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 >> 忽必烈 >> 正文

 

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公元312或314—385年),姓卫

释道安
晋代
312或314—385
争夺和尚的战争
习凿齿 朱序 谢安
生平简介

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公元312或314—385年),姓卫,晋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家世英儒。自幼丧父母,由外兄孔氏抚养。

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即他约53岁时)至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释道安在襄阳15年,是他弘扬佛教的辉煌时期。

道安南下,选定襄阳作为他弘扬佛教的基地,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襄阳位置适中,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方便,东汉末年以来既是军事重镇、学术中心,又是荆州地区佛教传播最早的地方。这便于他在此吸收佛教各派教义,创立自己的学派,以弘扬佛教。二是他与襄阳的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的习凿齿友善。他是应习凿齿的邀请来到襄阳的。到襄阳后,习凿齿前去拜他。称言:“四海习凿齿”,道安曰:“弥天释道安”。世称名对。习凿齿曾致书谢安,称道安为“非常道士”。道安在襄阳初住白马寺,因徒众数百,白马寺地方狭小,乃建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道安在襄阳15年中虽有短暂时间住在江陵,但在江陵无重大活动。他讲经传道主要在襄阳。归纳起来,他在襄阳的活动主要有五项:

讲授《般若经》。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安在樊沔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般若》,未尝废阙。”这记载说明,他在襄阳重要是讲《般若经》,致力于《般若经》的研究。他宣传的般若学是对《般若经》的根本原理——“空”的含义的阐发。当时我国的佛教学者基本上是用魏晋玄学的观点去理解、注释和说明般若学的。道安也是用“玄”解“佛”,用玄学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弼、何宴的“贵无说”去宣传般若学,他也主张“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谓本无”。这个“无”、“空”就是事物的本体,宇宙最后的本源。他正是把般若学思想解释为玄学家的“以无为本”的思想,又吸收禅学的精髓,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新的佛教学派——“本无宗”。

撰写《安录》。

道安之前,“伟经之人,名字弗说”,时间久了,就很难知道哪部经是何人何时何地译出来的,这不利于译经史的了解和研究。道安创撰《综理众经目录》,为以后研究中国佛教的译经史著,提供了第一部可信、可据的译经史料书,即所谓《安录》,起自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4年),止于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近二百载”的译经记录。开创了译经史著目录的先例,为后代撰写《经录》提供了范例。

注释经文。

道安之前,对佛经的翻译、注释错误甚多,不利于佛教的传播。道安在经过“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析疑甄解”,“序致渊富,妙尽深旨”,使佛经“条贯既序”,讲经者依之讲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这既有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又为以后佛经的注释作出了范例,为深入研究佛经创造了条件。有人认为注经之作,“自安始”。

统一僧人姓氏。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一。”就是说,起初,其师来自天竺者,师姓“竺”,弟子亦姓“竺”,道安初从师竺法汰,故名“竺道安”。其师来自月支者,师姓“支”,弟子亦姓“支”;其师来自安息者,师姓“安”,弟子亦姓“安”。“姓各不一”。道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于是将“竺道安”改为“释道安”。此后,出家僧尼便一律姓“释”。至今中国汉族僧尼中,仍未变。

确立戒规。

道安在襄阳,有僧众数百,他认为必须制定戒律,加以节度。他制订的三条戒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曰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作为“僧尼轨范”、“佛法宪章”,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道安在襄阳,西至凉州,北至长安,东达建康,各地僧侣都与之保持广泛的联系。而襄阳也俨然成了佛教传播的中心。

正由于道安在襄阳从事佛经的宣传和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使他的声誉更加显赫。不仅“四方学士,竞往师之”,襄阳地方“大富长者,并加赞助”,而且,外地豪族、官僚,乃至东晋和前秦皇帝都表示支助和敬仰。东晋皇帝一方面“遣使通问”,一方面发布诏书,表彰道安弘扬佛教之功,并给道安享有同“王公”一样的“俸给”,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罕见的。前秦军攻占襄阳俘获道安、习凿齿后,苻坚高兴地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仆射权翼问:“谁耶?”坚说:“(道)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从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至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释道安一直住在长安五重寺讲经译注,“僧众数千,大弘法化”。他先后主持译经10部180卷,100多万字。还注释佛典和注经作序,仅作序就有60多种。道安圆寂后,孙绰在《名德沙门论》一文中,对其颂扬备至。

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312或314—385),姓卫,晋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家世英儒。自幼丧父母,由外兄孔氏抚养。

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即他约53岁时)至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释道安在襄阳15年,是他弘扬佛教的辉煌时期。

道安南下,选定襄阳作为他弘扬佛教的基地,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襄阳位置适中,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方便,东汉末年以来既是军事重镇、学术中心,又是荆州地区佛教传播最早的地方。这便于他在此吸收佛教各派教义,创立自己的学派,以弘扬佛教。二是他与襄阳的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的习凿齿友善。他是应习凿齿的邀请来到襄阳的。到襄阳后,习凿齿前去拜他。称言:“四海习凿齿”,道安曰:“弥天释道安”。世称名对。习凿齿曾致书谢安,称道安为“非常道士”。道安在襄阳初住白马寺,因徒众数百,白马寺地方狭小,乃建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道安在襄阳15年中虽有短暂时间住在江陵,但在江陵无重大活动。他讲经传道主要在襄阳。归纳起来,他在襄阳的活动主要有五项:

讲授《般若经》。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安在樊沔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般若》,未尝废阙。”这记载说明,他在襄阳重要是讲《般若经》,致力于《般若经》的研究。他宣传的般若学是对《般若经》的根本原理——“空”的含义的阐发。当时我国的佛教学者基本上是用魏晋玄学的观点去理解、注释和说明般若学的。道安也是用“玄”解“佛”,用玄学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弼、何宴的“贵无说”去宣传般若学,他也主张“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谓本无”。这个“无”、“空”就是事物的本体,宇宙最后的本源。他正是把般若学思想解释为玄学家的“以无为本”的思想,又吸收禅学的精髓,并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新的佛教学派——“本无宗”。

撰写《安录》。

道安之前,“伟经之人,名字弗说”,时间久了,就很难知道哪部经是何人何时何地译出来的,这不利于译经史的了解和研究。道安创撰《综理众经目录》,为以后研究中国佛教的译经史著,提供了第一部可信、可据的译经史料书,即所谓《安录》,起自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184年),止于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近二百载”的译经记录。开创了译经史著目录的先例,为后代撰写《经录》提供了范例。

注释经文。

道安之前,对佛经的翻译、注释错误甚多,不利于佛教的传播。道安在经过“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析疑甄解”,“序致渊富,妙尽深旨”,使佛经“条贯既序”,讲经者依之讲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这既有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又为以后佛经的注释作出了范例,为深入研究佛经创造了条件。有人认为注经之作,“自安始”。

统一僧人姓氏。

《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载:“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一。”就是说,起初,其师来自天竺者,师姓“竺”,弟子亦姓“竺”,道安初从师竺法汰,故名“竺道安”。其师来自月支者,师姓“支”,弟子亦姓“支”;其师来自安息者,师姓“安”,弟子亦姓“安”。“姓各不一”。道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于是将“竺道安”改为“释道安”。此后,出家僧尼便一律姓“释”。至今中国汉族僧尼中,仍未变。

确立戒规。

道安在襄阳,有僧众数百,他认为必须制定戒律,加以节度。他制订的三条戒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曰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作为“僧尼轨范”、“佛法宪章”,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道安在襄阳,西至凉州,北至长安,东达建康,各地僧侣都与之保持广泛的联系。而襄阳也俨然成了佛教传播的中心。

正由于道安在襄阳从事佛经的宣传和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使他的声誉更加显赫。不仅“四方学士,竞往师之”,襄阳地方“大富长者,并加赞助”,而且,外地豪族、官僚,乃至东晋和前秦皇帝都表示支助和敬仰。东晋皇帝一方面“遣使通问”,一方面发布诏书,表彰道安弘扬佛教之功,并给道安享有同“王公”一样的“俸给”,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罕见的。前秦军攻占襄阳俘获道安、习凿齿后,苻坚高兴地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仆射权翼问:“谁耶?”坚说:“(道)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

从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至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释道安一直住在长安五重寺讲经译注,“僧众数千,大弘法化”。他先后主持译经10部180卷,100多万字。还注释佛典和注经作序,仅作序就有60多种。道安圆寂后,孙绰在《名德沙门论》一文中,对其颂扬备至。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忽必烈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公元312或314—385年),姓卫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文天祥与赵孟頫
    马可·波罗见闻 元大都的节庆活动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内容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和儒士
    忽必烈和宗教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
    忽必烈
    忽必烈对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战争
    元朝的纸币与驿站
    马可·波罗眼中的忽必烈
    元世祖平云南碑
    忽必烈
    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
    龙三角谜团 外星人打败忽必烈征日军队
    忽必烈建国及其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忽必烈治理中原和蒙军的继续南侵
    宋蒙战争中影响深远的伟大战役
    帝国最后的征伐
    王允,字子师,东汉末年的司徒
    忽必烈的宗教政策
    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的文化政策
    忽必烈时代的经济问题
    元朝的建号与建都
    忽必烈死亡时的政治现实
    作为中国皇帝的忽必烈
    忽必烈与涮羊肉的起源
    通惠河与元大都遗址公园
    忽必烈留下的传统
    忽必烈东征日本
    邓晨(?-49) 东汉初官吏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
    许劭 (150-195) 东汉评论家
    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
    王浚(206至286年)字士治,西晋弘农湖
    耿弇(3~58年),字伯昭,挟风茂陵(今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
    荀悦(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郑吉 ?~纪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渐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
    仲长统(179-220),字公理,山东邹县
    阮瑀(?~212),汉魏间文学家
    郑众(?-114) ,字季产,南阳犨县(今河
    沈括
    扬雄(前5─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
    何晏 (约公元193-249)
    完颜宗弼(?~1148)金朝大将
    马武(?—61)东汉大臣。
    班彪(3~54),东汉史学家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
    甘延寿(公元前?-前二五年),字君况
    禇少孙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何休(129~182)中国东汉时期今文经学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
    王肃(195--256)
    郑玄(127~200),中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
    夏侯渊(?-219),字妙才,谯(今安徽亳
    窦融(前16年-公元62年),字周公,扶风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
    杜笃(?~78)东汉学者,字季雅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
    王匡(?─23年),王莽的侄子,东平陵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廉丹(?─22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
    魏延(174-234),字文长,蜀汉的第
    召公
    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汉代女作家
    马援(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
    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
    赵歧(约108-201) 东汉经学家
    蒙恬(?~前210)秦朝将领
    冯异(?-34),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
    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
    庞统(174-214),字士元,襄阳人,初与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阳
    贾逵(30-101),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关羽(?-219),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
    刘縯(?─23年),字伯升
    祢衡(173~198),汉末辞赋家
    秦桧(1090~1155)南宋权□、卖国贼
    中文名称: 耒歙
    忽必烈(1215—1294年),元朝的创建
    赵高(?─前207),本为赵国贵族,后入
    张纲,汉人,为人刚正不阿,为忠义之
    刘歆 (约前53—后23)西汉古文经学家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
    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
    鲁肃(172-217),字子敬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今
    孙坚(155-191),字文台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
    李膺(110-168),字元礼
    郑士良(1863-1901)号弼臣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
    王建(约767~约831后)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0年)
    项梁(?─前208),楚国贵族后代,项羽
    刘表(142-208),子景升,山阳高平(今
    杨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字伯起
    樊崇(?-27年),字细君,琅琊(今诸
    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
    汉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
    周昌(?-前192)西汉大臣。沛县(今属江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
    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人,自幼勇
    铫期(?—34年),字次况,颍川郏(今属
    袁术(?-199),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
    张让(?-189),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
    刘璋(?-219),字季玉
    忽必烈
    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丰帝奕
    张宝,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河北巨鹿(
    张梁(?一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
    李陵(?─前74),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向戌
    左雄,(?-138)东汉大臣、政论家
    郭泰(128-169),泰或作太,字林宗
    侯霸(?-37)东汉初大臣
    张俭(115-198),字元节,山阳高平(今
    张角(?-184),冀州钜鹿(治今河北平乡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
    张良(?~前186),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
    邹阳西汉散文家,齐人
    萧何(?~公元前193)
    梁冀(?-159)东汉权臣
    陈蕃(?-168),字仲举
    韩信(?~前196)
    马融,(公元79- 166年),字季长
    隗嚣(约前72_33),字季孟,天水成纪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
    忽必烈的经济规划与儒士治国:蒙古铁
    田蚡,西汉大臣。长陵(今陕西咸阳东
    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
    冯绲(?-168) 东汉将领
    伍子胥(前559~前484)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
    杜密(?-169)东汉名臣
    赵苞(?-177) 东汉官吏
    鲍宣,(?-3)西汉大夫。字子都
    法正(176-220),字孝直
    忽必烈对中国版图的伟大贡献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
    张轨(-314年),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的
    英布(?─前195),又名黥布
    侯览(?—172),东汉山阳防东(今山
    马元义(?-184),黄巾起事组织者之一
    一统大帝忽必烈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早年的活动和手迹
    窦婴,(?-前131)西汉大臣
    杜诗,(?-38)东汉机械工程家
    元世祖忽必烈二征日本再遇台风
    彭越(?─前196),字仲
    忽必烈三伐日本失败
    攻日失败 忽必烈受了马可波罗的诱惑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全面叙述
    忽必烈是一位军事家,他重视建军治军
    他学习中国先王的贤明圣迹
    古铁骑三伐日本均失败 忽必烈政权动摇
    说说忽必烈的皇后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
    元世祖忽必烈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