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佛堂突发迷信事件,于光远自告奋勇前去查处
于光远,1915年生于上海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原姓郁,名钟正,于光远是入党后起的名字。1935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毕业后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辗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在中央青委做文化工作,后到西北局进行农村调查,1944年调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1946年又到《解放日报》言论部任副主笔。1947年3月,参加由中央政治局委员康生带队的中央土改工作团,相继到晋绥、晋察冀、冀中和山东渤海解放区进行土改工作。
1948年初,于光远来到渤海区党委驻地阳信县时,康生等人早在1947年11月已先期到达。有一次,他在听当地同志向工作团汇报情况时,谈到一个叫董家佛堂的村子,发生了一起迷信事件:不久前的一天,突然有周围村子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到董家佛堂来取“圣水”, 据说喝了“圣水”以后,有病的人病就好了,没有病的人可以不生病,还能给人带来幸运。
于光远听了上述情况后分析认为,这是一起规模较大的群体性迷信事件,幕后很可能有坏人挑动组织;既然有这么多人参与,总会有一个组织过程,也不会很保密,应该能够调查清楚。于是,他自告奋勇,主动向工作团领导提出,愿意到董家佛堂村去调查处理这一事件。团领导当即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与渤海区党委联系,又给他调配了6名地方干部一同前往。为了安全起见,还发给他一支手枪和几发子弹,作为护身之用。
于光远为首的7人工作组进驻董家佛堂村后,首先弄清了村名的来历。相传若干年前,有一户姓董的夫妇从外地逃荒来到这里,他们的全部家当只有一副担子,一头的筐子里盛着个年幼的孩子,另一头讨饭用的篮子里放着一尊小小的佛像。后来这对董姓夫妇在这里扎了根,长期住下来,家境也逐渐好起来。他们认为是那尊佛像保佑了他们一家,就为佛像盖了一间很小的佛堂供奉起来。这件事在附近村庄传开以后,就有外村人也来烧香上供。日久天长,这个村子便被人们叫做董家佛堂了。
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彻底查清问题,于光远采取了围渊驱鱼的办法。他绘制了一幅全村地图,图上标明各户的所在位置和户主姓名,又将全村分成7个区域,每个工作组成员各负责一个区域。然后,他们便逐户进行深入调查,了解那次取“圣水”活动的具体情况和村内的组织者,并且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同村中的坏人进行斗争。经过几天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挖出了一个姓慈的迷信活动组织者。他承认是为了破坏土改运动,利用群众的迷信思想而四处煽动的。于是,于光远让他写了一份悔过书,并按上手印,又召开群众大会,对其进行揭发批判,尔后交给地方政府处理。
在查处迷信事件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指示,于光远为首的工作组又乘胜前进,继续在董家佛堂村开展土改运动。由于这时党中央已经下发了《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左”倾错误》等重要指示,董家佛堂村的土改进行得相当顺利。1948年6月,于光远圆满结束在董家佛堂村的工作后,接到了组织上的调令,要他到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向中央组织部报到,另行分配工作。他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在此工作了近半年之久的董家佛堂村和渤海区。
53年后重访董家佛堂,与当地群众结下深情厚谊
1948年7月,于光远由渤海区回到西柏坡,被分配在中央宣传部工作。他先后担任《学习》杂志总编辑、理论宣传处副处长、科学处处长等职。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以后,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等职。他还是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于光远向来以思想敏锐,学识渊博,学贯两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勤奋多产而著称,是我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他出版著作近百部,达3000多万字,是名副其实的大学问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