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菜泥”年已90多岁的于光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进入老年之后,他和毛泽东有同样的饮食嗜好——喜欢吃茸泥类菜肴。毛泽东喜欢吃蒜泥;于光远喜欢吃菜泥,还专门撰写文章谈菜泥。
于光远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年人中不少人的牙都不怎么好,不少蔬菜老年人很难嚼碎、嚼烂,只能放在嘴里嚼一阵子之后,把它作为渣吐出来。结果纤维没有下肚,没有起到人们希望它起的作用。为此,于光远为菜泥评功摆好:一是便于老年人摄取膳食纤维;二是减少原料浪费,有些菜营养成分很好,味道也不错,可就是很老,如果制成菜泥,就可以成为可口的菜肴;三是菜泥中包括肉泥,除了植物纤维,有些肉也很老,老年人嚼不烂,如果做成丸子或肉饼,情况就不同了。
于光远84岁开始用电脑写作,86岁建立网站,90岁前出版了75部著作,这些成果与他的菜泥养生不无关系。所谓菜泥,是将原料制成泥状制品,用于制作蒸、炒、炸、汆、扒等类菜肴,如芙蓉鸡片、汆丸子等。菜泥还可以用于酿填、黏接和做馅心。
说糖
对于糖,于光远说:“自己从小到老都喜欢吃甜食。有人警告老年人要少吃糖,吃糖对血管不好,容易中风,有的文章干脆把糖叫做甜的毒药。我喜欢吃糖,就不怕这怕那,不愿牺牲眼前的享受。”
于光远已走过90多年的人生之路,吃过红糖、白糖、冰糖、软糖、硬糖、夹心糖。对各种各样的糖,都有专门的研究。他还注重从民间搜集关于糖的知识。早在延安时期,陕北小调中就有关于糖的句子:“要吃呀冰糖呀,嘴对嘴;要吃呀白糖呀,对碗凉水。”于光远把这句话深深地记在心里,写入他2001年出版的《吃喝玩——生活与经济》一书中的《说糖》。
糖有白糖、红糖之分。白糖又叫石蜜、糖霜、砂糖,味甘,性寒,主要成分是蔗糖,有润肺生津、和中益肺、舒缓肝气的功效。红糖又叫黑糖、赤砂糖,是一种未经提纯的糖,营养价值比白糖高得多,具有补血、破淤、祛寒等功效,特别适于产妇、儿童、贫血者。
家常便饭,百吃不厌
在于光远家的餐厅里,曾先后贴过他写的两个横幅:“酒肉君子馋”和“家常便饭,百吃不厌”。
有一次,于光远离家多日,一直在南方的宾馆吃饭,实在吃得腻了,没有胃口。这时,一位朋友要请他吃饭,他提出条件:你如果煮一锅绿豆稀饭,剥几个松花蛋,没有别的菜肴,我就赴宴,否则不能去,肚子实在受不了。与朋友达成“协议”后,正欲起身,却又接到一个非去不可的赴宴请帖。他只好打电话给那位朋友,请他把那锅绿豆稀饭连同那碟松花蛋带到宾馆来。
吃朋友送来的家常便饭,于光远觉得有滋有味有食欲。回到家,于光远就把原来的那个横幅“酒肉君子馋”取了下来,贴上新写的横幅“家常便饭,百吃不厌”。
家常便饭,是家庭日常制作和食用的饭菜。由于各个家庭生活习惯和饮食爱好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口味。著名美食家陆文夫也曾发出对家常便饭的赞美:“吃遍天下,还是回家。”(单守庆)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原中顾委委员于光远26日凌晨去世。于光远1915年生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参与起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他率先或较早提出的。
简历:
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于2013年9月26日凌晨3点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7岁。于光远,1915年7月5日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姓郁,名锺正,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78年兼任马列所第一任所长。
往事略集
▲于光远和钱
于光远曾经是中宣部里最有钱的人,也是最不在乎钱的人。他每个月都请科学处办公室的一位服务员给他在上海的母亲寄钱,他母亲每次都在回信中说明收到了多少钱。回信中所说的钱数总是少于他所寄出的钱数,原来是被那位服务员偷偷克扣了。然而于光远却马马虎虎,竟从来没有觉察。
这位服务员是个小偷,而且是个惯偷,偷过很多人的钱。一次作案时,他被抓获了,并被起诉到法院。他供认说,偷于光远的钱最多。法院开庭审理此案,通知于光远作为证人出庭。可是于光远在回答法官的询问时,却一问三不知,说不清楚他的钱是什么时候怎么被偷的,更说不清楚被偷了多少钱。他那副狼狈无奈的窘态,惹得法庭上下哄堂大笑。于光远的这一轶事,在中宣部里很长时间都被传为笑谈。(这里,顺便坦白交待一下,在法庭上,那个服务员还供认:曾在龚育之挂在办公室的上衣口袋里偷过钱。而在此之前我也毫无察觉。)于光远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稿费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地都学习他编写的《政治常识读本》和《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印量极大。后来,他和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读本,印量也极大。他的稿费当然就特别多。稿费怎么用?那个时候时兴的方式是交党费。于光远用稿费交了很多党费,但也没有全部交,他留下一部分,以便自己来支配。他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资助一些公益事业。中国人民大学的剪报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最早就是于光远出钱办起来的。中宣部机关幼儿园、中宣部建游泳池,他都是资助人之一。
八十年代有人批判于光远“向钱看”,其实他是赞成两句话:既要“向前看”,也要“向钱看”;“向前看”是坚持方向,“向钱看”是重视生产,重视经济效益。至于他自己,对钱可是从来不在乎的。
▲于光远的八字人生
一、勤。也就是‘爱劳动’。眼勤、耳勤、手勤、脑勤,五官四肢都勤。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一个人只有勤,才能有所作为;
二、正。也就是直,正道直行。正直是大聪明,也是大道德;
三、坦。也就是真,说真话,做真事,就是待人坦诚,‘君子坦荡荡’嘛;
四、深。研而究之,探求本质,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进到第二本质;
五、创。要有创新的强烈欲望和兴趣。要独立思考,反对陈腐,勇于冲破旧事物的罗网;
六、韧。孜孜不倦,坚韧不拔。要成功,勇是必要的,但须继之以韧性的战斗。目的尚未达到,‘我就跟你没有完’;
七、情。对人对事要有热情,心肠要热,不论看人看问题头脑要冷静,同时要有丰富的人情味。在人与人之间,应有更多的理解、同情和爱,不要感情冷漠;
八、喜。也就是乐。我欣赏经常乐乎乎的性格。不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者什么病痛,都要想得开,自找快活,不要自寻烦恼。
于老饮酒,但“没什么水平,也从不过量。醉了,身体会不舒服,醉过的人证实了我的这种说法。
于老饮茶,且很有品味,中国茶叶博物馆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他倡议而建立在杭州的。饮食上他喜欢甜食和粥。
研究领域
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50年代末,他参与组织有关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再生产、经济效果、经济发展速度与比例等重要经济理论的讨论。1959年提出必须重视经济效益。70年代后期,他驳斥了所谓的“批判唯生产力论”的论调,认为唯生产力论是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到底为生产力所决定,唯生产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优越性时,他指出,衡量一种生产关系优越与否或何种生产关系更为优越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看它能否最好地促进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何种社会主义
所有制形式先进,何种形式落后,一定要放到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也要运用这一标准。关于按劳分配理论,他指出按劳分配不但不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且是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在我国不存在按劳分配贯彻过分的问题,而是贯彻不够。1978年他提出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