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说说容易,孩子都那么大了,我又挺有责任感的,哪能轻易迈那一步呀。单冬青每每涉及这样的话题,倒更像试探辛希娅,试探她对他爱慕与需求的底线,试探她有无与他向婚姻迈进的企图。事实上,当意识到辛希娅不会对他婚姻构成威胁时他非常满意,但他嘴里说的是,难道我真就没那命吗,真的就无福消受你一辈子?还比如,有时单冬青同样以玩笑的方式说,心肝呀,咱打个比方,假如有一天,我忽然就不给你挂电话了,你挂电话也找不着我了,甚至你来大连,来我单位找我,人家说我不知调哪去了或根本就没有过我这个人,你会怎样呢?辛希娅从中隐约听出来这是打预防针的意思,好像单冬青已想和她结束这场爱情游戏了,可出于善良的本性,他得先知道一下,全情投入的无菌女孩辛希娅有无承受失去他的心理准备,是不是能经受得了与他中止恋爱的精神打击。自然打完预防针后,他总要再来一支强心针的:心肝呀,即使白发苍苍了咱们还无缘见面,咱们也保持这种纯洁的爱情好吗? 这样一场特殊的恋爱体验让辛希娅感受到的甜美也极为特殊:既能享受到爱情因素的滋养剌激,又不必担心非爱情因素的威胁伤害。只是,在一对谈情说爱的男女之间,没有肉体交欢的关系是否荒诞,没有肌肤相亲的交往是否虚假,辛希娅对此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不予考虑。或许,她也考虑,但考虑的结果是她对她和单冬青的爱情事件评价更高。没有肉身的参与,那不更能证明爱情的纯粹吗;她不必怀疑他们爱情的畸形,更不必像不信任我那样不信任单冬青:你是需要我的精神呢,还是只需要我肉体?如果她意识到了人既需要精神也需要肉体,那也没关系,他们这对电话恋人只负责精神就行了,肉体这部分,她有我,单冬青有他妻子。 就这样,他们的电话恋爱缠缠绵绵地持续了四个月之久,四个月后,没任何前兆地,蓦然之间就进入了尾声。我是在这出戏的尾声阶段了解到它的代谢过程的,了解之后,让我感兴趣的命题是:居然一场如此虚拟性质的、精神化的、抽象的情感活动,也会由具体的事变来宣告完结。 那天的时间和气氛都适宜电话做爱,他们为此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像每次那样,单冬青的话题由辛希娅的穿着开始,想一步步地从白天的外装说到夜晚的亵衣,进而再说到被窝里的裸体。这时候,辛希娅的确躺在被窝里,身上虽然尚存片布,但几近赤裸。可单冬青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前戏刚一开始,他一句不经意的建议,就把他们共同搭建了四个多月的爱情大厦一举摧垮了。 当时辛希娅正细致入微地描述她白天的打扮,什么发式,什么上衣,什么裤子……就是这时,单冬青顺嘴插话说,你怎么不配那条紫喇叭裤呢?那样搭配……辛希娅一下惊呆了:你说什么?单冬青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了,没什么没什么,他想把话岔过去。可不可能了,辛希娅的反应异常强烈,她咬住单冬青的破绽不放。你怎么知道我有紫喇叭裤,你见过我?你是怎么来见的我?你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见我?你见了我为什么不告诉我?那裤子我都一个月没穿了,你见我多少回了……单冬青努力想否认他见过辛希娅,可他知道辛希娅有紫喇叭裤这件事却含糊不过去。辛希娅的确有条紫喇叭裤,是陆逊托人从德国捎回来的;但她很少穿,因为穿上太扎眼了,她毕竟是学生。连许多熟人都不知道她有紫喇叭裤,可单冬青知道,这单冬青,他是什么人呀,简直太可怕了! 一向左右逢源能言善辩的单冬青对此准备不足,他一点点地露出了马脚,但他的马脚究竟是什么,却被他越描越黑,也让辛希娅越看疑点越多。单冬青先说,他实在太想辛希娅太爱辛希娅了,于是一个月前的某一天,他就来了沈阳,去了学校,看了辛希娅一眼;只是由于这次贸然来访未经辛希娅同意,为了尊重辛希娅,避免打扰她,他才强压住渴望,只是悄悄地到来又悄悄地离去,事后也没提。这解释似乎言之成理,辛希娅好像没道理不信。但辛希娅骨子里除了“琼瑶小说”的一面,还有“哲学”的一面,需要的时候,她的“哲学”也咄咄逼人。这时就是这样,她貌似随意地,软中有硬地,开始向单冬青射去“连发子弹”:哪趟车来的?哪次车走的?住在哪里?还去了哪?在她学校都看到了什么……不用多问了,单冬青的回答漏洞百出,他自己也看明白了,一概用“忘了”搪塞是说不通的。最后,他请辛希娅原谅他说了谎话,他说他没来沈阳,他说你还记得我说过我有个妹妹叫单春青吧,她是做生意的,她常跑沈阳,是她有一次去沈阳时,替我到你们学校看了你一眼……辛希娅无法听下去了,她心乱如麻。她难以断定单冬青的真假,而真假莫辨的解释,陈述得再合情合理也没有意义。她又气又急又害怕又无奈,只能哭泣,在哭着骂了句无耻后,摔了电话。
九 我终于看完了厚厚的《斯宾塞传》。这一回阅读,我忽略了它的行文琐碎,也接受了它的内容枯燥,虽然对斯宾塞的思想理论我仍一知半解,可作为人的斯宾塞,我喜欢上他了。也许,我所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历史上那个实有的斯宾塞,而是我从各种文字中提取出来的“虚有”的斯宾塞。但不论怎样,他是斯宾塞,是个让我喜欢的人,我喜欢他了也就有了资格为他未能与艾略特结合感到遗憾。在我的男女观中,我信奉花无百日红的观点,如果真有爱情那码事,我认为再好的爱情之花也不能长盛不衰;但我又认为,衰不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花应该开过。开一天的花也是花,热闹一时的爱情也是爱情,俗语说:悲剧比没有剧要好。我想,艾略特斯宾塞这对来自英格兰中部的男女才俊,哪怕只好个三年五载,也会为后世留一段佳话的。可斯宾塞太固执了,他在入木三分地洞察了事物的本质后,就固执地恪守自己的信条,而对自己毫不通融,结果,只能让后人替他扼腕。 斯宾塞从他早慧的少年时代一直到睿智的老迈岁月,始终特立独行,在所有方面都与世俗生活保持距离。比如他十三岁至十七岁在剑桥预备班学习时,成绩优异,毕业后考入剑桥大学班绝没问题。可他小小年龄就敏锐地意识到,泡在大学里读那些僵化死板的八股课程,远不如回家自学收益更大,于是,他也就真放弃了会令整个家族脸上有光的剑桥生涯,去随心所欲地凭兴趣自学和进行毫无功利色彩的学术研究了。比如到了晚年,他几十年的努力已结出累累硕果,他把自己的哲学观点运用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已成为世人眼里高山景行的人物。可许多大学和科学院要授予他博士院士称号时,他这个学历低微的自学者,却一概予以礼貌的谢绝。了解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