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u >> 忽必烈 >> 正文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

虞喜
字仲
晋代
281—356
虞翻 郭守敬
生平简介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

博闻强识钻坚研微

虞喜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生于刚刚亡国的孙吴官宦世家。父亲虞察,是孙吴的征虏将军。族曾祖虞翻,是吴国的名士,训注《易》、《老子》、《论语》、《国语》。族祖虞耸,在吴国曾任越骑校尉、河间太守,入晋以后,为河间相,著有《穹大论》。胞弟虞预,在东晋成帝(公元326--342年在位)、康帝(公元343--344年在位)、穆帝(公元345--361年在位)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待等官,进爵平康县侯,好经史,著有《晋书》、《会稽典录》等。

虞喜博学好古,少年老成,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受到人们的赞扬。西晋帝(公元307─313年在位)诏他出任官职,他坚辞。东晋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时,诸葛恢任会稽太守,强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对他刺激很大,下决心以后终生不仕。东晋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和成帝都多次诏他做官,都被一一拒绝。成帝时,内使何充曾称赞虞喜“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则下诏嘉奖他“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可见虞喜安贫乐道,一生惟做学问而已。

发现“岁差”

虞喜不愿做官,便在家中做学问,他“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阐释和训注,但他从古代史志书中,发现汉代最初沿用古历,以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太初历制定时根据实测,以牵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为冬至点,刘款对冬至点西遇的现象甚为疑,最后犹豫其辞,认为“冬至进退牛前四度五分”,贾逵才明白他说冬至在斗。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于冬至点移动的记录都存而不论,没有把“周天”(恒星年)和“周岁”(回归年)区分开来。

事实上,由于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

虞喜当时虽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是他从古代冬至点位置的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岁的结论,即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冬至一周岁要比太阳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将之命名为“岁差”,这就发现了回归年同恒星年的区别。

更进一步,虞喜根据《尧典》记载“冬至日短星昴”,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可求得岁差值为约“五十年退一度”。

岁差的发现,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发现岁差,虽然比古希腊的依巴谷晚,但却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数值精确。而且自南北朝祖冲之将岁差引进《大明历》后,隋刘悼《皇历》、宋杨忠辅《统天历》和元郭守敬《授时历》的岁差值日趋精确。而当时的欧洲,制历家们还在墨守成规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数据。两相比较,相形见绌。

作“安天论”

虞喜对宇宙理论也颇有研究。他对汉代以来的盖天说、张衡的浑天说、郗萌的宣夜说三家进行分析比较,认为盖天说“天象盖笠,地法复盘”(大意:天像个斗笠,地像反盖的盘子)太粗疏;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大意:整个宇宙就像个鸡蛋,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黄。天大地小,天的表面和内部都有水,天和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和蛋黄一样。天和地都是由气组成的,且都是飘浮在水上。)虽比盖天说先进,但仍非至善;于是在成帝咸康中(约公元340年)乃著《安天论》。

虞喜说:“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其光耀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也。”(大意: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却也相对安定;天和地无方圆木同之理;所有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周期,以自己的轨道运行,并不是附着在一个固定的球壳上。)

《晋书·天文志》称:“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的确,虞喜的《安天论》既否定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体壳层的浑天说。他信仰主张宇宙无限的宣夜说,并予以继承和发展,这在天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博士,这就样评价过“宣夜说”:“这是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都毫不逊色。”

虞喜(281--356),字仲,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

博闻强识钻坚研微

虞喜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生于刚刚亡国的孙吴官宦世家。父亲虞察,是孙吴的征虏将军。族曾祖虞翻,是吴国的名士,训注《易》、《老子》、《论语》、《国语》。族祖虞耸,在吴国曾任越骑校尉、河间太守,入晋以后,为河间相,著有《穹大论》。胞弟虞预,在东晋成帝(公元326--342年在位)、康帝(公元343--344年在位)、穆帝(公元345--361年在位)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待等官,进爵平康县侯,好经史,著有《晋书》、《会稽典录》等。

虞喜博学好古,少年老成,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受到人们的赞扬。西晋帝(公元307─313年在位)诏他出任官职,他坚辞。东晋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时,诸葛恢任会稽太守,强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对他刺激很大,下决心以后终生不仕。东晋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和成帝都多次诏他做官,都被一一拒绝。成帝时,内使何充曾称赞虞喜“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则下诏嘉奖他“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可见虞喜安贫乐道,一生惟做学问而已。

发现“岁差”

虞喜不愿做官,便在家中做学问,他“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阐释和训注,但他从古代史志书中,发现汉代最初沿用古历,以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太初历制定时根据实测,以牵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为冬至点,刘款对冬至点西遇的现象甚为疑,最后犹豫其辞,认为“冬至进退牛前四度五分”,贾逵才明白他说冬至在斗。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于冬至点移动的记录都存而不论,没有把“周天”(恒星年)和“周岁”(回归年)区分开来。

事实上,由于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

虞喜当时虽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是他从古代冬至点位置的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岁的结论,即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冬至一周岁要比太阳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将之命名为“岁差”,这就发现了回归年同恒星年的区别。

更进一步,虞喜根据《尧典》记载“冬至日短星昴”,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可求得岁差值为约“五十年退一度”。

岁差的发现,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发现岁差,虽然比古希腊的依巴谷晚,但却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数值精确。而且自南北朝祖冲之将岁差引进《大明历》后,隋刘悼《皇历》、宋杨忠辅《统天历》和元郭守敬《授时历》的岁差值日趋精确。而当时的欧洲,制历家们还在墨守成规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数据。两相比较,相形见绌。

作“安天论”

虞喜对宇宙理论也颇有研究。他对汉代以来的盖天说、张衡的浑天说、郗萌的宣夜说三家进行分析比较,认为盖天说“天象盖笠,地法复盘”(大意:天像个斗笠,地像反盖的盘子)太粗疏;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大意:整个宇宙就像个鸡蛋,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黄。天大地小,天的表面和内部都有水,天和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和蛋黄一样。天和地都是由气组成的,且都是飘浮在水上。)虽比盖天说先进,但仍非至善;于是在成帝咸康中(约公元340年)乃著《安天论》。

虞喜说:“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其光耀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也。”(大意: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却也相对安定;天和地无方圆木同之理;所有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周期,以自己的轨道运行,并不是附着在一个固定的球壳上。)

《晋书·天文志》称:“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的确,虞喜的《安天论》既否定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体壳层的浑天说。他信仰主张宇宙无限的宣夜说,并予以继承和发展,这在天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博士,这就样评价过“宣夜说”:“这是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都毫不逊色。”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忽必烈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文天祥与赵孟頫
    马可·波罗见闻 元大都的节庆活动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内容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和儒士
    忽必烈和宗教
    忽必烈与马可·波罗
    忽必烈
    忽必烈对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战争
    元朝的纸币与驿站
    马可·波罗眼中的忽必烈
    元世祖平云南碑
    忽必烈
    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
    龙三角谜团 外星人打败忽必烈征日军队
    忽必烈建国及其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忽必烈治理中原和蒙军的继续南侵
    宋蒙战争中影响深远的伟大战役
    帝国最后的征伐
    王允,字子师,东汉末年的司徒
    忽必烈的宗教政策
    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的文化政策
    忽必烈时代的经济问题
    元朝的建号与建都
    忽必烈死亡时的政治现实
    作为中国皇帝的忽必烈
    忽必烈与涮羊肉的起源
    通惠河与元大都遗址公园
    忽必烈留下的传统
    忽必烈东征日本
    邓晨(?-49) 东汉初官吏
    冯异(?-34),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
    许劭 (150-195) 东汉评论家
    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
    王浚(206至286年)字士治,西晋弘农湖
    耿弇(3~58年),字伯昭,挟风茂陵(今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
    荀悦(148~209)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郑吉 ?~纪元前四十九年。会稽[今渐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
    赵高(?─前207),本为赵国贵族,后入
    杜笃(?~78)东汉学者,字季雅
    郑众(?-114) ,字季产,南阳犨县(今河
    沈括
    扬雄(前5─公元18年),字子云,西汉
    何晏 (约公元193-249)
    完颜宗弼(?~1148)金朝大将
    马武(?—61)东汉大臣。
    班彪(3~54),东汉史学家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
    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今
    甘延寿(公元前?-前二五年),字君况
    赵歧(约108-201) 东汉经学家
    何休(129~182)中国东汉时期今文经学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
    王肃(195--256)
    郑玄(127~200),中国东汉末年经学大师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
    夏侯渊(?-219),字妙才,谯(今安徽亳
    窦融(前16年-公元62年),字周公,扶风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建安
    阮瑀(?~212),汉魏间文学家
    王匡(?─23年),王莽的侄子,东平陵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廉丹(?─22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
    魏延(174-234),字文长,蜀汉的第
    召公
    班婕妤(约公元前48-2年)汉代女作家
    马援(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
    禇少孙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
    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
    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
    庞统(174-214),字士元,襄阳人,初与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阳
    贾逵(30-101),字景伯,扶风平陵人
    关羽(?-219),字云长,河东解县(今山
    刘縯(?─23年),字伯升
    蒙恬(?~前210)秦朝将领
    祢衡(173~198),汉末辞赋家
    张让(?-189),东汉宦官,颍川(今河南
    中文名称: 耒歙
    忽必烈(1215—1294年),元朝的创建
    张纲,汉人,为人刚正不阿,为忠义之
    刘歆 (约前53—后23)西汉古文经学家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
    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
    鲁肃(172-217),字子敬
    樊崇(?-27年),字细君,琅琊(今诸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今
    孙坚(155-191),字文台
    仲长统(179-220),字公理,山东邹县
    李膺(110-168),字元礼
    郑士良(1863-1901)号弼臣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
    王建(约767~约831后)
    桓谭(约公元前23年-公元50年)
    项梁(?─前208),楚国贵族后代,项羽
    刘表(142-208),子景升,山阳高平(今
    杨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字伯起
    赵翼(1727~1814)清代诗人、史学家
    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
    汉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江苏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
    周昌(?-前192)西汉大臣。沛县(今属江
    马超(176-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今
    祭遵(?—33年),字弟孙,颍川颍阳(今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人,自幼勇
    铫期(?—34年),字次况,颍川郏(今属
    袁术(?-199),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
    弘扬佛教的大法师—释道安(公元312或
    刘璋(?-219),字季玉
    忽必烈
    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丰帝奕
    张宝,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河北巨鹿(
    张梁(?一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首领
    李陵(?─前74),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向戌
    左雄,(?-138)东汉大臣、政论家
    郭泰(128-169),泰或作太,字林宗
    侯霸(?-37)东汉初大臣
    张俭(115-198),字元节,山阳高平(今
    张角(?-184),冀州钜鹿(治今河北平乡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
    张良(?~前186), 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
    邹阳西汉散文家,齐人
    萧何(?~公元前193)
    梁冀(?-159)东汉权臣
    陈蕃(?-168),字仲举
    韩信(?~前196)
    马融,(公元79- 166年),字季长
    隗嚣(约前72_33),字季孟,天水成纪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
    忽必烈的经济规划与儒士治国:蒙古铁
    田蚡,西汉大臣。长陵(今陕西咸阳东
    姜尚(?—公元前1021年),字子牙
    冯绲(?-168) 东汉将领
    伍子胥(前559~前484)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
    杜密(?-169)东汉名臣
    赵苞(?-177) 东汉官吏
    鲍宣,(?-3)西汉大夫。字子都
    法正(176-220),字孝直
    忽必烈对中国版图的伟大贡献
    魏伯阳(约100—170),东汉著名炼丹家
    张轨(-314年),十六国时期前凉国的
    英布(?─前195),又名黥布
    侯览(?—172),东汉山阳防东(今山
    马元义(?-184),黄巾起事组织者之一
    一统大帝忽必烈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忽必烈早年的活动和手迹
    窦婴,(?-前131)西汉大臣
    杜诗,(?-38)东汉机械工程家
    元世祖忽必烈二征日本再遇台风
    彭越(?─前196),字仲
    忽必烈三伐日本失败
    攻日失败 忽必烈受了马可波罗的诱惑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全面叙述
    忽必烈是一位军事家,他重视建军治军
    他学习中国先王的贤明圣迹
    古铁骑三伐日本均失败 忽必烈政权动摇
    说说忽必烈的皇后
    秦桧(1090~1155)南宋权□、卖国贼
    元世祖忽必烈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