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韵本应是不论南北的,但我却偏好那份古都的旧之秋味。 江南的秋是没有见过的,无非是在郁公文中略有了解:“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也许“淡腻无味”正是形容的最好字眼,让人无法尽品秋韵。倘若听见别人赞颂江南的秋是一种柔美,心中难免闪过一丝“不屑”。旋即思量如若“柔美”属于江南的秋,那么什么属于北国的秋?是刚强?是浓郁如酐?我想恐怕就是一种清涩与苍凉的味道吧。 久居北京,对于这六朝古都的秋景可以说是稍有知晓。如今的秋,没有了陶然亭的芦花,没有了钓鱼台的柳影,没有了西山的虫唱,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漫天飞舞的尘土,狂乱吹袭的北风,灰蓝相间的天空……悲兮!古都的秋已非故都的秋,毕竟她失掉了太多北国的秋的韵。 也许,老的东西容易让人感失伤怀,秋亦是如此。总念着儿时住在胡同儿里的每个秋的早晨,久久不能自抑。晴时,静谧的胡同儿中,和煦的阳光透过淡薄的晨雾和古槐已略显稀疏的叶隙,洒在民房灰青斑驳的瓦上、墙上,显出片片如蝶的痕迹。侧耳聆听,远处不时传来的商贩规律的吆喝声混杂在孩子的声声啼哭中。间或某扇门里传出一声长辈儿的厉喝:“小子!还不起?老爷儿(北京土语,指太阳,发音如“老姨儿”)都晒屁股了!”。雨时,如毛的雨丝,轻柔的抚过片片黄叶,又轻柔的落在地上,仿佛怕扰了人们的晨梦一般。丝毫没有了夏日的雷厉风行,只是柔和的发出“沙沙”声。起早儿的人们在这时无不会裹一下单衣,极有韵味的说上一句“天儿~真是凉了!”。(向郁公的《故都的秋》致敬)恬静、祥和、清爽……这一切才是古都应有的韵,才真正是让我品之不尽的味儿。 儿时的秋的回忆总是好的,但终无奈白驹过隙,都渐渐淡去了。正如古朴的胡同儿为唐璜的广厦所代替一样,秋雨、芦花、柳影、虫唱都变得萧条起来,天空少了一份清透、河流少了一份清澈、群山更是少了一份青翠。取而代之的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如潮的车流……无不是一片鼓噪,让人烦闷不已。原来的那种秋韵也只有在梦中与记忆的长河里才能再次品味了。
于此我不禁有些迷惑了,不知自己一直是爱着那古都的秋的旧韵,还是爱着对那份旧韵的记忆,或者是兼而有之吧。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896年12月7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3岁丧父,7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1914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7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1922年3月《创造季刊》创刊,主编第1期。同年7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 1923年5月,《创造周刊》创刊。同月发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引起广泛注意。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同年作品集《茑萝集》出版。1923~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1927年1月因发表政论《广州事情》引起创造社内部争论,从而声明退出创造社。1928年春秘密加入太阳社,9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作为发起人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同年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其中游记尤为出色。1935年发表《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1938年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 著作书目: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泰东 《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泰东 《小说论》(理论)1926年,光华 《文艺论集》(理论)1929年,光华 《戏剧论》(理论)1926年,商务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创造社 《文学概说》(理论)1927年,商务 《日记九种》1927年,北新 《鸡肋集》(《达夫全集》第2卷)1927年,创造社 《过去集》(《达夫全集》第3卷)1927年,开明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创造社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北新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开明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书店;1930年,现代 《敝帚集》(达夫全集》第5卷)1928年,现代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薇蕨集》(《达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湖风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天马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断残集》(《达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东景物纪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铁路局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现代 《达夫日记集》1935年,北新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北新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 《达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1954,人文 《郁达夫南游记》(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书局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政论合集) 1959,人文 《郁达夫诗词钞》 1962,香港上海书局 《达夫文艺论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达夫诗词抄》1981,浙江人民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花城 《达夫书简》1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游记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达夫抗战诗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达夫致王映霞书简》 l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小说集(上下册)1983,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1984,陕西人民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 《郁达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文选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 1986,浙江文艺 《沉沦》(短篇小说集)1986,百花 《郁达夫书信集》 1987,浙江文艺 《沉沦.迷羊》(短篇小说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