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贺 >> 正文

 

李贺的写作姿态:在焦虑与放纵之间游走作者:韩大强

作者:韩大强
  摘 要:中唐诗人李贺以其天才的灵智和奇诡的才情对苦闷而压抑的人生进行了大胆的放逐。在严苛而困厄的现实面前,诗人用神奇瑰丽、异彩进现的诗作对自己的精神做了无羁的放纵,在潦倒的生活和落魄的心情中追求着心灵的极大自由;在放纵与超脱之后,又感生命的短促、人生的无常和死亡的忧虑。这就构成了李贺不断在焦虑与放纵之间游走的独特的写作姿态。
  关键词:李贺;写作姿态;焦虑;放纵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7)01—0144-02
  
  一
  
  唐王朝的建立铸就了李姓宗族的辉煌。《旧唐书》说李贺乃郑王之后,但考之《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开列高祖李渊从父大郑王亮及李渊之子小郑王元懿的历代子孙,名字官职非常详明,独不见李贺父子在内。然而,李贺一直以“唐诸王孙”自居并加以炫耀。在《金铜仙人辞汉歌》里,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在《唐儿歌》结尾时,提醒人们“莫忘作歌人姓李”;在《仁和里杂叙皇浦缇》直言:“欲因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吟。”这都是李贺炫耀门第、攀附权贵心理的体现。正如史书所载:“贺,王孙也,所忧,家国也,和亲之非也,求仙之妄也,藩镇之专权也,阉宦之典兵也,朋党之衅成而戎寇之祸结也。”[1]恫时,多事之秋的中唐,王朝衰微,也激发了李贺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着“少年心事当孥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致酒行》)和“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浩歌》)的强烈入世意愿。但是,李贺家境贫寒、职低位卑,与其对皇族身份的期盼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式微的王孙,他也急切地渴望自己的身份价值得到确认:“忧眼枕剑匣,客帐梦封侯。”(《崇义里滞雨》)可是,现实的苦境与心理上所积淀的王孙情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是他不能忘怀的心结,一直折磨着他。
  同时,李贺自小就体弱多病、气血两虚,常年生病和吃药,“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昌谷读书示巴童》),“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南园十三首》其九)。而且在他正值青春年华之时,早衰的征兆也无情地呈现在眼前:“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未老先衰和疾病缠身使他时刻感受到死亡的临近,最终还是仅活了27个春秋便早逝了。洪为法云:“贺惟畏死,不同于众,时复道及死,不能去怀。”[2]由于李贺长期处在由忧疾到畏死的生活阴影中,他的内心积淀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死亡情结。他常常受到死亡意念的骚扰,很少有快乐的心情。这种对个体生命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的诗歌中充满着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和惜时求生的情绪。正如王思任在《昌谷诗解序》中说:“人命至促,好景尽虚,故以其哀激之思,变成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谿刻,法当夭乏。”[1]的确,在李贺诗中,“老”、“泣”、“哭”、“悲”、“苦”、“寒”、“咽”、“死”、“幽”、“凄”、“鬼”等字充斥其间。
  李贺幼年丧父,家境困顿,但他天性聪慧,擅长作诗。他和同时代的士子一样渴望建功立业,显亲扬名。李贺从17岁起就往来奔走于昌谷与洛阳之间,或以诗谒当时的大文豪韩愈,或与新科进士、权门之子权璩交友,以期能一蹴而就地踏人宦途。不幸的是,他18岁时,踌躇满志地去长安应进士考时,不料竞遭到小人的攻讦,称李贺应避讳父名,不能考试,致使他应举遭毁,仕途受阻。他不得不落魄回乡。后来,虽然他得到了一个奉礼郎的小官,职位之卑且清平烦琐,不能实现其高远的志向,故很快以病辞官回家。李贺不仅仕途坎坷曲折,而且个人情感生活也孤寂冷漠。据杜牧《李长吉歌叙》言:“贺家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另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中记载的李贺临终前的情景,当时在场者有贺母与姊,并没有提到妻儿,而李贺的诗文中也从未提及妻儿。据此,可以推断李贺的个人感情生活是贫乏而又冷清的。
  
  二
  
  面对种种人生苦难的折磨与挤压,李贺凭借自己的天赋才情用神奇瑰丽的华章,对自己进行了大胆的放逐,遨游仙界,探险鬼域,畅游梦境,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快意的狂欢。李贺在这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层面上放纵自我,呕心作诗,与诗晤谈,以期挣脱尘世间的种种羁绊,在绮丽的臆想中寻觅理想中的自我,获得心灵上的极大满足。
  “对时间和生命较敏感者,往往沉溺于神话世界,以之作为观照冥想的对象。”[3]诗人建构了种种神话世界,并遁入其中,自由翱翔。在《天上谣》中云:“天河夜转漂回星,银蒲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贺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李贺的写作姿态:在焦虑与放纵之间游走作者:韩大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致酒行  李贺诗鉴赏
    唐诗名篇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诗名篇李贺【老夫采玉歌】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致酒行】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唐诗名篇李贺【感讽五首】(其一)赏
    唐诗名篇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赏
    唐诗名篇李贺【苦昼短】赏析
    【作者小传】:李贺
    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贺诗的现代性
    论古代诗家评李贺
    李贺诗示 弟鉴赏
    唐诗名篇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生平简介
    诗 鬼——李贺
    李贺故里
    唐诗名篇李贺【秋来】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天上谣】赏析
    “诗鬼”李贺,其人其诗
    唐诗名篇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与《高轩过》
    唐诗名篇李贺【巫山高】赏析
    马诗(李贺)
    李贺降昌谷 天生诗人质
    《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年表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中华文明大讲堂》壮哉唐诗:“鬼才”
    李贺诗过华清宫鉴赏
    【《将进酒》(李贺)诗文赏析
    悲伤的李贺
    李贺简介
    南园 【唐】李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将进酒》 -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南园(其六)   李贺
    苏小小墓  李贺
    李贺鬼神诗的定量分析
    可怜的李贺
    “鬼才”李贺
    唐诗名篇李贺【秦王饮酒】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诗南园十三首(其五)鉴赏
    南山田中行  李贺诗鉴赏
    黄家洞  李贺诗鉴赏
    老夫采玉歌  李贺诗鉴赏
    李贺诗马诗二十三首(选三)鉴赏
    李贺诗黄头郎李贺鉴赏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鉴赏
    李贺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鉴赏
    苦闷的诗歌天才——李贺
    李贺诗浩 歌鉴赏
    李贺诗梦 天鉴赏
    李贺诗苏小小墓鉴赏
    李贺诗雁门太守行鉴赏
    李贺诗咏怀二首(其二)鉴赏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
    李贺诗古悠悠行鉴赏
    美人梳头歌  李贺诗鉴赏
    唐诗名篇李贺【梦天】赏析
    天上谣  李贺诗鉴赏
    秋 来  李贺诗鉴赏
    秦王饮酒  李贺诗鉴赏
    罗浮山人与葛篇  李贺诗鉴赏
    长歌续短歌  李贺诗鉴赏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李贺诗鉴赏
    将进酒  李贺诗鉴赏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诗鉴赏
    感讽五首  李贺诗鉴赏
    出 城  李贺诗鉴赏
    开愁歌  李贺诗鉴赏
    李贺诗人简介
    河洛春秋李贺故事:迷魂招不得 生前身
    官街鼓  李贺诗鉴赏
    宫娃歌  李贺诗鉴赏
    唐诗百话·李贺:诗三首
    苦昼短  李贺诗鉴赏
    艾如张  李贺诗鉴赏
    平城下  李贺诗鉴赏
    高轩过 李贺
    作家故事·诗鬼李贺
    高轩过  李贺诗鉴赏
    二十世纪李贺研究述论
    夜坐吟  李贺诗鉴赏
    巫山高  李贺诗鉴赏
    北中寒  李贺诗鉴赏
    江楼曲  李贺诗鉴赏
    老夫采玉歌诗词赏析
    上之回  李贺诗鉴赏
    长歌续短歌诗词赏析
    春坊正字剑子歌  李贺诗鉴赏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梦天 李贺
    上云乐 李贺
    致酒行 李贺
    李贺的诗
    论李贺诗歌的美学品质及成因
    <李贺诗选>编后记
    李贺的创作方式
    马 诗词赏析
    南园诗词赏析
    感枫五首诗词赏析
    马诗诗词赏析
    李贺咏马
    秦王饮酒诗词赏析
    如何看唐朝李贺的隐秘文心
    咏怀二首诗词赏析
    咏怀二首 其二诗词赏析
    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
    天上谣诗词赏析
    雁门太守行
    苏小小墓诗词赏析
    秋来诗词赏析
    梦天诗词赏析
    南山田中行诗词赏析
    罗浮山人与葛篇诗词赏析
    致酒行诗词赏析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词赏析
    示弟诗词赏析
    浩歌诗词赏析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