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 >> 忽必烈 >> 正文

 

[组图]忽必烈的文化政策

忽必烈

    忽必烈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他想被视为汉人的天子,他就不能看起来像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粗暴“蛮人”

作为中国皇帝,忽必烈希望把自己扮演成中国文化的保护人。如果他想被视为汉人的天子,他就不能看起来像一个粗暴简单的“蛮人”。从最初的年代开始,蒙古的统治者都爱好珍藏著名工匠的作品,忽必烈可以利用这种传统对艺术尤其是对手工业进行支持。然而他又不能放弃蒙古式的服饰,以免被蒙古传统的维护者指责为偏爱汉人。此外,作为大汗,他负有在他的领土范围之内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责任。他不能仅仅和中原文化联系。为了使所有的不同文化保持平衡,既需要在政治上保持经常的警惕又要有间或的变通。

忽必烈对他领土中的文字的政策揭示出他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需要有适当的文字来记录他的新政府的国库、军事和福利事务。然而蒙古人在收集和保留这些记录上经验不足。有实用性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在成吉思汗统治期间蒙古人创造了一种用畏兀儿字母拼写自己语言的文字。忽必烈最初依靠汉人书记官,他们通常用文言文书写。但是,忽必烈强迫他们用白话书写,因为“采纳文言文意味着文化上对汉人的屈从”,而且还因为对于学习汉语的蒙古人来说白话更容易理解。大部分宫廷文件最初是用蒙古文书写的,其中有许多被费力地翻译成白话汉语。但是畏兀儿体蒙古文不能准确地记录蒙古语言的语音。另外,它难以准确地记录汉语,因而不能实现忽必烈推广官方文字的计划。

忽必烈希望使用他选定的文字帮助统一他的疆域并且确保全面的统治。他希望超过那个时代他能得到的书面语言汉字和畏兀儿体蒙古文。作为一个居住着不同民族并且使用着多种语言的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希望有一种能记录所有这些不同语言的文字。总之,他渴望在短期内研制出一种通用的文字。但是,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实施一种不为人知的文字是不会马上被接受的。一种无论多么精确或者多么有效的人工设计的文字,将会遇到过分依恋传统文字的人们的坚决的排斥。

然而忽必烈仍决定创制一种更好更通用的文字。他把创制一种新文字的任务交派给吐蕃人八思巴。1269年八思巴创制了用藏文41个字母拼写的蒙古新字。由于文字的方形形状,八思巴文字有时称为“方形文字”,在对蒙古语语音的表达上它比畏兀儿语更准确。它还更准确地反映忽必烈的帝国中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言的语音。八思巴文字看来理想地适用于记录忽必烈帝国中的所有语言,适用于作为通用文字,并且有助于统一蒙古统治下经常对抗的各民族。忽必烈自豪地把它叫做蒙古文字(蒙古字),最终称它为国家文字(国字)。他命令用国字书写宫廷文件并且建立加速传播新文字的学校。

八思巴文

    八思巴创制的文字,忽必烈对这种文字大加赞赏,自豪地称之为“蒙古字”,并满怀期待地要把这种文字推行到帝国的每个角落。他能够成功吗?

然而忽必烈的期待未能实现,因为这种文字不很容易被接纳。甚至他自己的官员都违反必须在宫廷文件中采用这种文字的规定。1269年建立的各个学校同样也不是像所希望那样有效。1272年一位官员的报告表明汉人官僚的孩子和亲戚都不学习这种文字。尽管他不断努力和反复劝告,八思巴字从未取代畏兀儿体蒙古文或汉字。保存下来的八思巴文字实物是很少的,只在一些印章、铜钱、纸币、瓷器上和一些敕令及佛经中发现这种文字,②而汉字和畏兀儿体蒙古文还保持着优势。元朝灭亡后这种文字也随之消失了。

八思巴字的失败不应该归咎于它在技术上功能不全。语言学家认为它在发音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上是一个奇迹。它显示朝廷对一种通用文字以及对一种反映那个时代的白话文的书面文字的关心,但它是官方设计的而且是从上而下强制推行的。忽必烈希望使用八思巴字鼓励白话文在写作中的普及。通过强调白话文,他表示他无需遵守士大夫管理政府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需要使用文言文,并且注重历史知识对当代政治决策的作用。因此不应对在宫廷文件之外还使用白话文感到奇怪。白话文渗透到元朝文学中,而且白话文和通俗艺术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繁荣。

忽必烈时代和以后几位继承者统治时期,中国戏剧尤其繁荣昌盛。宋末元初城市的发展为戏剧的兴起提供了适当环境,因为它既提供了观众又提供了演出所需的资金。如果没有城市文化以及政府和平民的资助,戏剧就不会繁荣。元代城市的确有不少成为伟大戏剧的温床。尽管精彩的表演和不少于500部的创作剧目已不复存在,但从那个时代至少保留下来160部戏剧。在许多城市中很快发展出具有几十座剧场的地区。在以前总是被视为社会贱民的男女演员发现自己处于更值得羡慕的地位,至少在蒙古人统治的早期是如此。因为小品——穿插着唱歌、舞蹈和杂技——是元代戏剧的流派特性,所以被称为“杂剧”,并使它更易理解,更吸引普通观众。大部分戏剧是由专业剧作家以及由于废除科举制度而排除在官职之外的汉人文士写的。

元杂剧

    元杂剧是当时百姓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许您不知道,元杂剧的繁荣与忽必烈的文化政策也不无关系。

忽必烈和蒙古朝廷都促进了戏剧。他们很少进行干预,剧作者可以设计各种主题不用担心政府的审查。一种更积极的趋势是忽必烈和其他官员曾命令在宫廷进行一些剧目的演出。他们看来还充当了一些剧作家的庇护人,他们对白话文的支持方便了剧作家的写作,因此对元剧的发展作出贡献。汉人剧作家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是负责的。然而,这种鼓励(至少不扼杀)元代戏剧的环境,都应归功于忽必烈和他的蒙古下属。忽必烈知道在汉人眼中一位好皇帝应该是国家文化的支持者,而戏剧作为一种正在中国发展的艺术形式应该得到支持。

在小说的发展以及使大批读物在中国流传方面,忽必烈没起什么作用,但他的文化和文学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忽必烈强调白话文对于经常描写低层人物的小说家很有益处。采用白话允许小说家再造普通百姓的语言模式并表现更大范围的人物。

朝廷还促进书籍的更广泛传播,因此元朝的印刷术保持了宋朝所达到的高水准。1269年忽必烈建立专门机构,印刷得到了官方资助,又在1286年向学校分配土地,以让学校利用土地的收入印刷书本。印刷业的发展使得书籍更容易得到并且开始形成明清的文学特点。

绘画是另一种受到宫廷影响的文化形式。忽必烈和他的蒙古同伴发现绘画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欣赏绘画时他们不必去克服难以应付的语言障碍。这位大汗个人的虚荣也使得他的蒙古同伴要对视觉表现有所反应。忽必烈有一张自己的正式肖像,他又委托画家刘贯道画出他在狩猎中的形象。他下令把南宋的皇家绘画收藏运送到大都,在大都几位汉人鉴定家对这些画进行分类。宋朝的绘画是他自己的收藏的基础,随着他庇护一些画家并且得到这些画家的一些作品,他的收藏不断增加。一些艺术史学家强调忽必烈和蒙古统治者在中国绘上的负面影响或者缺少影响,但是最近的研究已对元朝作出某些肯定。

确实有一些伟大的汉人画家拒绝受聘或者拒绝与蒙古人合作,但是同样多的画家在元朝初期得到支持和保护。有些拒绝为外族征服者供职的人变成隐士,而其他对被征服的宋朝保持忠诚的人则专注于个人事业以掩饰他们对蒙古人的厌恶。绘是这样一种值得注意的职业,从而形成一个和宋朝皇家画院的官方画家相区别的称为业余家的群体。

他们逐渐形成的文人画派颇具画家的感情色彩,这自然能使画家谨慎地表达他们对蒙古人的敌意。例如,郑思肖(1241—1318年)是以他的中国兰花画著称的,当“问他为什么在花根周围不画泥土时,他的回答是泥土被北人偷去了”。龚开(1222—1307年)、钱选(约1235—1301年)以及其他的画家也把他们的艺术当作反抗社会的微妙手段。另一方面,宫廷任用一些伟大的汉人画家作官。高克恭(1248—1310年)1312年在刑部得到一个位置;而书法家鲜于枢(1257?—1302年)任职于御史台和太常寺。通过在政府中担任挂名职务,忽必烈还资助了许多其他家。

赵孟頫画作

    赵孟頫画作,这位宋朝宗室后裔在书上有着不逊于先祖宋徽宗的造诣。却因为投靠了元朝,一直为人诟病。

忽必烈在画家中最有名的支持者是赵孟頫(1254—1322年)。因为赵孟頫是宋朝宗室后裔,他对蒙古人态度的转变提高了忽必烈在汉人中的威望和合法性。对于那些批评他背弃宋朝而为“北人”服务的人,赵孟頫回答说:每个人根据他所处的时代在世上生活。②尽管许多蒙古人怀疑赵孟頫的忠诚,忽必烈任命这位画家为兵部郎中,赵孟頫以诚心诚意地完成工作对此做出回报。他建议改革驿站服务并且减少汉人的赋税。在艺术上,他发现在蒙古人的统治下比以前的宋朝有更大的自由。他论证说,宋朝宫廷画院的建立使画家变得毫无价值,而元朝统治者不干扰画家的艺术创造并且让他们接触新的主题和新的旋律——例如,马。

青花瓷

    名扬四海的青花瓷源于蒙古人时代,忽必烈对手工业者的大力扶持使得他们创造出了工艺上的奇迹。

忽必烈和蒙古人对手工艺的影响甚至更大。当忽必烈取得中国政权时,他遵循他的蒙古先辈的政策,确保对手工业者提供良好的支持,使之能够生产他和他的人民珍视并需要的商品。他在工部下建立监视和控制中国手工业者的机构(诸色人匠总管府),并且向手工业者提供包括豁免大部分赋税在内的许多特权,但是对他们的时间或者他们的产品要有相应的征用。毫不奇怪,在忽必烈统治时期技术和美学都取得了进步。因为认识到陶瓷的潜在利润,朝廷特别促进陶瓷生产。这样朝廷既可以得到它所需的瓷器,又能将剩余产品与东南亚及中亚进行贸易以得到可观的利润。德兴、安福、德化、龙泉和景德镇的窑场位于中国东南并且很容易从这个地区的大港口把瓷器运送到外国。元朝的工匠从蒙古人那里得到很大的灵活性并且不受宋朝审美准则的约束,可以进行创新,并且试验生产美丽的陶瓷产品。青花瓷源于蒙古人时代,白瓷和一些青瓷也源于这个时代。

对中国建筑,忽必烈也有间接的影响。他的吐蕃帝师八思巴对吐蕃一座新建的黄金塔有着极深的印象并且得知该建筑是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工匠阿尼哥(1244—1306年)设计的。1265年八思巴带着这位尼波罗国工匠回到内地并且把他介绍给忽必烈,忽必烈对这位年轻的外国人也颇有良好印象。忽必烈分配给阿尼哥几项工程。阿尼哥设计了一座佛庙(今白塔寺)、大都一个公园里的一座亭子、涿州的一座庙宇和上都的寺庙,作为对他的庇护人的回报。显然对阿尼哥感到满意,1273年忽必烈提升他为管理手工业者的诸色人匠总管,使他成为中国所有手工业匠人的主管。忽必烈的妻子察必同样为这位外国建筑家所陶醉,她为阿尼哥安排了与一位出身显贵的宋朝皇族后代女性的婚姻。这样忽必烈和他的家庭认可了一位伟大的匠人并对他的努力表示了欢迎和奖掖。

忽必烈本人以及作为整体的蒙古人都没有直接为中国的艺术和手工业做出贡献。然而他们对艺术的保护是不容置疑的,并且这样的支持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样,通过使艺人和手工业者得到较大自由和灵活性,从而激励了他们的创新和试验。他们本身是外族人,愿意为汉人艺术引入非汉人的风格和思想。例如,忽必烈对阿尼哥的支持导致在汉地建筑中出现西藏和尼泊尔风格。当然忽必烈对汉人和非汉人的一视同仁有助于他的一统天下的主张。

保存蒙古旧俗

忽必烈需要被承认为中国的君主,但他同时还必须表明自己是蒙古人的大汗以及蒙古统治下的非汉人疆域的统治者。过分强调汉人的特点会减损他作为辽阔蒙古疆域的统治者的形象。忽必烈不能让人觉得他认为汉族文明比他自己民族的文明更有吸引力,并且必须避免被中国文化所吞没。最终他制定了用来保护蒙古特性和内部统一的政策。总的来讲他不鼓励蒙古人和汉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蒙古可汗

    在忽必烈的政策下,汉地的艺术繁荣昌盛。可忽必烈没有忘记,他不仅是汉人的天子,更是蒙古帝国的大汗。他又将如何对待蒙古民族的文化传统呢?

忽必烈没有将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汉人的政治倾向混为一谈。直到1315年即他去世20年后才重新恢复科举考试,一度使受过教育的汉人失掉一种过去最普遍最传统进入官僚阶层的途径。财政管理落入到非汉人手中。整个帝国安置了对官员进行暗中监视的御史,显示出比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更注重控制。同样,军队的地位仿佛要比在传统的中国朝代中更为重要。一些学者认为蒙古人开创了一个在宫廷增加暴力和野蛮行为的时代,但是这种责备难以证明是有根据的。看来不能说中国传统中的暴政少于蒙古传统。鞭笞和酷吏不是在蒙古人的时代中突然出现的。

忽必烈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保留蒙古人的仪式和习惯。他继续举行一些传统的蒙古庆典,并且按照蒙古风俗祭山、祭水和祭树,用萨满教士表演传统的仪式。每年8月,在他离开上都到大都渡过秋天和冬天之前,他举行洒马乳的祭祀仪式,据说这样会保证一年的好运气。这项祭礼包括奉献一匹马和一些羊,向上天祈祷,呼唤成吉思汗的名字,然后挥洒专门喂养的牝马的乳汁。以这种方式,忽必烈向祖先表示敬意,祈求他们保佑即将来临的冬天。如果皇族中的一位成员得病,忽必烈命令把他或她移到帐幕里并且每天祭供两头羊,直到病人康复。在忽必烈参加战斗之前,他倾倒马奶酿成的奠酒,祈求上天帮助他打败敌人。

忽必烈同样赞成世俗的蒙古习俗。不像汉人妇女,蒙古妇女没有缠足的习惯,忽必烈不把这条强迫汉人妇女遵守的限制强加给蒙古妇女。大部分蒙古人继续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并且在忽必烈的生日和新年那一天举行精心安排的奢侈盛宴,无节制地豪吃狂饮,这使人想起游牧部落的庆典。在这些盛宴上,宾客大量饮酒。酗酒就是早期蒙古历史的一部分,并且的确是所有北方民族的生活方式,被明显地在忽必烈的统治中继承下来。

大汗对打猎的迷恋可能是保留蒙古方式的最有力证明。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忽必烈带着驯化的狮子、豹和山打猎,它们追逐并且经常捕获野猪、野牛、熊和野驴。他还带着大约500只大雕(猎隼)捕捉天上其他的鸟类。打猎中,由驯鹰人、猎人和士兵组成的大批随从陪伴着忽必烈

忽必烈在制订一项坚持蒙古传统、接受汉人习惯和力求广泛性的文化政策上令人钦佩地获得成功。他希望以不同的姿态出现在他所面对的不同人面前。对于蒙古人,他仿佛是民族传统的一位坚定捍卫者。他参加打猎,和蒙古妇女结婚,并且自觉保护她们的权力。对于汉人,他承担起艺术的保护人的角色,他资助汉人家、制瓷工匠和其他手工业者,并且允许汉人剧作家和小说家自由创作。在其他的领域里,他对通用文字的支持和对在中国的外国工匠的鼓励和支持,产生了元代文化中的世界主义;作为一名疆域超出中国的统治者,这一点毫无疑问地为他增添了光辉。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忽必烈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忽必烈的文化政策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文天祥与赵孟頫
    马可·波罗见闻 元大都的节庆活动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内容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和儒士
    忽必烈和宗教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
    忽必烈
    忽必烈对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战争
    元朝的纸币与驿站
    马可·波罗眼中的忽必烈
    邓晨(?-49) 东汉初官吏
    忽必烈
    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
    龙三角谜团 外星人打败忽必烈征日军队
    忽必烈建国及其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忽必烈治理中原和蒙军的继续南侵
    宋蒙战争中影响深远的伟大战役
    帝国最后的征伐
    甘延寿(公元前?-前二五年),字君况
    忽必烈的宗教政策
    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时代的经济问题
    元朝的建号与建都
    忽必烈死亡时的政治现实
    作为中国皇帝的忽必烈
    忽必烈与涮羊肉的起源
    通惠河与元大都遗址公园
    忽必烈留下的传统
    元世祖平云南碑
    忽必烈东征日本
    中文名称: 耒歙
    冯异(?-34),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
    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
    王浚(206至286年)字士治,西晋弘农湖
    耿弇(3~58年),字伯昭,挟风茂陵(今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
    荀悦(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郑吉 ?~纪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渐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
    祢衡(173~198),汉末辞赋家
    赵高(?─前207),本为赵国贵族,后入
    杜笃(?~78)东汉学者,字季雅
    沈括
    扬雄(前5─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
    何晏 (约公元193-249)
    完颜宗弼(?~1148)金朝大将
    马武(?—61)东汉大臣。
    班彪(3~54),东汉史学家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
    王允,字子师,东汉末年的司徒
    何休(129~182)中国东汉时期今文经学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
    赵歧(约108-201) 东汉经学家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
    王肃(195--256)
    郑玄(127~200),中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
    夏侯渊(?-219),字妙才,谯(今安徽亳
    窦融(前16年-公元62年),字周公,扶风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
    郑众(?-114) ,字季产,南阳犨县(今河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
    阮瑀(?~212),汉魏间文学家
    王匡(?─23年),王莽的侄子,东平陵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廉丹(?─22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
    魏延(174-234),字文长,蜀汉的第
    召公
    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汉代女作家
    马援(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
    禇少孙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
    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
    庞统(174-214),字士元,襄阳人,初与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阳
    贾逵(30-101),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关羽(?-219),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
    刘縯(?─23年),字伯升
    蒙恬(?~前210)秦朝将领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
    张让(?-189),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
    许劭 (150-195) 东汉评论家
    忽必烈(1215—1294年),元朝的创建
    张纲,汉人,为人刚正不阿,为忠义之
    刘歆 (约前53—后23)西汉古文经学家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
    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
    鲁肃(172-217),字子敬
    樊崇(?-27年),字细君,琅琊(今诸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今
    孙坚(155-191),字文台
    仲长统(179-220),字公理,山东邹县
    李膺(110-168),字元礼
    郑士良(1863-1901)号弼臣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
    王建(约767~约831后)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0年)
    项梁(?─前208),楚国贵族后代,项羽
    刘表(142-208),子景升,山阳高平(今
    杨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字伯起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
    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
    汉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
    周昌(?-前192)西汉大臣。沛县(今属江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
    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人,自幼勇
    铫期(?—34年),字次况,颍川郏(今属
    袁术(?-199),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
    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公元312或
    刘璋(?-219),字季玉
    忽必烈
    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丰帝奕
    张宝,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河北巨鹿(
    张梁(?一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
    李陵(?─前74),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向戌
    左雄,(?-138)东汉大臣、政论家
    郭泰(128-169),泰或作太,字林宗
    侯霸(?-37)东汉初大臣
    张俭(115-198),字元节,山阳高平(今
    张角(?-184),冀州钜鹿(治今河北平乡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
    张良(?~前186),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
    邹阳西汉散文家,齐人
    萧何(?~公元前193)
    梁冀(?-159)东汉权臣
    陈蕃(?-168),字仲举
    韩信(?~前196)
    马融,(公元79- 166年),字季长
    隗嚣(约前72_33),字季孟,天水成纪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
    忽必烈的经济规划与儒士治国:蒙古铁
    田蚡,西汉大臣。长陵(今陕西咸阳东
    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
    冯绲(?-168) 东汉将领
    伍子胥(前559~前484)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
    杜密(?-169)东汉名臣
    赵苞(?-177) 东汉官吏
    鲍宣,(?-3)西汉大夫。字子都
    法正(176-220),字孝直
    忽必烈对中国版图的伟大贡献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
    张轨(-314年),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的
    英布(?─前195),又名黥布
    侯览(?—172),东汉山阳防东(今山
    马元义(?-184),黄巾起事组织者之一
    一统大帝忽必烈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早年的活动和手迹
    窦婴,(?-前131)西汉大臣
    杜诗,(?-38)东汉机械工程家
    元世祖忽必烈二征日本再遇台风
    彭越(?─前196),字仲
    忽必烈三伐日本失败
    攻日失败 忽必烈受了马可波罗的诱惑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全面叙述
    忽必烈是一位军事家,他重视建军治军
    他学习中国先王的贤明圣迹
    古铁骑三伐日本均失败 忽必烈政权动摇
    说说忽必烈的皇后
    秦桧(1090~1155)南宋权□、卖国贼
    元世祖忽必烈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