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小标题大都采用了他提纲中的话,提纲中还写有“干校”等,但他没有来得及向我讲述,只能付缺。
———孙小礼 2007年6月26日整理成稿,7月8日定稿
于光远
经济学家,上海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1948~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末,参与组织了有关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再生产等重要经济理论讨论会。他积极支持新学科的创立,还先后发起组织学术研究会、学术团体,创办了有关刊物。
一九五四年中宣部单独建立科学处,由胡绳和于光远任正副处长,但胡绳是中宣部副秘书长来兼处长,并不能常来管事,常在科学处的是光远。一九五五年胡绳调走,光远成为处长,一直到一九六六年中宣部被砸烂。所以,光远是我在中宣部里长达十二年的直接上级。
1初识
建国初期,于光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很有名气,他是中宣部理论教育处的副处长(处长空缺。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当时中宣部是部处两级设置,不设局),又是中宣部主办的《学习》杂志的总编辑。一九五○年的一天,他到清华大学来,找学生中的一些党员干部开座谈会,理学院支部是何祚庥、罗劲柏、胡则维、我和孙小礼等几位党员去参加了。何祚庥侃侃而谈,他至今说,他记得自己提出了自然科学阶级性的问题。别的与会者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说些什么我可全都记不得了,但记得讨论中于光远忽然问道:“你们这里有谁看过《‘学习’初级版》吗?”
全场哑然。
《“学习”初级版》是附属于《学习》杂志的一个小型刊物,大学生们以为是给文化不高的工农干部或者初中学生读的,所以一般都不看。
接着,于光远说了一篇话:大学生要学习政治常识和经济建设常识,基本常识学好了,理论才能钻得深。当时《政治常识读本》正在《“学习”初级版》上连载(以后还刊载过《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于光远的这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这恐怕不能说是一种广告词,而是他这位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又做了十几年理论宣传工作的老干部,根据自身的真切体会对当时的党员大学生的中肯赠言。
2选兵和练兵
于光远到清华来开座谈会,单纯是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状况吗?我一直觉得还有为中宣部选兵的目的。当年何祚庥一毕业,就被调到中宣部理论宣传处,成为了光远的部下。第二年,我和罗劲柏也被调到中宣部。我想这与光远那次到清华去考察不无关系。
光远的一大长处是善于选兵,他陆续从大学里调来了学过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理、农学、工程、经济、哲学等学科的一批年轻教师和毕业生。在科学处聚集了一批年轻人,年轻,就比较有朝气。
光远在中宣部负责联系科学工作应属最佳人选,因为,他从名牌大学物理系正规毕业,又有从“一二?九”到延安的革命经历,这样的人不容易找。但是光远自己却不愿意,他说,他从自然科学转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已经十多年了,再转回到自然科学,弯子太大了。可是,一九五四年以后情况变了,中宣部单设科学处,既联系自然科学,也联系社会科学,这样,光远就顺理成章地到了科学处。
中宣部科学处对于光远来说,确实是很合适的工作岗位,而我们这些年轻人被他选到科学处来,则关系到今后的方向、道路和前景,是关乎一辈子的大事。我们本来都是准备从事自然科学专业工作,期望在专业上有所作为,乃至大有作为的。现在情况不同了,当时年轻人能到党中央机关工作,好像很光荣,很神气,但是又什么都不是,没有职称,没有学衔,怎样发展自己呢?我们也想把自己培养成像于光远那样“学贯两科”,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的新型干部,近学其师,又谈何容易。他们老党员经历过的历史、条件,我们是不可能再经历的。
于光远善于选兵,也善于练兵。对于科学处里的这批年轻人,他很理解、很关心、很开明,很注意对我们的训练和培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