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我管得从来不严,至今我吃饭时,桌上米粒还像小时候一样洒得很多,这就是那时候没有严管的结果,但她是个非常疼爱孩子的母亲。
1943年秋天,妹妹黎汶在苏北生了重病。母亲不放心,决定去看她,就一个人带上包袱朝苏北革命根据地走去。她独自一人过了长江,通过好几个日寇的关卡,来到人地生疏的苏北农村,最后到达离目的地,不远的高邮汉留镇。在那里,一位好心的农民陪她走了十几里路找到黎汶的驻地。到达后,与黎汶一起睡门板,吃大锅饭,对黎汶的病很好地护理。一直到黎汶病情痊愈之后,她又一人回到上海。在苏北新四军驻地,她亲眼看到军民官兵亲密无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懂得为什么不少青年愿意背井离乡吃尽苦难也在所不惜。母亲感慨地说:"我如果没有两个小孩拖累,真愿意留在这里。"这件事是我母亲一生中最得意,特别愿意对人讲的事情。
30年30人
于光远
■档案
于光远,著名经济学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1915年生于上海。1977年初,于光远第一个站出来,提出要进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1992年,于光远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这是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唯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书。于光远兴趣非常广泛,关心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
致敬辞
作为党内老一辈的经济理论权威和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智囊,他是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之一。他为邓小平起草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吹响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号角,他推进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法的突破,则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的前传。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大脑永远在思考新的问题,所以他学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不愿意停下来思考,就在84岁的时候还学会了电脑,86岁开了个人网站。从6岁读江苏省立第二小学开始学习,直到成长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这就是学习和不断思考的于光远,他93岁了,仍然在写文章,读书。在他90岁时,他给自己的总结有一段话:“我这一生,大致从初生儿、婴儿,到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再到半工半读、为家庭承担责任,然后又不顾家庭参加革命,走上了曲曲折折的道路。人生有时顺利,有时挨整,成为一个‘老运动员’。几十年的故事可真不少。有趣事、有险事、有得意事、有倒霉事、有糊涂事,还有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我的一生的确是丰富多彩,热热闹闹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