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头银白花发,两道弯曲的长寿眉,上身一件鲜红的马甲外套,在年轻人面前精神竟显得格外矍铄。老人没有一丝半点的苍老迹象,在同龄老者中,又如同一株千年的铁树开出娇艳的花朵。他的名字蜚声海内外,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北京东城有一条很有名的史家胡同,胡同西面有一个大院,据说是过去同仁堂老板的宅院。它不是一个四合院,只能说是一个“二合院”,院落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旧。穿过大厅,就是后院了。那里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合院。现在于光远就住在前院的那个“大厅”里,院里的其他房间住着社科院的许多职工。
走进会客室兼工作室,你就会被四周浓浓的书香所融化,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四周差不多摆满了于老读过的书报、资料。
于光远的夫人孟苏女士坐在对面的一张沙发上,午后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她的身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孟苏女士在捷克留学获副博士学位,主修精密机械。她与于光远彼此相知相爱,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
寿自玩中来
第一次见于光远,我“惊”了两回。第一“惊”,就是上面提到的,为于光远的住房条件感到惊讶;第二“惊”,是一瞥之间,我发现于老正在玩着一种拼图玩具!
每当有朋友去国外,或国外友人来访,都少不了给于光远带来世界各地、形色各异的玩具。于光远称这是“不失赤子之心”。他对玩相当有研究。他把玩看做是“人的根本需要”。1983年他写过《儿童玩具小论》;1988年写过《玩具(大纲)》;1996年写过《关于(大纲)的补充》;1999年末,他出席了北京国际玩具博览会,并做了讲话。于老颇有些自豪地称自己是“大玩学家”。
拿这个怪怪的绰号问于老,他笑呵呵地道出原委。原来这是因为他不仅有一大套“玩“的理论,还大讲“人之初,性本玩”,要“活到老,玩到老”。他笑称自己,寿自“玩”中来。
于光远曾为朋友题词:“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有人听说后送于光远一个“大玩家”的绰号,于光远谦称“大玩家”受之有愧,于是加了一个“学”字,自称“大玩学家”。
于光远赞同积极有益的娱乐和休闲,支持健康的、有情趣的、有文化品位的玩。他认为,社会向前发展,人们追求新、知、乐、美的生活方式,于是有了旅游业和休闲业。休闲是现代经济的产物,而且越来越发展。
一次在西安,于光远在饭桌上与主人谈到兵马俑、古城墙、大雁塔等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建议当地政府认真研究如何搞得更好,吸引国内外游客在西安多停留几天。于光远说:“过去讲活到老,学到老,现在还要加一个玩到老。”说完哈哈大笑。
在所有的玩具中,于老最爱摆弄的是他的那些铅笔。一个方形的纸盒子里面放满了他的各式各样用得不能再用———几乎每支只剩下一寸长短的铅笔头。于光远把长度基本相当的铅笔头呈圆柱状捆在一起,由高到低依次排成一列。他得意地像个孩子,向来访的客人们展示着自己心爱的铅笔。
“我要现代化”
见过60多岁的老人学电脑,没见过88岁的长者迷电脑,而且还建起了自己的个人网站。于光远对电脑和网络的热情让记者大开了一次眼界。
于老给自己订了一个人生计划———活80万小时。80万小时,约合91年又95天。对此,于老很有信心。他也有很多经验。他说:“直到去年年底,如果不离开家门,我还能保持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去会客、吃饭、睡觉外,基本上都在电脑旁。”
谈起电脑,于老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现在基本上是在电脑上写东西,已经彻底换笔了。”
于老的秘书胡冀燕对记者说:“现在于老已不太喜欢读印在纸上的文字了,有需要他改的稿子,他一定要让我们给转成电子文档,他才肯看。”
“于老用什么输入法?”
胡秘书说:“于老很顽强,因为他现在不是用五笔,而是用双拼。他是上海人,普通话说得不是很好,所以很多字他一开始拼不出来,然后他就死记硬背。很多字他是背下来的。”
“我的右手有两个手指伸不太直,不灵活,打字不是很快,但正好有时间思考。”说着,于老抬起他的右手给我看。
“您的电脑有过被病毒入侵的经历吗?”我问道。
“有哇。有一次,我正在写东西,输入后出来的文字突然间全变成了乱码,我赶紧对女儿大喊,快来救火!快来救火!”说到这儿,于老会心地笑了。
于老说,他是从1999年7月84岁生日起,在家里掀起这场“现代化”行动的,“再不学,真要落后于时代了。”他说。
于光远网站
2001年,在于老86岁生日的那天,他的“现代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开通了“于光远网站”。
“在国内外,我有很多朋友,每次大家来信都很关心我的近况。建一个自己的网站,亲朋好友从网上就可以随时了解到我的状况了。现在,我把为网站提供报道作为每天都必须注意的事情。”于老在网站开通时对亲友们说,这个网站的开通,是我在现代化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我这个“网盲”的帽子可以摘掉了。
其实,于老的现代化“武器”远不止这些。“除数码相机还没有备齐,我的口袋里什么都有。”于老抬手指了指窗台上他的一个小包说:“手机、商务通、助听器、备用电池……”
“光手机他就有三个,前不久他还成了133网换机者中年龄最大的用户。”在一旁的于夫人禁不住插话道。
“现在我们有三个网:电视网、因特网和电话网,对三网合一我很赞成。”于老说到这里显得很激动,眼神中浮现出一种年轻人才有的那种神情:“现在上网还是要通过电话线,太慢,将来要是能摆脱电话线的束缚,那就更快、更自由了。”
眼下,他又有了买笔记本电脑的构想。“以后出门搞讲座,把讲稿整理整理,把软盘寄给报社,就是一篇文章。”
虽已耄耋之年,于老谈笑风生,兴致盎然。 缸挪弊由瞎业娜毖劬蹈嫠呒钦撸阂皇窃妒拥模皇墙拥模皇亲派贤玫摹?
“我坐轮椅去了不少地方,仅2001年我到过的城市有20来个。”尽管老人患有关节炎,目前只能“坐轮椅走天下”,但他仍给自己规定了“六个一点”的方针———做点研究,说点好话,出点主意,提点意见,送点信息,拉点关系。
于光远在学术上是个严肃的、博大精深的大学问家,而生活中的他,处处显现其谦和平易、风趣幽默、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人总是要老的,老人就应该经常跟自己开开玩笑。”
个人档案
于光远1915年7月生,上海人。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教授。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北京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中顾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顾问。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担任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学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中国太平洋学会等团体的理事长或会长。
发表的学术著作与政论很多,著有《我的教育思想》、《碎思录》、《文革中的我》、《古稀手迹》等。
兴趣非常广泛,关心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问题。脑勤、手勤、腿也勤,虽年事已高,但仍“坐轮椅,走天下”。要求自己现代化,正与因特网打交道。
(老年日报)
于光远
- 60大经济符号之 经济人物
- 60大经济符号之 标志建筑
- 60大经济符号之 工程项目
 简 介:
于光远,1915年生于上海,著名经济学家。1977年初,于光远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1992年,于光远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这是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唯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书。于光远兴趣非常广泛,关心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 社会活动。于光远为 邓小平起 草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吹响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号角,他推进的一系列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法的突破,则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的前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