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 >> 忽必烈 >> 正文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

荀攸
字公达
汉代
汉族
157—214
生平简介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侄。东汉未年曹操手下谋士,著名的军事家。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屡进计谋,被曹操视为谋主。

荀攸祖父荀昙,为广陵太守。荀攸自幼丧父。荀昙去世后,其故吏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年仅十三岁,对此表示怀疑,便对其叔父荀衢说:“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衢推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之人,荀衢由此对荀攸另眼相看。

中平六年(189年),何进秉政后,征荀攸等海内名士二十余人。荀攸到后,被拜为黄门侍郎。同年前将军董卓拥兵入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初平元年(190年)春,关东诸侯起兵进讨董卓。二月,董卓迁汉献帝及文武百官往长安。三月,董卓进抵长安。荀攸遂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相谋:“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事泄,荀攸与何颙被捕入狱。何颙因忧惧而自杀,而荀攸则“言语饮食自若”(《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荀攸得释放,遂弃官而归。官复原职,为公府,后“又举高第,还任城相,不行”(《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攸认为“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要去蜀郡当太守,因道绝而没有去成,停留在荆州。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曹操采纳荀彧提出“迎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军进抵洛阳,迫献帝移驾于许。此时,荀彧向曹操举荐了荀攸,曹操写信给荀攸说:“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三国志·魏书·荀攸传》)!遂征荀攸为汝南太守,人为尚书。

曹操素闻荀攸之名,与其交谈后,大悦,对荀彧、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旋又拜荀攸为军师。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淯水之战被张绣击败。失利后,急于尽快消灭张绣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势力,于建安三年(198年)三月率军南征张绣,荀攸也随军征讨。出征前,荀攸劝曹操说:“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不纳。

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交战不利,后悔地对荀攸说:“不用君言至是”(《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至安众后前后受敌,遂令连夜开凿地道,撤出辎重,示弱伪逃,并暗中设下埋伏,待机破敌。张、刘果然悉率所部追击,进入伏击圈时,曹军奇兵骤出,步骑夹攻,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从此,曹操对苟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

同年夏,左将军吕布背叛曹操,与袁术联合,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张辽攻刘备。刘备向曹操求援,曹操遣将军夏侯惇领兵救之,为高顺等击败。九月,高顺等破沛城(今江苏沛县),刘备单身逃走。曹操虑吕布凶险,对其威胁甚大。荀攸献计说:“表、绣新破,势不敢动,布骁猛,又恃袁术,若从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今乘其初叛,众心未一,往可破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曹操遂纳其计,决定暂时放弃征讨南阳的张绣和荆州的刘表,集中兵力歼灭心腹之患吕布。

十月,曹操统军攻屠彭城(今江苏徐州),旋即挥师向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进击。吕布军屡与曹军交战,皆大败,遂退守下邳城。部将陈宫建议吕布率步骑驻扎城外,自领余众据守城内,互为犄角之势,使曹操腹背受敌,顾此失彼,再伺机反击。吕布不纳,派人向袁术求援,袁术只虚作声援。曹操围攻下邳不克,师劳疲惫,欲撤围退兵。荀攸与郭嘉指出:“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于是,曹军乃引沂水、泅水灌城。经月余,吕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叛变,引曹军攻入下邳,吕布被围在白门楼,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诛杀吕布、陈宫、高顺等,传首许都,凯旋班师。

此战,曹操一举歼灭了劲敌吕布,为扫灭袁绍等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荀攸则在此战中功绩卓著。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进行决战(参见官渡之战)。二月,冀州牧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荀攸献计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依行其计,袁绍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为关羽所斩,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参见白马之战)。曹军初战告捷,有利于官渡之战发展。

曹操攻克白马后,迁移当地民众,沿河西退。袁绍令主力渡河,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军,与曹军相遇。时曹军诸将认为袁军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却说:“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领神会。曹操遂令部队解鞍放马,抛弃物资,诱使袁军争相拾取。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趁其混乱,遂纵兵击,大破袁军,杀其大将文丑。文丑与颜良,皆袁绍名将,两战皆为曹军所斩,袁军士气大减。这些,都是荀攸的功劳。

八月,两军相持于赤官渡。时曹军粮方尽,荀攸对曹操说:“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大)锐而轻敌,击可破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问谁可前往,荀攸推荐了徐晃。曹操遂派徐晃及史涣前往,二人在故市(今郑州西北)截烧袁军数千车粮

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今河南封丘西)。众人皆疑,只有荀攸与贾诩力劝曹操,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留荀攸和将军曹洪守营,自率5000步骑兵夜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曹操令士兵拼死冲杀,全力攻破淳于琼营寨,斩杀淳于琼,将屯积的全部粮和车辆焚毁。

时袁绍大将张郃因受诬陷而与将军高览临阵反叛,烧毁军械,向曹操投降,袁绍遂弃军而走。张郃来降时,曹洪疑其有诈,不敢受降,荀攸对曹洪说:“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洪遂受降。

建安七年(202年),荀攸随曹操讨袁谭、尚于黎阳。

……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侄。东汉未年曹操手下谋士,著名的军事家。从征张绣吕布袁绍等,屡进计谋,被曹操视为谋主。

荀攸祖父荀昙,为广陵太守。荀攸自幼丧父。荀昙去世后,其故吏张权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年仅十三岁,对此表示怀疑,便对其叔父荀衢说:“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衢推问,张权果然是杀人在逃之人,荀衢由此对荀攸另眼相看。

中平六年(189年),何进秉政后,征荀攸等海内名士二十余人。荀攸到后,被拜为黄门侍郎。同年前将军董卓拥兵入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初平元年(190年)春,关东诸侯起兵进讨董卓。二月,董卓迁汉献帝及文武百官往长安。三月,董卓进抵长安。荀攸遂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相谋:“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事泄,荀攸与何颙被捕入狱。何颙因忧惧而自杀,而荀攸则“言语饮食自若”(《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诛,荀攸得释放,遂弃官而归。官复原职,为公府,后“又举高第,还任城相,不行”(《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荀攸认为“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要去蜀郡当太守,因道绝而没有去成,停留在荆州。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曹操采纳荀彧提出“迎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军进抵洛阳,迫献帝移驾于许。此时,荀彧向曹操举荐了荀攸,曹操写信给荀攸说:“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三国志·魏书·荀攸传》)!遂征荀攸为汝南太守,人为尚书。

曹操素闻荀攸之名,与其交谈后,大悦,对荀彧、钟繇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旋又拜荀攸为军师。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淯水之战被张绣击败。失利后,急于尽快消灭张绣与荆州牧刘表联合势力,于建安三年(198年)三月率军南征张绣,荀攸也随军征讨。出征前,荀攸劝曹操说:“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不纳。

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交战不利,后悔地对荀攸说:“不用君言至是”(《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至安众后前后受敌,遂令连夜开凿地道,撤出辎重,示弱伪逃,并暗中设下埋伏,待机破敌。张、刘果然悉率所部追击,进入伏击圈时,曹军奇兵骤出,步骑夹攻,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从此,曹操对苟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

同年夏,左将军吕布背叛曹操,与袁术联合,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张辽攻刘备。刘备向曹操求援,曹操遣将军夏侯惇领兵救之,为高顺等击败。九月,高顺等破沛城(今江苏沛县),刘备单身逃走。曹操虑吕布凶险,对其威胁甚大。荀攸献计说:“表、绣新破,势不敢动,布骁猛,又恃袁术,若从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今乘其初叛,众心未一,往可破也”(《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曹操遂纳其计,决定暂时放弃征讨南阳的张绣和荆州的刘表,集中兵力歼灭心腹之患吕布。

十月,曹操统军攻屠彭城(今江苏徐州),旋即挥师向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进击。吕布军屡与曹军交战,皆大败,遂退守下邳城。部将陈宫建议吕布率步骑驻扎城外,自领余众据守城内,互为犄角之势,使曹操腹背受敌,顾此失彼,再伺机反击。吕布不纳,派人向袁术求援,袁术只虚作声援。曹操围攻下邳不克,师劳疲惫,欲撤围退兵。荀攸与郭嘉指出:“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于是,曹军乃引沂水、泅水灌城。经月余,吕布更加困迫。十二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叛变,引曹军攻入下邳,吕布被围在白门楼,被迫投降。曹操下令诛杀吕布、陈宫、高顺等,传首许都,凯旋班师。

此战,曹操一举歼灭了劲敌吕布,为扫灭袁绍等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荀攸则在此战中功绩卓著。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进行决战(参见官渡之战)。二月,冀州牧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荀攸献计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依行其计,袁绍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为关羽所斩,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参见白马之战)。曹军初战告捷,有利于官渡之战发展。

曹操攻克白马后,迁移当地民众,沿河西退。袁绍令主力渡河,亲率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军,与曹军相遇。时曹军诸将认为袁军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却说:“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心领神会。曹操遂令部队解鞍放马,抛弃物资,诱使袁军争相拾取。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趁其混乱,遂纵兵击,大破袁军,杀其大将文丑。文丑与颜良,皆袁绍名将,两战皆为曹军所斩,袁军士气大减。这些,都是荀攸的功劳。

八月,两军相持于赤官渡。时曹军粮方尽,荀攸对曹操说:“绍运车旦暮至,其将韩(荀+大)锐而轻敌,击可破也”(《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操问谁可前往,荀攸推荐了徐晃。曹操遂派徐晃及史涣前往,二人在故市(今郑州西北)截烧袁军数千车粮

十月,袁绍又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至距袁军大营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今河南封丘西)。众人皆疑,只有荀攸与贾诩力劝曹操,曹操欣然采纳其计,留荀攸和将军曹洪守营,自率5000步骑兵夜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曹操令士兵拼死冲杀,全力攻破淳于琼营寨,斩杀淳于琼,将屯积的全部粮和车辆焚毁。

时袁绍大将张郃因受诬陷而与将军高览临阵反叛,烧毁军械,向曹操投降,袁绍遂弃军而走。张郃来降时,曹洪疑其有诈,不敢受降,荀攸对曹洪说:“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三国志·魏书·荀攸传》)?曹洪遂受降。

建安七年(202年),荀攸随曹操讨袁谭、尚于黎阳。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忽必烈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文天祥与赵孟頫
    马可·波罗见闻 元大都的节庆活动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内容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和儒士
    忽必烈和宗教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
    忽必烈
    忽必烈对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战争
    元朝的纸币与驿站
    马可·波罗眼中的忽必烈
    元世祖平云南碑
    忽必烈
    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
    龙三角谜团 外星人打败忽必烈征日军队
    忽必烈建国及其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忽必烈治理中原和蒙军的继续南侵
    宋蒙战争中影响深远的伟大战役
    帝国最后的征伐
    王允,字子师,东汉末年的司徒
    忽必烈的宗教政策
    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的文化政策
    忽必烈时代的经济问题
    元朝的建号与建都
    忽必烈死亡时的政治现实
    作为中国皇帝的忽必烈
    忽必烈与涮羊肉的起源
    通惠河与元大都遗址公园
    忽必烈留下的传统
    忽必烈东征日本
    邓晨(?-49) 东汉初官吏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
    许劭 (150-195) 东汉评论家
    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
    王浚(206至286年)字士治,西晋弘农湖
    耿弇(3~58年),字伯昭,挟风茂陵(今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
    荀悦(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郑吉 ?~纪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渐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
    赵高(?─前207),本为赵国贵族,后入
    阮瑀(?~212),汉魏间文学家
    郑众(?-114) ,字季产,南阳犨县(今河
    沈括
    扬雄(前5─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
    何晏 (约公元193-249)
    完颜宗弼(?~1148)金朝大将
    马武(?—61)东汉大臣。
    班彪(3~54),东汉史学家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
    甘延寿(公元前?-前二五年),字君况
    禇少孙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何休(129~182)中国东汉时期今文经学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
    王肃(195--256)
    郑玄(127~200),中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
    夏侯渊(?-219),字妙才,谯(今安徽亳
    窦融(前16年-公元62年),字周公,扶风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
    杜笃(?~78)东汉学者,字季雅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
    王匡(?─23年),王莽的侄子,东平陵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廉丹(?─22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
    魏延(174-234),字文长,蜀汉的第
    召公
    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汉代女作家
    马援(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
    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
    赵歧(约108-201) 东汉经学家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
    冯异(?-34),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
    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
    庞统(174-214),字士元,襄阳人,初与
    贾逵(30-101),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关羽(?-219),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
    刘縯(?─23年),字伯升
    蒙恬(?~前210)秦朝将领
    祢衡(173~198),汉末辞赋家
    张让(?-189),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
    中文名称: 耒歙
    忽必烈(1215—1294年),元朝的创建
    张纲,汉人,为人刚正不阿,为忠义之
    刘歆 (约前53—后23)西汉古文经学家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
    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
    鲁肃(172-217),字子敬
    樊崇(?-27年),字细君,琅琊(今诸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今
    孙坚(155-191),字文台
    仲长统(179-220),字公理,山东邹县
    李膺(110-168),字元礼
    郑士良(1863-1901)号弼臣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
    王建(约767~约831后)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0年)
    项梁(?─前208),楚国贵族后代,项羽
    刘表(142-208),子景升,山阳高平(今
    杨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字伯起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
    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
    汉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
    周昌(?-前192)西汉大臣。沛县(今属江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
    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人,自幼勇
    铫期(?—34年),字次况,颍川郏(今属
    袁术(?-199),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
    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公元312或
    刘璋(?-219),字季玉
    忽必烈
    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丰帝奕
    张宝,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河北巨鹿(
    张梁(?一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
    李陵(?─前74),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向戌
    左雄,(?-138)东汉大臣、政论家
    郭泰(128-169),泰或作太,字林宗
    侯霸(?-37)东汉初大臣
    张俭(115-198),字元节,山阳高平(今
    张角(?-184),冀州钜鹿(治今河北平乡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
    张良(?~前186),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
    邹阳西汉散文家,齐人
    萧何(?~公元前193)
    梁冀(?-159)东汉权臣
    陈蕃(?-168),字仲举
    韩信(?~前196)
    马融,(公元79- 166年),字季长
    隗嚣(约前72_33),字季孟,天水成纪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
    忽必烈的经济规划与儒士治国:蒙古铁
    田蚡,西汉大臣。长陵(今陕西咸阳东
    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
    冯绲(?-168) 东汉将领
    伍子胥(前559~前484)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
    杜密(?-169)东汉名臣
    赵苞(?-177) 东汉官吏
    鲍宣,(?-3)西汉大夫。字子都
    法正(176-220),字孝直
    忽必烈对中国版图的伟大贡献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
    张轨(-314年),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的
    英布(?─前195),又名黥布
    侯览(?—172),东汉山阳防东(今山
    马元义(?-184),黄巾起事组织者之一
    一统大帝忽必烈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早年的活动和手迹
    窦婴,(?-前131)西汉大臣
    杜诗,(?-38)东汉机械工程家
    元世祖忽必烈二征日本再遇台风
    彭越(?─前196),字仲
    忽必烈三伐日本失败
    攻日失败 忽必烈受了马可波罗的诱惑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全面叙述
    忽必烈是一位军事家,他重视建军治军
    他学习中国先王的贤明圣迹
    古铁骑三伐日本均失败 忽必烈政权动摇
    说说忽必烈的皇后
    秦桧(1090~1155)南宋权□、卖国贼
    元世祖忽必烈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