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爱莺莺而只爱她的一条理由。当她打扰了我,也知道她的行为对我构成了打扰,但我却没皱眉头而容忍了她时,她就会由衷地感慨:你对我真好,那么有耐心;可你为什么不能对莺莺也这样呢?辛希娅希望所有的婚姻都和和美美,有她想象的那种爱情,所以了解了我与莺莺合作中的一些矛盾后,总批评我。但我知道,我对辛希娅打扰的容忍,与爱情无关,只与半年和一年这两个时间期限有关。什么事情都是这样,有期能使人心平气和,无期则让人烦躁难安。至于辛希娅说我不“爱”莺莺了而只“爱”她,还建议我能像她一视同仁地爱我与陆逊那样,也不分薄厚地爱她和莺莺,我则认为,那只是她在经验欠缺条件下的局限性说法,不足为训。她与陆逊虽然是夫妻,可他们共同生活的时间,都没有她与我在一起的时间多,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婚姻尚未开始。 “三国是镜子呀,为什么不能为它掉眼泪。”辛希娅说得一本正经。 这就是说,此时在讨论有关哲学家问题的辛希娅,其实是不哲学的,我又该帮她树立更为规范的专业形象了。但我现在在看我的书,我不想一本正经地参与讨论,我希望用非一本正经把她的打扰降低到最低限度。 “你这么说当然也不错,”我的起始句要一本正经,“但你得注意,你看到的镜子并不完整,它是残缺的。像萨特,像海德格尔,就一点不苍白吧,当然还有你,也是哲学家吗,至少是未来的哲学家,可爱情生活都色彩斑斓了。”辛希娅常说她比我更有文学潜质,理由是她更懂爱情。她认为哲学家爱情生活苍白,大概也是和文学家比较的结果。 “别吃醋呀。”果然辛希娅不一本正经了,她的恋爱经历的确比我丰富。我二十五岁开始恋爱,恋爱时间一年,恋爱对象一个,就是我妻子莺莺;而她十五岁开始恋爱,恋爱时间八年,不算她二十三岁时嫁的丈夫陆逊,光她辞掉的恋爱对象就有六个之多。“我的理由可比你充分,”辛希娅对我这第八个与她有过肌肤之亲的男人说,“你比如叔本华,比如福柯,比如维特根斯坦,从来就没有过爱情;尼采倒是爱一回莎乐美,可也就几个月,莎乐美对他还三心二意。” 我说:“别硬往一块扯。福柯维特根斯坦都是同性恋,难道异性恋是爱情同性恋就不是?叔本华也逛过妓院追过女人,在威尼斯,为个意大利的伯爵妇人,都放弃了与拜伦结识的机会。尼采就更甭说了,不光爱过莎乐美,还是花街柳巷的常客呢,折磨他一辈子的梅毒就是他从妓女身上传染的。” 辛希娅不屑地说:“嫖妓也算爱情?” 我卡壳了,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即使嫖妓也算,你看看斯宾塞,”辛希娅拍拍手里那本《进化的假说》说,“他活了八十多岁,也不是同性恋,可至死都纯洁得像个孩子,连你的同行乔治?艾略特主动向他求爱都被他拒绝了。要我说,肯定是上帝剔除了哲学家的爱情腺体……” “还有这种男人?”我动了好奇心。我的同行乔治?艾略特是十九世纪的英国才女,进入小说领域之前,曾对宗教哲学广有兴趣,要是和斯宾塞结成连理,倒也珠联璧合,声匹名配。可这斯宾塞何以……我去拿辛希娅手里的《进化的假说》。“那我倒要看看他如此牛逼为哪般,居然瞧不起我师姐……” “这上没有,”辛希娅说,“这是他理论著作,他私生活,我是从他传上看的。哎,你要有兴趣,下周我给你带来。” “好好,只要不是同性恋,我倒要见识见识那不需要女人的男人什么模样。” “是爱情。” “行,见识见识不需要爱情的男人。”
二 他们是在那个名为“异性相吸”的聊天室认识的,她的名字是“女硕士24”,他的名字是“有感而发”。 在“有感而发”出现之前,至少有十个人一拥而上地和她搭话:小妹妹你那么大的学问是不长得丑呀?/我是博士,是性生活婚外恋方便的博士?/你好,能聊吗?我喜欢有才学的女士。/亲爱的,给我当老师好吗,咱们共同做性学实验……像每次来这种成人话题聊天室一样,她照例没反应,不回答,只看分屏框里别人打给她的话和屏幕上别人与别人放肆的公聊。不过,没反应不回答并不就证明她讨厌它们,不习惯那些野性勃勃的下流话和机巧活泼的俏皮嗑;不,听它们看它们都没关系,她只是没勇气说它们写它们。现在就是这样,面对它们,她不时会被逗笑,会脸红,甚至身体会出现某种反应。但她恪守自己的上网纪律:非节假日不参与聊天。 是“有感而发”的出现让她违纪了。 “有感而发”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名字,不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它刚进入她分屏框时,她也没想搭理他。她来“异性相吸”,只想看个十分八分的,这时十分八分已经过去,她都要下网了。可她之所以后来接受了“有感而发”,一来因为“有感而发”发的是“连发子弹”,而她又要下网了,觉得这天虽然不是节假日,但“有感而发”的交流愿望那么强烈,若一句话不说就离开,似乎不够礼貌;再一个,“有感而发”这名字也不像“寻找出墙杏”、“让你爽”、“又粗又长”以及诸如此类的名字那么过分,她打个招呼再离开,应该说不算背弃她自定的上网守则。 “有感而发”的“连发子弹”是这样射过来的: “你好,一个只有学士学位的男人向你问候……/为什么不说话?也许我们能聊得来……/我长你十岁,我自信我在好几个专业里都有硕士水平……/我是学中文的,喜欢文学艺术哲学……” 也许“有感而发”的哲学击中了她要害,她几乎下意识地回了“你好”,然后又就他对她所学专业的询问,回了“哲学”。 “谢谢你的回复,我们谈点什么?柏拉图还是苏格拉底,孔孟还是老庄?” “随便……我要下了。” “别,再呆会吧,时间还早。” “我得看书了。” “也许我就是本书。其实每个人都是本书。” “那,你说吧。” “你的专业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古典哲学还是现代哲学?”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