反,帝不得不自戕”。第七章“两个人的征伐”则写了战争的实质,像两个孩子为了争夺利益在做着“打架”游戏。在“血”、“战书”、“权杖”背后的只有“邪恶”的欲望,因而“名叫文明的人正在恫吓那两个玩打架游戏的孩子:停止吧停止吧,为什么不做小小的新郎和新娘?”第八章“审判与谶语”反思了法律在历史中的作用。犯罪的根源在于人心的欲望,“我所以犯罪是因为我想。”因而“法典越厚,罪恶越多”。其实“最高的审判就是爱”。诗人在此巧妙地改换了“夸父追日”的结局,写“夸父追上了那辆正缓慢行驶的金銮马车后又束手无策,不知拿太阳怎么办。如此在追了放、放了追的犹豫中累死在无望的旅途中了……”诗人笔下,法律就像夸父所追的太阳,让人们不知道拿他怎么办。第九章“幻象”总结全诗,历史终归是无法言说的,终归是幻灭,终归是空茫“每一个活下来的人仰首看见山峦上佛的笑容时都困惑不解——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短暂的?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能使我们相信和安居?什么能使我们疑惑或死亡……” 此外,巴音博罗还创作了一些环保诗、爱情诗、哲理诗、倡导和平的诗,其中尤其以环保题材的作品最为出色。诗人沉痛地认识到,在我们的地球上,“草越长越稀,远处的楼群却越长越密”。(《小城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