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很早就服务于党的最高机关宣传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担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而几乎同时,他又是中国科学院哲学学部委员中的4位院士之一,而且是最年轻的。除去“文革”中的几年下放干校劳动,于光远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思想理论战线度过的。
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的倡导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于光远进行了40多年,《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出版了7卷,此外,他的经济学著作还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杂记》、《我的市场经济观》等多部。
于光远的研究厘清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等重大问题,他提出进行一些新学科的研究,比如消费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等等。在1997年发表的《于氏简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辞典》中,他又以条目的形式系统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观点。
“妈妈走了,铃铃没有哭。妈妈说下午就接他回家。男孩子是不作兴哭的。妈妈常说,铃铃记得。”于光远90多岁时,透过近一个世纪的尘埃,回望人生来路,“这个叫铃铃的小孩就是我。”
看他的照片,他总是在笑着。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上海省亲,再到经历“文革”,就是在年迈的时候,他的笑容出现在照片中越来越多。从笑貌上,未与他谋面的人看到的是,达观、洞察了生命至深的于光远。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 1948年春天,在原渤海区阳信县参加土改工作时,与董家佛堂村结缘。53年后的2001年,在他86岁高龄时,又特意驱车重访了董家佛堂村。
于光远先生(图中老者)2001年重访阳信县董家佛堂村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1948年春天,在原渤海区阳信县参加土改工作时,与董家佛堂村结缘。53年后的2001年,在他86岁高龄时,又特意驱车重访了董家佛堂村。尽管沧桑巨变,旧貌难寻,他仍然与村里的群众亲切交谈,依依惜别,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