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G >> 古都的秋 >> 正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 朱新敏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讨论法,如对“情、静、悲凉”等秋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辅用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课后练习来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

  (一生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

  秋花秋槐(秋蕊)秋蝉秋雨秋果

  问:这都是平常的景物。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笔下,它们会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的世界,去领略北国之秋的风采。

  投示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诵读感悟

  1、借助注解简介作者,教师略作补充。

  2、题解及写作背景: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7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其中“故”字,过去的,消逝在时间深处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3、诵读感知:

   ⑴ 教师范读一、二段,中间部分学生读,每人读一种景物,末尾两段全班齐读。

   ⑵ 诵读要领:(投影)
        1、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心境情怀。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找出来作点分析。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问:假如改成“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静、悲凉”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不好,原句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为全文定下了浓重的抒情的调子,改过后,意思没变,可情味意味大变了。

  2、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恰当的形容词修饰以上投示的平常景物,并用几个词语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投影:                 淡蓝色的牵牛花

            清、静、悲凉

            无声的秋蕊

            衰弱的秋蝉

            息列索落的秋雨

            淡绿微黄的秋果     3、问:写故都景物是从3~11段,那么,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写什么呢?

    学生齐读以上四段后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     前两段,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后两段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接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4、根据以上提示,列出结构框架图。(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出示投影。)     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

           蓝色的牵牛花

           无声的落蕊

分写(3~11)     记叙衰弱的蝉声

        故都的秋 息列索落的秋雨

             淡绿微黄的秋果

        议论: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总结(12~13)结全文,抒发眷念之情  
四、品味语言,赏析精美片段

  问题: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挑选一两处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可能有下列句子:

  1、“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品味:──运用反喻和比拟的手法,说明在南国不能畅快淋漓的赏秋,体会不到十足的秋意。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菏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品味:运用博喻与对比,不仅写出了南北方之秋的本质区别,形象鲜明,而且启迪人作无限的想象。

  3、名段赏析:“秋蕊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品味:如“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些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4、“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虫。”

    品味:对于文人来说,“蝉”是寄托了多样人生感怀的重要意象。北国的秋蝉,因为树多的缘故,到处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市井百姓所熟知,体现了郁达夫审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

  5、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品味:无理得趣:以寿折秋,这是怎样的眷念和挚爱啊!“若留得住的话”实是留不住,行将逝去,心境是如何的苍凉和无奈啊!

    教师补充点拨:本文写于1934年8月,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践踏在东北三省,又开始觊觎华北大地。郁达夫有两句诗:“烽烟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现实。在这个金瓯残缺、山河分裂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又如何不为止担忧和焦虑呢?那些话语的背后,实是一种即将沦为亡国奴的悲鸣,一种凄厉的呼号,一种撕心裂肺的悲怆。

    所以,从意象的选择上来说,这座城市所透出来的文化意蕴,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的诗意美,无不笼罩在一种萧索凄清的秋意氛围中。

    鲁迅曾经说过:“华林之内,遍被悲凉之雾,呼吸感知于其间者唯有宝玉一人。”可不可以这样说,在一种文化即将沉沦和没落的前夜,还有如郁达夫一样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呼吸之,感知之,这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呢?


五、再次齐读,品味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行将消逝的故都文化,对故都朝不保夕的危险处境,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的眷念和挚爱,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更让人读出了一种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一种家国命运的纠缠,文化人对文化的自觉、执着、捍卫和坚守。

  有这样的情怀和风骨,才有1945年被日寇秘密杀害于异国他乡的慷慨和无畏。


六、课堂小结

  文学的语言是生命的符号,今天我们回到文本,回到七十年前,随着郁达夫一起,去感知了故都秋的风物,去体验一个旧时代文人的雅趣,去欣赏生命的悲凉之美,去触摸那个特殊时代令人感怀的文化记忆。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审美享受和愉悦,丰富了我们的审美经验和生命的层次。课外请同学们进一步走进郁达夫的作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七、研究性作业

  秋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它的面孔千变万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种肃杀、萧瑟之秋;毛泽东的“独立寒秋”是辽阔、豪壮的秋,刘禹锡的《秋词》是诗情洋溢之秋。为什么不同作家的笔下,秋有着不同的韵味?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郁达夫之《故都的秋》
    古都的秋作品原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2《古都的秋》
    古都的秋教学
    知人论世——《想北平》与《故都的秋…
    我教《故都的秋》.
    读《古都的秋》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
    先进 科学 灵巧 实用──从《故都…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学法举隅
    《故都的秋》课文题解
    《故都的秋》电子教材
    《故都的秋》整体把握
    《故都的秋》问题探究
    《故都的秋》关于练习
    《故都的秋》教学建议
    《故都的秋》教学建议
    《故都的秋》有关资料
    《故都的秋》教学参考资料索引·论文
    《故都的秋》多音字辨析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品读语言之美 领悟写作之功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故都的秋》教学思路反思与再设计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教《故都的秋》
    读出感情,品出意蕴──《故都的秋》…
    我思故我在──反思《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主题思想
    《故都的秋》生字注音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关于“移觉”修辞格
    《故都的秋》形似字辨析
    《故都的秋》词语解释
    《故都的秋》结构分析
    《故都的秋》写作特点
    《故都的秋》写作特色
    《故都的秋》课文分析
    《故都的秋》疑难解析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问题探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模拟试题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课文阅读训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曲悲凉的颂歌(《名作欣赏》上《故…
    《故都的秋》说课设计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说课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杂谈
    《故都的秋》备教策略
    《故都的秋》课文导入
    我教《故都的秋》的导入
    《故都的秋》教法新探
    在时间的深度里穿行──我教《故都的…
    诗意故都──《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
    《故都的秋》重难点讲解
    《故都的秋》基础知识检测
    一曲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故…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尝试
    因势利导,把“错误”变成课堂教学资…
    《故都的秋》赏析
    赏秋景 听秋声 感秋意 品秋味——郁达…
    《故都的秋》赏析2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