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但是在自然界确实有一棵树就形成一片树林的奇景。
在广东新会市,有一棵屹立在湖心的巨大的榕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一口报出它的名字——鸟的天堂。你们知道吗?这棵榕树已经有300多岁了,树身周围,许多粗细不等的树干纵横交错,共同支撑着巨大的树冠,占地面积达十几亩之多。一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枝叶,浓阴蔽日,谁也分不清哪是主干,哪是分支,确确实实称得上是一片树林。白鹭、灰鹭等各式各样的鸟儿,都喜欢聚集在这里,筑巢建窝,繁衍生息。天长日久,这里竟成了最热闹的鸟类聚居处。所以,著名文学家巴金爷爷到这里游览之后,就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鸟的天堂”。
榕树一般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常绿乔木。它的枝干常常会长出许多不定根、像绳子一样垂挂着。开始这些不定根悬挂在空中,能吸收水分,帮助植物生长,人们叫它气根。气根在生长过程中渐渐伸向地面,插入泥土,成为支持树冠生长的一根根支柱,这时人们又为它取了一个更确切的名字:“支持根。”
随着岁月的推移,支持根会越长越粗,到后来就和真正的树干很难区别开了。这样的几十根甚至上百根支持根连成一体,你能说它不是一片树林吗?
告诉你们把在热带地区,这种硕大的榕树并不罕见。在孟加拉国杰索尔地区,有一株更大的榕树,比起“鸟的天堂”来,还要大得多呢!这棵大榕树,已历时900余年,树高40米,600多根树干亭亭玉立,支撑着巨大无比的树冠和郁郁葱葱的枝叶,覆盖面积竟达3公顷。据说历史上曾有一支六七千人的军队,在这棵大树下乘过凉,歇过脚哩。
巴金简介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