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必烈对中国版图的伟大贡献
|
和他的前辈一样,忽必烈清楚地知道,他必须继续坚持领土扩张的政策。因此,他的军事机器一直保持着临战状态。在蒙古人眼中,作为统治者,他的成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够为他的帝国增加多少财富、人口和疆域。同样,汉人的思想观念认为,一个好君主的贤德及其国度的荣耀会吸引外国人来朝,并服膺于华夏文明。为了提高他作为蒙古人和汉人世界统治者的权威性,忽必烈必须采取一种果断的、进取性的甚至进攻性的对外政策。此外,对忽必烈夺取汗位的质疑,也迫使他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平息对他统治权力的任何疑问。既然他曾受到自己亲兄弟的挑战,那么肯定还会有人质疑他是否有资格担当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对他来说,堵塞质疑之口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把更多版图纳入蒙古的政治控制之下。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元代的疆域,较之汉唐盛世更加广阔。《元史?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这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雏形。从疆域的广阔度来说,只有后来的清王朝才能和元朝相提并论。当然,今日中国疆域的基本格局,是经过康雍乾三代的开拓,逐渐定型的。如果说征服南宋,征服高丽,入侵日本,是忽必烈征服世界、扩大版图的一种方式,那么,他第一次将吐蕃纳入中国版图并进行直接、有效的治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实施帝师、宣政院和政教合一的制度。
吐蕃萨迦派的八思巴喇嘛被证明是一个很有用的人物,他极力支持忽必烈成为中国正统君主的雄心。通过和蒙古人的长期交往,八思巴吸取了他们的许多价值观念。但是,作为萨迦派主要领袖的侄子,同时也作为一个僧人,他受到了许多僧侣的尊重。忽必烈的另一个著名的僧侣盟友噶玛巴希,被指控曾协助阿里不哥反对忽必烈,因此,八思巴喇嘛比较可靠。当忽必烈夺取政权以后,他便开始用尊荣和头衔拉拢八思巴喇嘛。1260年,他任命这位吐蕃喇嘛一个新职位:国师。次年初,又令其统领天下释教僧侣。 1264年,蒙古统治者颁发所谓的“珠诏”,授予僧人免税特权。1264年,他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事务,并监督政府与僧人之间的关系。八思巴喇嘛成了这个新机构的总领。与此同时,忽必烈通过婚姻联盟使其与八思巴喇嘛的关系更加密切。八思巴喇嘛的弟弟娶了一位蒙古公主,后来,他的侄子和一个侄孙都曾尚公主。
最后一步则是把名义上的全吐蕃的管辖权授予八思巴喇嘛和他的萨迦派法王。在1264年或者1265年,忽必烈派遣八思巴喇嘛去吐蕃,帮助他说服当地人民接受蒙古人的统治。八思巴喇嘛的弟弟恰那多吉喇嘛也是在蒙古宫廷中被抚养大的,此时也戴着蒙古人封的“全吐蕃之首领”的头衔到达了吐蕃。两兄弟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是很清楚。或许忽必烈想让掌天下释教的八思巴喇嘛住在中国,而他的弟弟作为他的代理人驻守在吐蕃。忽必烈这样做,似乎授予了两兄弟相互重叠的吐蕃司法管辖权。不管他是基于什么考虑而做出这种安排的,这个计划由于恰那多吉喇嘛于1267年突然死亡而很快发生了偏差。萨迦派的主要对手止贡派趁机发动叛乱,反对他们的对立佛教派别和蒙古统治。忽必烈立即派兵征讨,并于1268年重新恢复了蒙古人的统治。也是在那一年,忽必烈才真正开始对吐蕃行使主权。他命令在吐蕃进行人口普查,并建立站赤系统。虽然现有资料没有详细说明吐蕃人是否还承担了其他义务,但是看起来忽必烈曾经为他们设计了一个税收体系和兵役体系。忽必烈在1268年建立的行政结构是这样的,他首先构想由萨迦派的一个成员担任国师(当时是八思巴喇嘛),此人将住在汉地,监督全帝国包括吐蕃的佛教徒。另外,蒙古人将选择一位吐蕃官员,藏语叫本钦,在吐蕃居住并治理吐蕃。
忽必烈希望八思巴喇嘛和他的佛教徒投桃报李,也向他提供他所需要的宗教权力。这位吐蕃僧侣的确履行了他的协定。他构想了一个世俗统治者和宗教领袖之间的适当关系,以便区分宗教和国家各自的权限。八思巴喇嘛把他们的角色区分如下:
世俗拯救和精神拯救是……所有人都想设法赢得的东西。精神拯救包括从痛苦中完全解放出来,而尘世间的福利便是世俗拯救。二者都取决于双重秩序,宗教秩序和国家秩序……宗教秩序由喇嘛维护,国家秩序则由皇帝维护。喇嘛必须以教导宗教为业,而皇帝则须保证统治有方,以使大家都能和平相处……宗教首领和国家首领地位是相等的,然其作用是不同的。
八思巴喇嘛回报他的恩人忽必烈的方法之一,是把他和佛教万神殿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忽必烈成了文殊师利菩萨,即智慧菩萨,并被看做是“觉者”的化身。蒙古史料在谈到同一问题时,则称忽必烈为“薛禅汗”(智慧的汗)。八思巴喇嘛和其他吐蕃僧侣神化忽必烈,把他描写成一个佛教传统中的转轮王。在当时写成的一本书中(作者可能就是八思巴喇嘛,后被翻译成蒙古文,叫《白史》),忽必烈被描写成了佛和伟大的君王。
为了进一步加强他的宗教派别和皇帝之间的联系,八思巴喇嘛提议把元朝宫廷仪式与佛教联系起来。每年在2月15日组织驱“魔”护国游行活动,每年的1月和6月还举行礼乐、仪式和游行等活动。对八思巴喇嘛来说,举行这些仪式的目的在于同儒教宫廷仪式竞争,或提供另一种选择;但是对忽必烈来说,这些仪式可以作为儒教仪式的补充,但不能代替儒教仪式。忽必烈可能显示出偏向佛教,因为后来一个颇能反映当时人们态度的史料中有这样一首献给他的赞歌:
于是他(忽必烈)使宗教之光照耀在蒙古黑暗的土地上,
他从印度请来四王所尊奉之佛像,菩萨遗物、佩塔碗和檀香木苴,
他以十大英明原则管理政府,稳定世界,
他安定寰宇,使人们幸福生活在其中,
他以其睿智享誉天下,
成为转动千只金轮……睿智的转轮王。
由于忽必烈表现得好像痴迷于佛教,因此他的声望在僧人中得到了极大提升。八思巴喇嘛为忽必烈所作出的努力结出了丰硕果实。佛教界的许多人开始接受忽必烈为天下共主和中国皇帝。忽必烈赐给僧人特权并豁免他们承担的义务,试图以此巩固他的地位。他首先授予八思巴喇嘛统管吐蕃十三万户的权力,允许八思巴教导他的儿子真金,最后又在1270年授予了他梦寐以求的帝师(皇帝的老师)头衔。(节选自重庆出版社近期新书《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忽必烈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忽必烈对中国版图的伟大贡献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元世祖忽必烈二征日本再遇台风 |
下一篇文章: 忽必烈 |
|
|
相关文章 |
文天祥与赵孟頫马可·波罗见闻 元大都的节庆活动《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内容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忽必烈和儒士忽必烈和宗教忽必烈与马可·波罗忽必烈忽必烈对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战争元朝的纸币与驿站马可·波罗眼中的忽必烈元世祖平云南碑忽必烈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龙三角谜团 外星人打败忽必烈征日军队忽必烈建国及其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忽必烈治理中原和蒙军的继续南侵宋蒙战争中影响深远的伟大战役帝国最后的征伐王允,字子师,东汉末年的司徒忽必烈的宗教政策忽必烈灭宋之战忽必烈的文化政策忽必烈时代的经济问题元朝的建号与建都忽必烈死亡时的政治现实作为中国皇帝的忽必烈忽必烈与涮羊肉的起源通惠河与元大都遗址公园忽必烈留下的传统忽必烈东征日本邓晨(?-49) 东汉初官吏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许劭 (150-195) 东汉评论家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王浚(206至286年)字士治,西晋弘农湖耿弇(3~58年),字伯昭,挟风茂陵(今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荀悦(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郑吉 ?~纪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渐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仲长统(179-220),字公理,山东邹县阮瑀(?~212),汉魏间文学家郑众(?-114) ,字季产,南阳犨县(今河沈括扬雄(前5─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何晏 (约公元193-249)完颜宗弼(?~1148)金朝大将马武(?—61)东汉大臣。班彪(3~54),东汉史学家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甘延寿(公元前?-前二五年),字君况禇少孙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何休(129~182)中国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王肃(195--256)郑玄(127~200),中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夏侯渊(?-219),字妙才,谯(今安徽亳窦融(前16年-公元62年),字周公,扶风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杜笃(?~78)东汉学者,字季雅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王匡(?─23年),王莽的侄子,东平陵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廉丹(?─22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魏延(174-234),字文长,蜀汉的第召公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汉代女作家马援(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赵歧(约108-201) 东汉经学家蒙恬(?~前210)秦朝将领冯异(?-34),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庞统(174-214),字士元,襄阳人,初与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阳贾逵(30-101),字景伯,扶风平陵人关羽(?-219),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刘縯(?─23年),字伯升祢衡(173~198),汉末辞赋家秦桧(1090~1155)南宋权□、卖国贼中文名称: 耒歙忽必烈(1215—1294年),元朝的创建赵高(?─前207),本为赵国贵族,后入张纲,汉人,为人刚正不阿,为忠义之刘歆 (约前53—后23)西汉古文经学家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鲁肃(172-217),字子敬张俭(115-198),字元节,山阳高平(今刘璋(?-219),字季玉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汉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公元312或郑士良(1863-1901)号弼臣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王建(约767~约831后)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0年)项梁(?─前208),楚国贵族后代,项羽刘表(142-208),子景升,山阳高平(今樊崇(?-27年),字细君,琅琊(今诸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杜诗,(?-38)东汉机械工程家孙坚(155-191),字文台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周昌(?-前192)西汉大臣。沛县(今属江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人,自幼勇铫期(?—34年),字次况,颍川郏(今属张让(?-189),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丰帝奕忽必烈隗嚣(约前72_33),字季孟,天水成纪鲍宣,(?-3)西汉大夫。字子都张宝,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河北巨鹿(张梁(?一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李陵(?─前74),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向戌左雄,(?-138)东汉大臣、政论家郭泰(128-169),泰或作太,字林宗袁术(?-199),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彭越(?─前196),字仲李膺(110-168),字元礼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张良(?~前186),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邹阳西汉散文家,齐人萧何(?~公元前193)梁冀(?-159)东汉权臣陈蕃(?-168),字仲举韩信(?~前196)杨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字伯起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忽必烈的经济规划与儒士治国:蒙古铁窦婴,(?-前131)西汉大臣田蚡,西汉大臣。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冯绲(?-168) 东汉将领伍子胥(前559~前484)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杜密(?-169)东汉名臣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张角(?-184),冀州钜鹿(治今河北平乡元世祖忽必烈二征日本再遇台风马融,(公元79- 166年),字季长法正(176-220),字孝直张轨(-314年),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的英布(?─前195),又名黥布侯览(?—172),东汉山阳防东(今山马元义(?-184),黄巾起事组织者之一一统大帝忽必烈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侯霸(?-37)东汉初大臣元世祖忽必烈赵苞(?-177) 东汉官吏忽必烈三伐日本失败攻日失败 忽必烈受了马可波罗的诱惑《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全面叙述忽必烈是一位军事家,他重视建军治军他学习中国先王的贤明圣迹古铁骑三伐日本均失败 忽必烈政权动摇说说忽必烈的皇后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忽必烈早年的活动和手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