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读偶拾
□雁翔
1987年1月16日,胡耀邦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之后,胡耀邦婉言谢绝准备上门拜访的老朋友、老同事和老部下,静下心来认真翻阅自1977年复出以来的全部讲话、著述和批示,回顾在总书记领导岗位上的工作,继而重新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胡耀邦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此时在读书之余,重新拾起过去喜欢、因公务繁忙而少有顾及的书法和诗词来。1988年9月15日 ,他给著名学者、经济学家于光远写了一首《调寄渔家傲·戏赠光远同志》:“科学真理真难求,你添醋来我加油,论战也带核弹头。核弹头,你算学术第几流?是非面前争自由,你骑马来我骑牛,酸甜苦涩任去留。任去留,浊酒一杯信天游。”
胡耀邦曾与于光远有工作交往,此时两人均有了闲暇,交往也增多了。这年春天,于光远前往探望胡耀邦时,曾写了“愿寿长八十万小时”的横幅送给胡耀邦。胡耀邦即题杜甫“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十字回赠。
这首《调寄渔家傲》,名曰“戏赠”,其实大有内涵,虽然采用了比较朦胧的“曲笔”,但词中意蕴是不难看出的。作者诙谐地调侃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学术上的投机取巧,意味深长地指出追求真理的难能可贵,今天读来仍觉意味深长。 | 【引子:】
解说:
于光远,中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20世纪的八十年代,他是中国改革开放风云中勇往直前的领军人物。
【字幕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终于成了一个老人" 】。
解说:
2004年,于光远89岁,这位经济学大师,有太多让人意料不到的惊叹!
【字幕 :"在大风中我这匹老马仍应昂首嘶鸣!" 】
解说:
2001年,已经86岁的于光远创建了自己的个人网站,而在2000年,他还是一位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老人。
(同期:于小东 于光远的三女儿)
他是85岁生日我们送他的生日礼物。当时我是想他可以上上网啊,浏览一下也是个放松。一开始刚买回来前两三天,他也没有动,他也不知道从何动起。
我记得第一句话打的是:很慢很慢,写的是"于光远笨蛋也"。
【镜头:网站】
解说:
电脑买来半年后,于光远就彻底换笔,并成了自己网站的主人。
(同期:龚育之 于光远的朋友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他这个手指头作过手术,我心里想大概无非是哪个秘书帮他用微机处理一些文件,他自己大概不会用。后来他就告诉我,他练的一个字一个字,他是一个指头戳,开玩笑这叫一指禅.
【镜头:敲键盘】
(同期记录:于光远)
你看我给你们准备了这么几条。
这个呢就是于老给我们的一个提纲,内容呢,工作,工作就是一直写作,收摊子,写回忆文章,问题就是活得太长。然后我还不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坐着轮椅走天下。
【访谈】
主持人:我们都觉得您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爱赶时髦的老人?
于光远:很会来事的。
主持人:当时为什么要想办一个自己的网站?
于光远:我是现代人吗,我本来是比较保守,因为我知道第一我这人迟钝,第二我这人残废。后来一想不行,到了21世纪了,太落后了不行了。我就发表谈话,我要现代化了。
解说:
现在,于光远每天在电脑前写作至少十二个小时,他写自己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看法,写对过去的回忆。于光远在经济学界大师级的地位,是人们公认的,但幼年,他却是一个喜欢在实验里和瓶瓶罐罐打交道的孩子,并因此在亲戚朋友中小有名气。(瓶瓶罐罐)
于光远原名郁钟正,出生于1915年。郁家曾是上海商界的名门望族,但在于光远出生时家道早已中落,父亲长年失业在家,生活困苦。十岁时,他常常看到父亲望着手指沉思,几个小时一动不动,那时他便跑上去将父亲的手掰开,父亲总是笑一下停止沉思,这件事给年幼的于光远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亲威眼里于光远是个很有些本事的小孩子。有一位远亲开牙膏厂,生意做得很大,但牙膏用上半年便凝固挤不出来,听人介绍就来找他帮忙,而那时他只有15岁,听起来确实匪夷所思。
(同期:于光远)
我到图书馆一查,就往配方里加了一点格林西林,就是甘油啦,问题就解决了,于是名声大发.
解说:
不久父亲与伯父开了一个化学工业社,在家里搞了一个化学实验室,由于光远担任技师。
【访谈】
主持人:那个实验室是什么样的,您现在还记得吗?
于光远:不小,大概二三十个平方米,什么设备都有。我开发了一种土耳其红油,毛巾啊,印的红(颜色)叫土耳其红,印的时候要用助染剂,帮助上色,这就需要土耳其红油,我就给调试出来了,以后还另外发明一种新的产品――固色灵。
主持人:销路好不好?
于光远:卖得好,所以赚着钱了,但是规模不大。
解说: 【镜头:瓶子】
为了补贴家用,于光远一直半工半读。大学里他很关注社会问题,爱国情绪非常高,甚至常常放学后跑到上海的工人居住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为了和群众融成一片,他特意学习了一些粗话,结果弄得自己提心吊胆,唯恐粗话会不合时宜地脱口而出。于光远非常崇拜牛顿和罗素,他一心要当一位大物理学家或大哲学家。1934年于光远通过考试,由上海的大同大学转入当时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做了物理系三年级的一名插班生。
同期:于光远
清华从没有收过三年级插班生,从来没有,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只有我一个。
解说:
清华物理系在全国首屈一指,这是第八级学生的毕业照,当年考入这一级的有24名学生,毕业时却只剩下十名,于光远就是其中之一。
同期:于光远
我到清华做物理不是做一般的物理学家,要做大物理学家。
解说:
这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培源,他是于光远毕业论文的导师。周培源非常器重他的这名学生。1936年赴美国进修时,他将一部分论文交给爱因斯坦修改,其中就有于光远的一篇。
【访谈】
于光远:我的论文爱因斯坦看过,爱因斯坦提了(一些)意见,周培源本来要由他和我的名义发表这个论文,这个题目是广义相对论的题目。
主持人:那当时周培源先生对您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
于光远:对啊
主持人:那后来您的论文按照他的意见去修改了吗?
于光远:没有来得及修改后来打仗了,论文也拜拜了。
解说:
这是于光远珍藏的一本1936年清华大学年刊,上面手工粘贴的图片记录了清华学生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那也是于光远青春激荡的记录,投身革命的发端。
【镜头:运动、合影照片】
【字幕:物理学家钱三强、光学家王大珩、物理学家何泽慧】
解说:
清华物理系八年级的十名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沿着物理研究的这条路,或许于光远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而他毕业时却选择了做一名职业革命家,这意味着要放弃工作、远离亲人,直面血与火。
同期:于光远
我唱给你听听,广东话唱的歌,第一句话是好儿子当兵,好铁打钉,一二三四,去到战场
【字幕:1937年初,于光远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领导人之一】
唱歌:好儿子当兵,好铁打钉,一二三四,去到战场,我们不怕飞机,也不怕毒气,派两个杀他一双,我们死了一个还有十个,保我祖国,卫我家乡。
【镜头:战火叠青年照片、战火至室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