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G >> 古都的秋 >> 正文

 

读《古都的秋》

闲来无事,又重温了一遍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感慨颇多。这种感慨倒不是“共鸣”。因为在北京这些年,我并没有享受到郁达夫先生笔下所谓的种种的妙处。相反地,对北京这个城市怀有的是一种复杂而难解的感情,有诸多的不满,也有一丝惬意,毕竟,它也许是目前最适合读书人居住的地方。

我的感慨在于,像郁达夫这样的文字,以及其笔下如斯的北京,将不复存在了!有人说,郁达夫是名士风流,诚然,他的文字也透着名士的逸致。“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今天的我们是不会有如此悠闲的心境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将不复看到如此美丽、精致又透着慵散气息的文字了。在奔流的人海中,在俗世的烦扰中,那里会有余闲去品味秋天的流逝?


五天八小时的工作制,已经成功地把人包围在严严实实的高楼大厦之中。在工作的时间中,我们的名山大川也在休息,不再有人打扰,莺自飞,自长,桃红柳绿,逍遥自在。一到节假日,忙碌而匆忙的人群变会趋之若骛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集体的“观赏”所谓的风景名胜。在匆忙来去的脚步声中,也许从来没有人真正体会到过山水的无言之美。有的只是相机的喀嚓声,有的只是“某某到此一游”的留言,颇有点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的气概。而这种留言所透露出来的消息是,“旅游”必然是一次性的,时不重来,机不可失,所以一定要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见证。此外,“风景”成为消费品,而且是一次性的消费品。“看”是最重要的,至于“看”到了什么,则完全无关紧要。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在古人的眼睛中,山水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客体。在〈诗经〉中,在淇水之端,一个妇女含泪的控诉自己的丈夫,诉说自己被抛弃的遭遇。在〈楚辞〉中,屈原一次又一次的上下求索,向香花独语,向美颔首……甚至于最终消逝在河流的碧波中。而陶渊明则为了田园之乐,放弃了可以换酒钱的官位,宁愿荷锄夜归,拂露早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忘情的融合,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了多么和谐的契合!陶渊明投向南山的一瞥,堪称情人之间心有灵犀的深情对视!“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种忘情的欣赏,也只能在故纸堆中去寻觅了。


我从小在乡村在长大。我的心中不可避免的有山水的情结。我甚至有这样的“杞人之忧”,即随着越来越多的风景在消逝,若干年之后,我们还能读懂唐诗宋词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句诗的好处现代人还大抵能够体会。不过我想,如果没有“独坐幽篁中”的经验,这句诗的好处是体会不到十足的。

这样的例子是大量存在的。可以说,我们离诗歌创作的年代越远,我们越无法体会诗歌的“真义”,当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看,我们仍然可以有自己有效的理解。但是,这样的理解和读法必然是很蹩脚的。如果连其中最基本的元素都无法深入的探究,甚至缺乏最简单的常识和准备,我们如何指望我们获得完整而生动的理解呢?我们如何去把握那样一个“气韵生动”的整体呢?因此,诗歌的年代越为久远,就越为钝化,最后它必然结成厚厚的“铜墙铁壁”,后人再也无法破门而入,获得密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为了〈诗经〉或〈楚辞〉中的某一个字词的用法而争得不可开交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我们还可以有效的感知唐诗宋词,但是对于〈诗经〉、〈楚辞〉等的感知能力无疑是比较小的,至少对于一般的读者是如此。语言是部分的原因,更为深层的原因是“意象”的消亡。

为了证明我的论点,我再举〈诗经〉中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略)

古诗的重要依托便是“意象”,没有这些生动细微的意象群体,我们无法构筑古代诗歌的宏伟大厦。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部分灵魂也安居在这里。我们通过香草美人、风花雪月、鸟鱼虫、白云绿水来经营我们的诗歌,来表达我们的情感。然而,我们已经越来越远离了这些“意象”本身。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城市当中的人而言,这些东西无疑是陌生的。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经常有这样的疑惑。那就是,中国古诗已经走向了末路。随着这样一个意象体系的坍塌,随着唤起我们鲜活喷涌的想象之物的不复存在,古代的诗篇、此前的辉煌都纷纷化成碎片,它还依稀残存在几代人的记忆当中。但是我们无法乐观的估计,几代人,几十代人之后,唐诗宋词是否还能唤起一种亲切而令人陶醉其中的情感。当然,这些意象还将继续寄存于“公园”、“自然保护区”当中,只是“人是物非”罢了!


我的另外一点思考是,随着这些“意象”的消逝。中国人不得不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陷入“言说的困境”当中。“意象”既然死了,残存的语言只不过是华丽的躯壳,只能装点门面,而无法迸发强大的力量。所以,现在我们越来越看不到郁达夫先生这样恬淡而有味道的文字,那么从容,那么闲散,对于大自然投入那么多的深情……古诗死了,继而,我们的其他种类的文学作品也刻意回避了“风景”。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现代小说,关于风景的描写在急遽的减少。这并不是偶然的想象,而是标志了一个时代的转折。(更为严重的一个后果是,整个中国都因此陷入“言说的困境”当中。毫不奇怪,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更多是西化的“言说”和“表述”。在学术界,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权威地位的丧失,西学大量涌入,产生了大量的西方理论搬运工,他们就像蚂蚁一样,日复一日的从事着搬运的工作。他们的传统学术功底不够扎实,而西学造诣又远未到家,因此他们的语言是一种很不成熟的“杂交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广泛地抱怨我们缺乏自己原创的理论,缺乏自己的理论权威。而更老一代的学界耆宿则对年轻一代措辞的“光怪陆离”而痛心疾首。)

我想,关于风景的描写,肯定是熟悉18、19世纪文学的人们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在回避了风景之后,文学走向了内心,疯狂的发掘内宇宙的奥秘,这种尝试在乔伊斯手中应该是登峰造极了。作为后来者,无论怎么折腾,也是无法超越了。

在双重的困顿当中,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也走向了最终的没落。

在宣称哲学死亡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无奈的宣称,文学也在走向“死亡”。

当然,我不否认当今中国也存在“文学”,但是,其中大部分是“速朽”的文学。在丧失了“风景”这个如此巨大的领地之后,在心理勘探场域陷入难以为继的乏力的情形之下,还有什么可以交给文学呢?

余华有一篇散文,叫〈内心之死〉,而我们今天目睹的却是“风景之死”、“外界之死”。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古都的秋,郁达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读《古都的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郁达夫之《故都的秋》
    古都的秋作品原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2《古都的秋》
    古都的秋教学
    知人论世——《想北平》与《故都的秋…
    我教《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问题探究
    先进 科学 灵巧 实用──从《故都…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学法举隅
    《故都的秋》生字注音
    《故都的秋》课文题解
    《故都的秋》电子教材
    《故都的秋》整体把握
    《故都的秋》问题探究
    《故都的秋》关于练习
    《故都的秋》教学建议
    《故都的秋》教学建议
    《故都的秋》有关资料
    《故都的秋》教学参考资料索引·论文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故都的秋》多音字辨析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品读语言之美 领悟写作之功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故都的秋》教学思路反思与再设计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教《故都的秋》
    读出感情,品出意蕴──《故都的秋》…
    我思故我在──反思《故都的秋》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主题思想
    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关于“移觉”修辞格
    《故都的秋》形似字辨析
    《故都的秋》词语解释
    《故都的秋》结构分析
    《故都的秋》写作特点
    《故都的秋》写作特色
    《故都的秋》课文分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基础知识检测
    《故都的秋》模拟试题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因势利导,把“错误”变成课堂教学资…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重难点讲解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曲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故…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说课设计
    《故都的秋》说课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杂谈
    《故都的秋》备教策略
    《故都的秋》课文导入
    《故都的秋》课文阅读训练
    《故都的秋》教法新探
    在时间的深度里穿行──我教《故都的…
    诗意故都──《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尝试
    我教《故都的秋》的导入
    《故都的秋》疑难解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