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
开元辟地 统一全国
他结束了中国数百年来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其版图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他革故鼎新,实行汉法,劝课农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文治武功 抢先登位
忽必烈生于公元1215年9月2日,是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孙子,拖雷之子,蒙哥之弟。
成吉思汗去世后,其四子拖雷曾临时担任监国,后由拖雷之兄窝阔台继汗位,即太宗。太宗死后,将汗位转给拖雷之子蒙哥,即宪宗。忽必烈则为藩王。
在太宗担任汗位时,忽必烈就已显露出与其他皇室子弟的不同之处,他经常同中原汉族士大夫、有识之士聚会联系,虚心向他们请教治国方略。在忽必烈的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汉儒幕僚集团,使得他的治国思想朝着不同于同辈皇子的方向发展。
汉儒刘秉忠曾对忽必烈提出了“以马上得到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的大问题,并以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分析其中的利害。他还进一步论述旧制度造成的弊害,主张建朝省、立法度、定官职、饬赋税,采用汉法,这对忽必烈思想意识的转变具有极大的影响。
通过这些汉儒幕僚的帮助,忽必烈对中国前代王朝的治乱兴衰有了充分的了解。忽必烈不仅自己努力接受、学习汉文化,还要其他蒙古贵族跟着学。他的儿子真金太子从小就跟姚枢、窦默学习《孝经》;当上中书左丞的阔阔,原为忽必烈在“潜邸”时的近侍,忽必烈让他拜王鹗为师,学习“治道”。
公元1251年6月,忽必烈之兄蒙哥继承汗位。为了把权力确保在拖雷系家族手中,蒙哥即位之后即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全部委托给忽必烈掌管。
但是,由于蒙古军进入中原之初,进行了赤裸裸的直接抢掠,忽必烈所面临的漠南地区只是一片荒凉之地。到蒙哥继位前夕,汉地不治的情况就已经很严重,人民的负担越来越重,为了逃避债务催逼,人们纷纷逃亡,使土地大量荒芜。
忽必烈在掌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革新措施:一方面进一步拉拢汉族人士,一方面为积聚雄厚的物资、军事基础,断然采取了招抚流亡、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并任用熟悉汉族法令的宋金官僚、知识分子进行统治,大大扭转了这种局面。
漠南汉地,由于当时典章未备,法制不立,蒙古贵族、官吏随便杀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安定民心,忽必烈屡次禁止诸将乱杀无辜,军士有违令的,斩首示众,大大改善了扰民侵民的状况。
忽必烈封地内的邢台,金朝时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在蒙古军入侵之后,忽必烈受封之初,当地居民已急剧下降。忽必烈决定以邢台为试点,派张耕、李简等人去邢台。他们到邢台后,齐心协力革除贪暴、积极安民,不到数月,人口便增加了几十倍。忽必烈从邢台的治理效果中大有感触,更加器重文人,逐步委以重任。他又派遣杨惟中、史天泽、赵壁等治理河南,使河南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另外,为了筹备进攻南宋的军粮、军费,忽必烈还十分注意屯田;以盐换粮,供应军饷;并在京兆设立交钞提举司,印发纸钞。这样,忽必烈逐渐控制了当时蒙古政权在中原汉地的相当部分的财权。
忽必烈采用汉法治理汉地,损坏了那些蒙古游牧贵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但他在中原威望的日增,在治理陕西、河南过程中大量财力、物力的积聚,客观上又形成了对蒙哥汗权的威胁。
忽必烈的日益壮大,引起了哥哥蒙哥的疑虑。公元1257年,蒙哥借口忽必烈刚打完仗,又患有脚疾,让他留在家中休息,而以塔察儿为左翼军统帅,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不久,蒙哥又突然决定亲征南宋。忽必烈处境十分不利!当时,忽必烈虽身为藩王,调动军马及粮饷的权力却都在大汗手里,因而断难与蒙哥一决雄雌。不得已,忽必烈听从了姚枢的建议,将妻子、儿女送去作人质,表示自己并无异志。随后,忽必烈又亲自谒见蒙哥,兄弟相见之下,蒙哥尴尬万分,终于消除疑虑。忽必烈又撤消了设在邢州、陕西、河南的机构,调回了自己派出的官员。这样,忽必烈以谦恭忍让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场不测之祸。
但是,忽必烈并没有放弃控制中原汉地的雄心。公元1259年春天,蒙哥分兵三路,南下灭宋,命忽必烈重率左路军征宋。
蒙哥则亲率一队主力进入四川。8月,蒙哥在合州(今四川合川)遭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双方激战多日,蒙军受到重创,蒙哥被宋军炮石射中,死于军中。
这时,忽必烈正率领军队,越过淮河,准备强渡长江。不久,忽必烈接到异母弟弟末哥的急信,说蒙哥在合州死于军中,请他速速北返。
忽必烈思索再三,决定继续率兵强渡长江,把宋军守城鄂州团团围住。但由于城内宋军的拼命抵抗,蒙军久攻不下,双方对峙到12月。这时,忽必烈又接到妻子来信,告诉他其弟阿里不哥正在加紧策划,准备继承王位,请他务必北返。忽必烈这才接受谋臣郝径的建议,放弃攻宋,整顿内乱,以防腹背受敌。此时,正好南宋贾似道派使讲和,忽必烈当即同意,同宋军议和,以江、淮一带为中立地带,将大军留守在江北,自己率亲军开始向北回撤。
1260年3月1日,忽必烈到达开平。4月,在众将领和部分蒙古贵族的帮助下,忽必烈自称奉蒙哥遗诏,抢先宣布登上了王位。
◆巩固汗位 统一全国
根据蒙古国的习俗,继承汗位必须在蒙古人的发祥地进行,必须有各系宗王参加,才算合法。而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后称上都)继承汗位,是有违蒙古人的传统习惯的。因此,他的行为引起了不少贵族诸王的不满。
特别是早在忽必烈南征未回时,其皇弟阿里不哥就已经拉拢一些人在策划夺取王位。当阿里不哥听到忽必烈自立为王以后,也于公元1260年5月在阿尔泰山的驻守之所,宣布继承王位,与忽必烈相对抗,从而引起了长达4年多的内乱。
当时,阿里不哥占有明显的优势。当时蒙哥南征,阿里不哥奉命驻守和林,有控制着蒙古本土的便利。另外皇后忽都台及蒙哥诸子都拥护阿里不哥,这就增强了阿里不哥政治上的优势。在蒙哥死后,他一面以监国身份,为蒙哥举哀发丧,一边调将布兵,以防止忽必烈可能的反抗。他先命脱里赤为断事官,占据燕京,号令四方;又命玉木忽儿率领东路大军,出和林、越漠北,谋取开平;再命阿兰答儿率领西路军,下河西走廊,企图与屯守在六盘山的浑都海部会合,以形成对忽必烈的包围形势。蒙哥死后,他所带领的伐宋主力,退回到六盘山屯守,与原来的驻守部队浑都海部会合。阿里不哥在即位前就任刘太平、霍鲁怀到陕西任职,企图控制陕川。这两个人都是忽必烈的死敌,如果驻守在六盘山的这支劲旅悍然进攻京兆,秦、陇、陕、蜀之地将尽为阿里不哥所有,对忽必烈构成致命的威胁。
因此,忽必烈在即王位之后,首先采取的军事措施,就是先派廉希宪、商挺为京兆等路宜抚使,安抚关中。当他们得知刘太平、霍鲁怀前来联系六盘山驻军,图谋作乱时,便采取断然措施,将此二人杀死。忽必烈遂令陕西、四川宜抚使八椿节制诸军,又令总帅汪惟良征集秦陇、平凉等地部队,加强关中防务,严密监视六盘山部队。值得忽必烈庆幸的是六盘山驻军不但没有乘势直捣京兆,反而因久驻思归,竟沿河西走廊北撤,这就大大缓和了关中的局势,使廉希宪有机会调部队加紧布防。北撤大军到甘州后,碰上阿里不哥派遣的阿兰答儿部,两军会合后,除一部分继续北撤外,大部分又折回南进。到达甘肃山丹县后,阿里不哥的部队正好同八椿、汪惟良部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结果阿里不哥所属的军队大败,阿兰答儿、浑都海先后被杀。忽必烈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领部队亲征阿里不哥的驻地和林,阿里不哥闻讯逃亡谦州,忽必烈在第一阶段的交锋中终于占据了优势。
公元1261年9月,阿里不哥经过一番休整,假意归顺忽必烈,带领部队前往和林。等到达和林后,他采取袭击战的方式,击败忽必烈所属的也先哥部,随之占领和林,接着又挥师南下。忽必烈赶忙命令张柔、严忠嗣、张宏等七部汉军,与阿里不哥军大战于昔木土脑儿之地。双方激战数日,难分胜负。至冬,阿里不哥率部北撤,忽必烈部南返。第二年春天,阿里不哥带部队进驻阿力麻里地区。
由于阿里不哥治军不严,纵兵烧杀抢掠,内部将领互不团结,闹得军队日衰。公元1264年春天,阿里不哥部又闹起饥荒,民怨沸腾,兵士四处逃散。阿里不哥被迫无奈,于当年7月归降忽必烈,不久后因病死去。
虽然阿里不哥被打败了,但对忽必烈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蒙古族内部阿里不哥的对抗,还有中原汉族军阀李璟的叛乱。李璟原是成吉思汗南侵时,农民起义将领李全之子。李全后来率起义军投降了蒙古,在攻南宋时战死。其子李璟承袭益都(今山东益都)行省职,成为山东军阀,臣服蒙古。忽必烈继王位后,李璟暗中招兵买马,囤积军粮,赶制兵器,准备谋反。当时,忽必烈正同阿里不哥打得难解难分,无力兼顾,便采取重金收买的方式,稳住李璟,并授以高爵,以换取后方的暂时安定。
尽管忽必烈对李璟采取拉拢收买的办法,可李璟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打得正紧,于公元1262年2月3日,公开举行叛乱。他将涟、海等州献于南宋,遣使请求南宋支援。忽必烈立即命诸王合必赤总督诸路军马,讨伐李璟。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蒙汉部队围攻李璟,将李璟困于济南城中。李璟向四处求救,希望得到山东、河北等地军阀的响应,但是响应者无几。数月之后,城中粮尽,李璟无计可施,便投大明湖自尽,由于水浅未能淹死,被蒙军抓获,随被斩杀。李璟的叛乱被平息了。
忽必烈在平定了内乱之后,又开始进行了对南宋的战争,决心统一全国。
这时,偏安在江南的南宋朝廷,已彻底腐败。宋理宗赵昀不理政事,阎妃受宠乱政,与宦官董宋臣狼狈为奸。他的后继者宋度宗赵基、恭宗赵显,更是昏庸无能,横征暴敛,使江南老百姓受尽了苦难。
公元1267年,忽必烈以南宋当局扣留信使为借口,命阿术为主帅,举兵大规模进攻南宋。他采取南宋降将刘整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江、汉之间的军事重镇襄、樊两城。公元1271年5月,又令四川等地军队,水陆并进,包围襄、樊。宋军多次向临安求援,但贾似道隐匿军情,不派援军。襄、樊两城军民奋勇抵抗,坚守城池。忽必烈久攻不下,便采取张弘范之计,先切断襄、樊两城水上联系,又集中力量先攻陷樊城,襄城守将荆湖都统吕文焕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忽必烈。
襄、樊是通向江南的大门,占据了襄、樊后,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两淮方向进攻,牵制宋兵;一路从襄阳沿汉水而下,进入长江,直指南宋都城临安。到公元1276年正月,在强大的蒙军面前,谢太后、宋恭帝赵显只好投降了忽必烈,南宋随之灭亡。
忽必烈统一全国,不仅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表明了他有一套经略中原的政治策略。公元1271年11月,他就公开宣布废除大蒙古国号,取《易经》中“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完全采取了中原历代帝王统治中国的组织形式,从而保证了统一全国战争的最后胜利。随着南宋的灭亡,一个规模空前、全国一统的封建王朝,出现在世界的东方,中原数百年的混乱从此结束。
◆革故鼎新 推行汉法
从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上汗位时起,对于国家内政的治理,基本指导思想是推行“汉法”。
忽必烈明确宣布要革故鼎新。革故,就是要革除蒙古游牧民族那些旧的、不适应中原大国的措施和办法;鼎新,就是要实行一套新的政治路线,以适应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的需要。
忽必烈从小在战争中长大,他亲眼看到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以后,肆意掠夺农田、放荒牧马,严重地破坏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经济和千年文明。而且蒙古贵族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中原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反抗。当时的西北、华北地区农民起义不断,如不改变这种状况,蒙古族的统治就很难维持长久。忽必烈在即位之初,就吸收“汉法”力图改变这一状况。
所谓“汉法”是指中原历朝各代帝王实行的统治制度。这一套统治制度经过一千多年的长期发展,已逐渐完备起来。忽必烈从巩固皇权统治的需要出发,断然决定使用汉法治国。
要推行汉法,必须有一套政治工具。因此,忽必烈首先仿照汉制,制定出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
中央的一级行政机构,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总管全部政务,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以下有左、右丞相即实际的宰相。设枢密院以掌兵权,其官长为枢密使。枢密院不仅掌管军机,而且负责宫廷禁卫及军官选任及调迁事宜。因此,此部官长多由皇太子兼任。设置御史台以掌司法,官长为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御史。御史台所辖机构有殿中司及察院。殿中司设置殿中侍郎史二员,掌管朝仪、殿中纪律及在京百官到任、告假等事宜。察院置监察御史32员,专掌检举百官之事。
另外,还设大司农,掌农桑水利;设翰林兼国史院,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设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集人才;设宜政院,掌宗教及吐蕃事务;设宜微院,掌诸王供应;设太史院,掌天文、历数;设通政院,掌管驿传;设操作院,掌工匠;如此等等,组成了元朝中央政府复杂的统治机构。
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有行省、廉访司等。行省全称为行中书省。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皆设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处理一省的政务,掌管全省民政、财政、经济和军事。元朝的行省制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紧,对以后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影响很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下去。我们现在所设的“省”,也是从那时沿用下来的。在行中书省下,又设辖路、府、州、县四级,它们的关系一般是路辖州、州辖县,府有的隶属于路,也有的不隶属于路,而直接受制于中央,即所谓直隶府。
在行省与路之间,还有“道”的设置,道分两种。一种是分道设置宣慰使司,掌管军民之政,有宣慰使、同知、副使等官。这种道不普遍,共有11道,多在行省边陲地方。另一种是分道设置肃政廉访使司,掌管稽查司法,有肃政廉访使、副使、佥事等官。这种道遍布全国,共有22道,分受中央的御史台、江南行御史台和陕西行御史台的领导,完全是监察机构。
在采取汉制、设官分职的同时,忽必烈对于如何从人员上控制和监察这些官府,以保证其民族特权统治,也作了精心安排。如在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军事系统中,都设有蒙古人担任的“达鲁花赤”一职,以加强民族防范,这些人在重大问题上都有最后的裁决权。
在军队的设置上,忽必烈将军队分为禁卫军和镇戍军。禁卫军又分为怯薜军和五卫亲军。怯薜军即成吉思汗遗留下来的亲卫军,由皇家贵族子弟充当。五卫亲军是忽必烈专门建立起来的,他接受姚枢等人的建议,仿效唐、宋内重外轻的办法,抽调精锐,用以负责京城护卫。这些军队由汉人充当,共分有左、右、前、后、中五卫,每卫约一万人,隶属于枢密院。另外,为了防范汉军,忽必烈又从色目人中选拔壮勇者组成亲军,而以其族属之名为名,如有观察卫、康里卫、阿速卫等亲军,这些由色目人组成的亲军比五卫亲军更加得宠。
镇戍军驻防全国各地,也统属于枢密院。兵种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在布防上,以蒙古军驻防河南、山东、河北等腹地,探马赤军、汉军及新附军则多驻守在江淮以南,并有一部分蒙古军参与驻防。此外,还有各地的一些乡军,如辽东的女真军、高丽军,云南的才白军等,这些军队不离本土,负责本地区的防务。
所有军队隶属于枢密院或行枢密院,而枢密院或行枢密院直接听候忽必烈的命令,没有忽必烈的命令,一律不得擅自调动部队。
忽必烈虽然采用汉法,但并非绝对汉化,而是在有些方面汉制与蒙古制度并行,因族而分,因地而治。
在统治制度上,他一方面沿用了历代帝王创立的制度,另一方面,又有意地保留了一些蒙古旧制,以保护本民族的贵族特权。在草原和内地两种不同社会环境的地区,忽必烈基本上是奉行一条以蒙古旧制治草原牧民,以汉制治内地汉民的政策。在一些其他民族居住集中的地区,又采用当地居民的传统方法治理,即在中央控制下的民族自治。
除此之外,忽必烈还实行了一条蒙古族至上的民族压迫政策。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蒙古人,指原来蒙古族的各个部落;第二等,色目人,指西域地区的各国人,如中亚、波斯等到中国来的人;第三等,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契丹、高丽、女真人等;第四等,南人,指原来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忽必烈把人划分四等,是有意制造民族矛盾和差别,以达到统治全国的目的。如他把汉族分为汉人和南人,就是为了分裂瓦解汉人,削弱汉人的力量。这四个等级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蒙古人、色目人受到优待,汉人、南人受到歧视。如蒙古律典规定,蒙古人、色目人殴打汉人、南人,汉人、南人不得还报,汉人、南人杀人者处死,而蒙古人因斗殴致死人命者,只交一点银钱即可免罪。这种极不平等的民族压迫政策,是忽必烈游牧民族保守、狭隘思想的突出表现。
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后,能够改变先祖践踏、毁坏中原文化、经济的野蛮劣性,注意吸收中原历代帝王治国思想中有用的东西,同时又保留了一些大蒙古国传统的统治方法,两者并举,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进行治理,从而巩固了他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劝课农桑 富民兴国
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从忽必烈的祖父成吉思汗开始,他们靠着铁骑利刃征服了中原、欧亚大部分地区。一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历代汗王所考虑的主要是军事征伐问题,而对于政治上的长治久安之计,还无暇顾及。他们在攻城掠地过程中,大都采取屠杀、掠夺、毁坏的政策。蒙古贵族还大肆占取民田,把大片良田变成牧地。再加上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农夫不得安于田里,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农业生产。
忽必烈在即位以后,面对遍地荒芜、民存无几的残局,在改革政治制度的同时,又开始调整生产关系。忽必烈主要沿用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耕种政策,保护农力、劝导农桑、鼓励生产、兴修水利,注意屯垦,大力发展农业经济。针对蒙古贵族在攻城掠地中,采取大肆屠杀降兵、降民的政策,忽必烈从保护农业劳动力的需要出发,多次下诏,命令各级将领,严禁屠杀无辜百姓,违者重罚。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根本,而农田则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根本。忽必烈多次颁布法令,禁止蒙古军队和蒙古贵族践踏农田,侵占农田作为牧场。在严令之下,不少蒙古贵族也逐渐改变了以良田牧马的方式,改为将农田租给农民,收取租税的剥削方式。
忽必烈在即位之初,在“首诏天下”时就指出,“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要“崇本抑末”,劝课农桑。并且以“户迁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项作为考核各级官吏的标准。公元1270年,忽必烈又将劝农司改为司农司,后又改为“大司农司”,专管“劝课农桑”之事。在忽必烈“劝农桑以富民”政策的推动下,全国上下,各级官吏,都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务来抓。大司农司每年农忙季节,派出大批劝农大臣,到全国各地巡察、督导,如有官吏敢不重农事、耽误农时者,立报中央,革职查问。
当时,有不少蒙古人移居中原后,靠官府放粮,从不参加农耕。针对这种情况,忽必烈对有马、牛、羊之家,官府停止供应粮食,分给耕地,让他们自己耕种。这就使一大批游手好闲的一等民族,回到农田里进行耕作。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忽必烈还注意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村社”。在此之前,北方民间就有“锄社”的农民互助组织,一般是10家为一组,先帮一家锄田,由其提供饮食,然后依次锄田。忽必烈发现这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于1270年,下令在北方汉地成立“村社”,规定50家为一社,选年长通晓农事者为社长。社长的职责是组织农民,督促农民及时耕作、开耕荒地、修治河道、经营副业等。凡种田者,必须将一块木牌立在田地旁边,上边写着“某社某人”,以便社长随时稽查。这种村社制度以后又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在组织和鼓励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忽必烈还非常重视总结农业知识,普及农业技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忽必烈积极提倡改进农业技术,总结农业知识,指导农民耕作。他命大司农司搜集天下古今所有的农桑之书,编辑成《农桑辑要》一书。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齐民要术》中的精华,又结合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实际经验。1273年,忽必烈将此书颁布天下,命令全国各地官员大力推广和宣传。这项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积累农业知识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忽必烈采取的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使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游牧民族,较快地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全国各民族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公元1294年,80岁的忽必烈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在元大都病逝,葬于起辇谷,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在位35年,经他之手,创建了一个具有空前规模的东方大帝国。忽必烈结束了中国数百年来南北对峙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其版图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它北抵北海,西至中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南到南洋群岛,东临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