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贺 >> 正文

 

如何看唐朝李贺的隐秘文心


 南园是李贺家居附近的一个园子,位于连昌宫以南。元和八年(813年),李贺辞去奉礼郎归家,过着边耕边读的生活。闲则外出觅诗,饥则外出觅食(小甲蔬、石蜜之类),忙则参与田间劳作。组诗《南园十三首》①即是这个时期所作。《南园十三首》中总是回响着两个声音——牧歌②与苦难,这两种声音在组诗中又呈不同风貌。这两种声音与李贺悲剧的命运、深切的痛苦、狂热的理想、尴尬的身份、艰难的生计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下面,本文对这一审美特质进行详细解析,以期窥见李贺的隐秘文心,彰显李贺诗歌的独特审美风貌。
  
  一、牧歌与苦难:双声交响
  
  牧歌情调中淡淡的愁怨,是李贺双声倾诉的开始。《南园十三首》其一:
  花枝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1](P75)
  一首惜春的小诗,笔调舒展流畅,意象柔媚清爽。前两句还是轻缓的牧歌情调,柔媚喜人,紧接着,牧歌之中便渗入了轻愁。后两句“伤春”便来了:可惜呀!日暮时分,娇艳芬芳的花朵便纷纷随风飘落了,好像是要匆匆嫁给春风似的,连媒人都来不及找。“嫁与春风不用媒”,是一个只有李贺方能道出的好句子。“风吹落花”这样一种简单情境,通过这样一个比喻,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春风吹落花”中,春风为主动,落花为被动;而在“嫁与春风不用媒”中,落花为主动,显得有点儿“巴不得”;春风为被动,似乎有点儿躲不及。这里的花朵们可不是像西施那样温顺可人的美女了,而是像一群生怕嫁不出去的老姑娘,见春风吹来,巴不得立刻飞过去以身相许。这样一来,作者的感情也就不仅仅是“惜”了,似乎还有点儿“悲”,有点儿“怨”——美如“越女腮”的花儿们竟然也落得如此地步!
  真正的生存苦难开始于第二首和第三首。《南园十三首》其二曰: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吴王八茧蚕。[1] (P86)
  全诗展现出李贺对苦难者的细致观察与深切感受。姚文燮:“时习尚华靡,赏予无算。及内帑空虚,复肆苛敛。小人又迎欲以献,至进羡余绢百万匹。贺深悲女丝之难继也。东方既白,含露微芽,采者既至,必得吴都一岁八茧之蚕,始得供其用耳。”[1] (P409)“酣”、“饮”、“窣”(音sū)都是美丽的字眼,渲染出一种静美、祥和的田园风光。然而,下面紧接着笔锋一转,出现了不和谐因素。一个“长腰健妇”出场了,她是来偷折桑叶的。下面还有更加不和谐的因素:她是为了喂养她的“八茧蚕”才来此处偷折桑叶的。这不算完,诗句中还暗含着进一步的不和谐:她是因为生存无着,才养这种一年熟八次的“八茧蚕”的,不然她就活不下去!
  诗人用两只眼睛——审美的眼睛和良知的眼情,向我们展示了“田园牧歌中的苦难”,生存苦难者眼前的“美丽世界”。
  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自课越佣能种瓜。(《南园十三首》其三)[1](P83)
  同样的两只眼睛——审美的眼睛与良知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田园牧歌中忙碌而艰辛的生存。背景:“青蝉独噪日光斜”、“桃胶迎夏香琥珀”——诗人眼中的田园风光。主体:“竹里缲丝挑网车”、“自课越佣能种瓜”——诗人所处的生存世界。
  诗人由一个苦难世界的观赏者身份登场,然后渐渐走近这个世界的苦难,最后,他终于置身这个世界的苦难之中:诗人李贺强撑着病体,来到野外种菱。
  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南园十三首》其九)[1] (P90)
  这首诗篇幅虽小,但意境复杂。两种意义、两种情愫、两个声音的并置与叠合,奏出意义与情感的交响。首先从通篇看,前两句和后两句存在明显的意义冲突。“泉沙软卧鸳鸯暖,曲岸回篙舴艋迟”,语意轻缓自然,甚至有点柔媚。“泉沙”、“鸳鸯”、“舴艋”也都是传统的“牧歌意象”,一种悠哉游哉的牧歌情调尽现目前。第三句“泻酒木兰椒叶盖”在情调上是一个过渡,由前两句的“纯审美”转为“审美兼实用”(后文详细分析),到第四句“病容扶起种菱丝”,生存苦难已经跃然纸上。
  单看后两句,每一诗句内部都存在着两种意义、两种情愫、两个声音的叠合。为了说明这个特征,我们需要对这两句中的核心意象作详细分析。
  先看木兰。宋人罗愿《尔雅翼》卷十二:“木兰叶似长生冬,夏荣,常以冬华。其实如小柿,甘美,一名林兰,一名杜兰,皮似桂而香。”[2]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离骚经章句第一》:“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注曰:“木兰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贺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如何看唐朝李贺的隐秘文心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致酒行  李贺诗鉴赏
    唐诗名篇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诗名篇李贺【老夫采玉歌】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致酒行】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唐诗名篇李贺【感讽五首】(其一)赏
    唐诗名篇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赏
    唐诗名篇李贺【苦昼短】赏析
    【作者小传】:李贺
    李贺《李凭箜篌引》
    李贺诗的现代性
    论古代诗家评李贺
    李贺诗示 弟鉴赏
    唐诗名篇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生平简介
    诗 鬼——李贺
    李贺故里
    唐诗名篇李贺【秋来】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天上谣】赏析
    “诗鬼”李贺,其人其诗
    唐诗名篇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与《高轩过》
    唐诗名篇李贺【巫山高】赏析
    马诗(李贺)
    李贺降昌谷 天生诗人质
    《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年表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中华文明大讲堂》壮哉唐诗:“鬼才”
    李贺诗过华清宫鉴赏
    【《将进酒》(李贺)诗文赏析
    悲伤的李贺
    李贺简介
    南园 【唐】李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将进酒》 - 李贺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
    南园(其六)   李贺
    苏小小墓  李贺
    李贺鬼神诗的定量分析
    可怜的李贺
    “鬼才”李贺
    唐诗名篇李贺【秦王饮酒】赏析
    唐诗名篇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诗南园十三首(其五)鉴赏
    南山田中行  李贺诗鉴赏
    黄家洞  李贺诗鉴赏
    老夫采玉歌  李贺诗鉴赏
    李贺诗马诗二十三首(选三)鉴赏
    李贺诗黄头郎李贺鉴赏
    李贺诗李凭箜篌引鉴赏
    李贺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鉴赏
    苦闷的诗歌天才——李贺
    李贺诗浩 歌鉴赏
    李贺诗梦 天鉴赏
    李贺诗苏小小墓鉴赏
    李贺诗雁门太守行鉴赏
    李贺诗咏怀二首(其二)鉴赏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
    李贺诗古悠悠行鉴赏
    江楼曲  李贺诗鉴赏
    唐诗名篇李贺【梦天】赏析
    天上谣  李贺诗鉴赏
    秋 来  李贺诗鉴赏
    秦王饮酒  李贺诗鉴赏
    罗浮山人与葛篇  李贺诗鉴赏
    长歌续短歌  李贺诗鉴赏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李贺诗鉴赏
    将进酒  李贺诗鉴赏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诗鉴赏
    感讽五首  李贺诗鉴赏
    出 城  李贺诗鉴赏
    开愁歌  李贺诗鉴赏
    李贺诗人简介
    河洛春秋李贺故事:迷魂招不得 生前身
    高轩过  李贺诗鉴赏
    宫娃歌  李贺诗鉴赏
    唐诗百话·李贺:诗三首
    李贺的写作姿态:在焦虑与放纵之间游
    苦昼短  李贺诗鉴赏
    艾如张  李贺诗鉴赏
    高轩过 李贺
    作家故事·诗鬼李贺
    上之回  李贺诗鉴赏
    二十世纪李贺研究述论
    春坊正字剑子歌  李贺诗鉴赏
    夜坐吟  李贺诗鉴赏
    巫山高  李贺诗鉴赏
    北中寒  李贺诗鉴赏
    老夫采玉歌诗词赏析
    平城下  李贺诗鉴赏
    长歌续短歌诗词赏析
    官街鼓  李贺诗鉴赏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梦天 李贺
    上云乐 李贺
    致酒行 李贺
    李贺的诗
    论李贺诗歌的美学品质及成因
    <李贺诗选>编后记
    李贺的创作方式
    马 诗词赏析
    南园诗词赏析
    感枫五首诗词赏析
    马诗诗词赏析
    李贺咏马
    秦王饮酒诗词赏析
    美人梳头歌  李贺诗鉴赏
    咏怀二首诗词赏析
    咏怀二首 其二诗词赏析
    雁门太守行诗词赏析
    天上谣诗词赏析
    雁门太守行
    苏小小墓诗词赏析
    秋来诗词赏析
    梦天诗词赏析
    南山田中行诗词赏析
    罗浮山人与葛篇诗词赏析
    致酒行诗词赏析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诗词赏析
    示弟诗词赏析
    浩歌诗词赏析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