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Y >> yu >> 于光远 >> 正文

 

于光远:初识陈伯达

 

  我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对他那几篇文章所提的批评,我已经知道他完全没有接受,是对牛弹琴,因此对他在一九四六年补充发表的那两章——那两章进一步加深他的错误——再提出批评意见的积极性也就完全没有了。

  一九五五年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这本书之后,蒙陈伯达看得起我,在封面上印上他的名章,赠送了我一本。拿到后翻了一下,我提过意见的地方仍一字未改。如今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柜里。

  我以为这件事到此结束,没有想到还有下文。

  大概是一九六五年下半年,那时我和张劲夫兼任了国家科委的副主任、科委党组成员。有一天陈伯达把张劲夫找去(陈伯达那时还兼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是郭沫若,张劲夫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说,他考虑把列宁提出的“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个公式改动一个字,改成“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子化”。要张劲夫把他的意见带到国家科委党组讨论一下,听听党组各位同志的意见。

  在一次党组会上,张劲夫转达了陈伯达这个要求。主持会议的聂荣臻要大家发言。结果会上谁也不讲,连张劲夫本人也没有发言,只有我讲了这么几句:“列宁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建成共产主义依靠两条,一是要靠苏维埃政权这个政治上层建筑,一是要靠高度的社会生产力。在当时列宁所理解的最高的社会生产力是全国电气化。因此列宁提出了那样一个公式。现在看来当然不再是这样,因此原则上可以改。我认为全国电子化这一条很重要,通讯靠它,许许多多新工艺靠它,生产自动化也靠它。但是现代的技术中还有新材料、新能源(特别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等等,用‘电子化’三个字还不足以全部概括新技术的发展。”

  党组开会之后没有下文。我想这件事也就完了。没有想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一九六七年初,中国科学院几个红卫兵来“审问”我,要我交待在延安的时候,怎么成了“陈伯达同志的老对头”。我一听就明白,指的就是我对他的那篇文章提出批评这件事,因我在延安与陈伯达唯一的一次接触就是在杨家岭他窑洞里见面谈话。但是我想来审问我的红卫兵不会清楚这件事的原委,就矢口否认有老对头这件事,并且讲了一通我和陈伯达关系如何好,他演讲时我常当他的翻译等等。结果这件事真被我“蒙混了过去”。其实那次我真是为他好,完全是“与人为善”,而且完全属于“学术问题”的范围。我真没有想到他会因此记了我的仇。我终于明白那次在他讲的话中那句“终生不忘”的分量。

  又有几年过去了。到了一九七二年,我还没有“解放”,但已从宁夏中宣部干校回到北京。一次我走在王府井大街北头美术馆附近,遇到了清华同学王天眷。他是学物理学的,是一个技术专家,在中科院系统做科研工作。一见到我他就说,“现在你的处境一定好多了吧?”我问他这话从何说起?他说“陈伯达在延安不就是你的老对头吗?现在他倒了,在庐山会议后全党都在进行批陈整风,你不就翻了身吗?”我问他:“你怎么知道陈伯达是我的对头?”他说,“在我们科学院革命造反组织出的小报上登了这一回事。张劲夫在你们科委党组讨论了陈伯达的那句话之后,向陈伯达作汇报时,陈伯达听说你发言不完全赞同他的主张后,就对张劲夫说:‘于光远吆,在延安时就是我的老对头吆。’”王天眷说,“小报上没有讲你如何成了陈伯达的对头,我不清楚,你自己一定会清楚。”我这才知道前几年中国科学院的人来审问我的由来。到那时,这事的前前后后经过了二十七年。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上一页  [1] [2] [3] [4]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于光远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于光远:初识陈伯达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于光远: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开拓者
    于光远:寿自“玩”中来
    面对21世纪世界历史大调整十问于光远
    于光远:经济学家的“玩耍精神“
    胡耀邦“戏赠”于光远
    于光远:我觉得华国锋实在太胆小怯弱
    拜见于光远
    钱学森舌战于光远:人体特异功能可不
    于光远:活着就要自己寻找快乐
    于光远佛眼通—通晓科学
    经济学家于光远曾为邓小平起草讲稿
    于光远:点名批评汪东兴
    于光远:鲜为人知的方舟子相中刘菊花动
    我了解的作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的于
    于光远简历
    于光远:1978年为何要点名批评汪东兴
    于光远的晚年生活
    悼念于光远,缅怀大时代
    于光远10余年写作留下2千个铅笔头 86
    于光远:毛泽东对发动文革的观点至死
    于光远简历
    于光远:我和伪科学的“恩恩怨怨”
    于光远: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开拓者
    于光远:谈休闲
    经济学家于光远逝世 稿费多曾是中宣部
    于光远参与邓小平著名讲话的起草
    于光远谈“吃”
    于光远:我亲历的历史大转折
    于光远:86岁上网 90岁想当博客
    于光远:中国思想界长青树
    于光远爆江青的几件猛料
    龚育之绝笔忆于光远:稳重通达 保护同
    于光远:我所知道的江青
    于光远先生的一件小事
    纪念于光远,把握改革大时代的脉搏
    于光远:一部打开的“百科全书”
    于光远(Yu Guangyuan)
    于光远简介
    经济学家于光远去世 曾与胡耀邦同起草
    于光远:我也要赶时髦
    于光远简介
    于光远耄耋之年不老人
    于光远: 要重视“教育的教育”
    幕僚时局 经济苍生
    于光远:现在这样的好老师多不多
    于光远揭“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数码“玩”童于光远
    麻将要申遗日本想抢先 于光远:相信世
    于光远的编年故事
    读《于光远和钱》有感
    于光远: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出台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