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钦良/文 李玉明/图 “我乃大唐宗室郑王之后,祖籍陇西,祖上是高祖从父李亮的……”李贺自我推介,如数家珍。 一千多年前,宜阳县昌谷降生了一个奇异诗人,他7岁能诗,挥笔立成;感受事物,敏感多情;渲染物象,色彩纷呈。此人长相怪异,天性骄傲,不屑与同龄儿童为伍,每日滞留于三乡驿馆,与往来东西二京的官员大谈诗歌,被人呼为神童—— 关于李贺的生平事迹,最早给我们提供资料的,是比李贺稍晚一些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杜牧为李贺所遗二百多首诗歌作序,李商隐为未曾谋面的李贺写了小传。显而易见,在杜牧和李商隐的心中,李贺是个真正的诗人,他生时呕心沥血地作诗,死后被天帝召去写诗,生生死死,都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唐以来,研究、记述李贺的文人学者何止千万?即使在我市,研究李贺诗歌和生平的人也很多,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那些考证文章读起来了无趣味,倒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年轻作者,他们写活了李贺,讲活了李贺,其中宜阳籍学者王恺和宜阳籍作家司卫平,与读者走得最近,我在叙述李贺生平时,将不时引用他们的新观点,以便生动解读诗鬼的形象。
李贺出生之时,东方天空发白
王恺先生的家乡,离李贺故里只有一公里之遥。在谈起李贺的生存环境时,他说,宜阳汉山上的光武庙、子陵殿以及汩汩流动的连昌河、洛河水,还有片片竹园、潺潺溪涧、巍巍山峦,都为诗人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与他后来诗境中的旖旎意象的形成不无关系。
司卫平在《诗鬼李贺》中也描述了李贺的出生地——在距东都120里处的福昌县(宜阳县)昌谷,连昌河自西北劈汉山出长峦谷口,汇入洛河。在这两河交汇形成的一片不大的冲积地上,水木旺盛,鸟语花香,片片瓦屋茅舍掩映在碧绿的竹林当中,深宅院落,寻常巷陌,无不是青竹织墙,翠叶拱顶。有许多的官宦在此安家落户。
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一个清风荡漾的春夜,已是二更时分,家居昌谷长峦谷口的李姓宅院里,依旧灯火通明。堂屋侧室的窗棂间,有女子正待分娩。
看了以上描述,我们已经知道——李贺就要诞生了!
查阅史料可知,李贺的母亲姓郑,比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年龄小了许多,只因原配夫人早死,李晋肃又娶了郑氏。这次生产,本是头胎,自然比较费劲儿,捱到鸡叫三遍,才有婴孩呱呱诞生。一声婴啼之间,东方正好放亮——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李贺来到人间。
李家自然是欢天喜地,但孩子出生时,李晋肃却在陕县当县令,不能分享眼下的喜悦,郑夫人便令一位年轻的长工去报喜。陕县离此地有二百多里,长工骑上一头大青驴,匆匆奔上驿道,向西而去。
且说陕县县令李晋肃,系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之后。虽出身皇家宗室,但非嫡系,为官入仕数十年,先在西川,后到陕县,都是七品县令。如今年过半百,喜得贵子,正如老树开花,枯藤发芽,不免心花怒放,本应亲自回家安慰郑氏,看望娇儿,无奈公务繁忙,还须坚守岗位。只好耐住性子,写了一封书信,由长工带回。
但他心情过于激动,写了许多字,感到不达意,写了揉,揉了扔,如此再三,费去大半天工夫,这边长工还要急着赶回去复命,都等急了。李晋肃索性只写了个“贺”字,落了款,叫长工打在包裹内,说:你带回去吧,夫人自知吾意!
天性带着文气,筋脉藏着诗魂
那长工藏了信件,一路赶回宜阳,呈上书信,郑氏看了,满纸只有一个“贺”字,认为这是老爷为娇儿取的名字,返身对儿亲了一口说:“儿呀,你父亲给你取名李贺哩!”叫着亲着,十分欢喜。
今天想来,李贺父亲写的这个字,当是回信的主题,也就是“ 祝贺生子” 的意思,不想李贺的母亲望文生义,这小子从此便叫李贺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