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此诗中“种菱”意象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外:其纯粹实用内涵并未淡去,更在田园牧歌的背景上,把生存苦难推到了前台。“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还有木兰、椒叶、菱丝,乍看上去,这是一曲多美的田园牧歌。在这样的田园牧歌之中,李贺也来“凑趣儿”——他是来种菱的。为什么种菱,因为他的饥饿,“白日长饥小甲蔬”!他决不是为了闲情逸致才出来种菱的,因为他“病容扶起”来种菱,只有生存重压之下,才会有此被迫之举。李贺的“种菱”,更多了一种艰苦生存中的苦涩与无奈。 然而他又忘不了,他留恋着、不住地回望着一个诗人心中的田园牧歌。“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是别人的世界,也是他的世界,但终究是别人的世界。他在这个世界中有别的事情要做,他必须做:“病容扶起种菱丝”。 牧歌与苦难,就这样非常奇怪地叠合在一起。《南园十三首》其十一也有同样的效果: 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1] (P91) 有人以为此诗旨在表达李贺效法嵇康乐道闲居的志向。阎再珍:“嵇康内负宿心,外癇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此正长吉之志也。”[6](P87)这个断语下得过分简单了些。李贺在诗中提到了“嵇家”,他仰慕嵇康,但他作不了嵇康,“乐道闲居”也并非“长吉之志”。李贺给自己营造了一个极具诗意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嵇康一样的好邻居,群峰环绕,山色苍翠。他穿着藤鞋,上山收取石蜜;然后到池塘边,牵开浓密的苔絮,护理美味的莼菜。多么淳美的情境,甚至弥漫着一种道教的“仙气”。但是,“仙气”之下隐藏着一个艰难的生存——他在辛苦地找吃的。 二、“读书无用论”:苦难重压下的哀音 李贺萌发弃文从军想法的直接原因是:饥饿。 三十未有二十馀,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南园十三首》其四)[1] (P87) 这首诗中,诗人体验了最基本的生存威胁——饥饿。这种来自肌体的苦难体验激发了诗人对目前生存状态的深度厌恶——他要脱离读书和农耕这种生存方式,脱离苦难的底层世界。在长安为奉礼郎三年,无功而返,证明他的诗才不能让他走上仕途,在当时的背景下,他只能幻想去从军。以下的其五、其六、其七三首诗全都是在这种境况之下的痛苦表达。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1] (P87) “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做官。但李贺因为“家讳”,连进士都不能考,看来靠读书是做不成官了。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投笔从戎,如果立得战功,照样会有官做;即便不立战功,也能有口饭吃(因为对李贺而言,诗书连他的“吃饭问题”都是不能解决的)。此时正值藩镇割据,朝廷五十州失控,所以李贺这时想做武夫了。《南园十三首》其六也是“读书无用论”的名篇: 寻章摘句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贺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如何看唐朝李贺的隐秘文心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