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诗人,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宋代以来,不少学者、诗人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代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鬼才”并非只说李贺喜欢写神仙鬼魅的题材,而主要是指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新颖诡异,赋予浪漫主义色彩。李贺史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李贺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其诗词采瑰丽,形象怪特,想象奇幻,诗境冷艳奇诡,诗中往往蕴含着自己对朝政昏暗、国势衰微的忧虑和对自己一生坎坷的幽怨之情,因而显得奋强激越,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长吉体”诗风。李贺天才奇旷,熔古烁今,又独辟路径,自称面目,以不同凡响的创意,诗风中总是透着奇诡的“鬼气”,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鬼魅之感,因而后世常称他为“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一、才华横溢而又懦弱自卑的人生从李贺的诗中,我们可以时时刻刻感觉到他那种忧虑和愤懑的感情,而这种风格很大一部分原因又是他懦弱而又自卑的性格造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调成诗人在少年时期就养成了这种懦弱的性格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皇族血统,出身低微李贺的远祖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从父(即伯父、叔父),在隋朝的时候担任过海州刺史,唐朝建立后被封为郑王。李贺虽出身贵族,皇室后裔,但是祖上的荣华早已成为过眼烟云,这一支王室到了唐代中期已经衰败。身为一个没落的唐宗室后裔,他常以“皇孙”、“宗孙”、“唐诸王孙”称呼自己,自视甚高,他也希望置身显贵,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享受,但是家族败落、家境窘迫的现实却让他的这些希望只能成为幻想,并由此生出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2.孤寒少贫,脆弱胆怯李贺自小家贫,其父李晋肃在当时默默无闻,只在边疆做过小官吏,后又在陕县做过县令,但一直都是官职低微,而且没有升迁的机会,大约在李贺18岁的时候便早早去世了。李贺的母亲姓郑,她慈爱和善,共生有一女二子,李贺排行老二,他的姐姐嫁到了王家,所以在家中与他常想厮守的只有一个弟弟,他在诗中也多次提到过与弟弟相聚时的欢乐和离别时的痛苦,他们兄弟二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李贺自幼身体瘦弱,但聪明勤奋,在家庭环境每况愈下的条件下,他仍旧刻苦读书在这样一个单亲家庭,李贺养成了为人心态脆弱的性格,与人的亲和能力又差,作为一种人生选择,母亲成了他最可靠也是唯一的生活支撑点。李贺的母亲对他是格外疼爱的,但是也很担心他写诗过于劳心以至于身体不能支持,她曾忧虑地说:“是儿咬当呕出心乃已”,李贺临终前守在他床边的也只有他的母亲和姐姐。李贺青年生活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继而“永贞革新”之后的社会动荡时期,作为宗室王孙,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名,热切期望唐王朝重振雄风,然而政局的动荡不安使诗人深感忧虑。过度的劳累和忧虑,使他还不到十八岁头发便过早变白了。李贺诗作中有相当数量篇幅诉说自己体弱多病、早生白发乃至落发,以及焦虑、失眠的诗句,而强烈的功名欲望,急于求成、时不我待的焦灼和紧迫感,则正是造成这种体征和心态的主要原因。3.人生转折,重大打击李贺20岁那年到京城长安参加应考进士,一些嫉贤妒能的小人,于是散布流言,制造各种借口,认为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触犯了家讳,不能应试。这真应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后虽有当时文坛名士韩愈专门写了篇《讳辩》声援他,周围的一些好友如权壉(宰相权德舆之子)、皇甫谧(中书舍人王涯外甥)、张又新(元和进士)等也出来支持他,但还是由于他畏缩不前而无济于事,以至于最终也未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后由于他的文学名气很高,就被举荐做了一名从九品的奉礼郎,留在京城,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诗歌才华受到了广泛的称誉,王孙公子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作诗助兴,但却并没有帮助他在仕途上升迁。李贺本来就胸怀大志,性情傲然,如今做了这样一个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称病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福昌隐居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面对自己的衰老憔悴,李贺常常是无比惊恐的,而怀才不遇的愤懑,又时时冲击着他多病的身心。再加上他天生的早熟敏感,又让他比一般人加倍地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带着愤懑,带着苦痛,带着委屈,带着抑郁,他把对人生、命运、生命、死亡等问题的思考都写进了自己的诗中。正是由于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创作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过早地陨落了,去世时年仅27岁。 二、诡奇浪漫,空前绝后而又处处透露着深深死亡情结的“鬼诗”
李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生在李白、杜甫死后二十多年,韩愈、白居易、柳宗元、韦应物、卢全、孟郊等竞起争鸣的时代。他的作品使雄健豪放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