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G >> 古都的秋 >> 正文

 

知人论世——《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教案)

课时授课计划

校名:上体附中                                             教师:祝溧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第1课时
 执教日期
 课的类型
 辅助教具
 
08年12月11日
 校级公开课
 PPT、学生活动材料
 
课题
 知人论世——《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
 
教学

目标
 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想北平》作对比,比较两篇文章在对同一个城市的描写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理解并能运用比较阅读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教学重

点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找出两篇散文的异同点。

难点:如何在比较阅读中结合不同作者的人生阅历、性格等对作品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包括提问、板书、讲解、小结、作业布置、后记)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活动材料(包含比较阅读材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及相关思考题)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思考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二、导入(计划用时1分钟)

我们在《秋水》一文中曾经学过这样一句话:“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道也”。同学们是否还能说出这当中所蕴含的哲理?(提问)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即受到空间的限制;二是“笃于时”,即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所受教育,所积累的人生经验,所持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观察同一个事物时,会选取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那么,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体会了老舍先生对于故乡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老师也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与同学们一起对这篇同样优美的散文进行了分析鉴赏。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让同学试着把这两篇围绕同一个城市——北平——而写的散文(板书),进行比较阅读,我们一起试着从感情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鉴赏这两篇文章,并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比较阅读的方法,而且能够在其他文体的比较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PPT展示教学目标)

三、热身(计划用时2分钟)

为了巩固同学们对《故都的秋》的认识,在上节课课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些理解性的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短的分析,为接下来的比较阅读做一个热身准备。

1.         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2.         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3自然段中的文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喻体分别是什么。 用一个成语概括所比喻的意思。

5.          “我愿意把寿命和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

1.         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2.         以江南的秋天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3.         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故都之秋的迷人。

4.         比喻,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相形见绌(或相形失色)。

5.         作者对北国之秋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四、比较阅读(计划用时28分钟)

学生同步完成比较阅读表格(详见学生活动材料)

(一)大家来找茬——分析不同点

1、切入点

Q1:郁达夫、老舍与北平分别是一种什么关系?他们选择的是怎样的切入点来写北平?

明确:《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

郁达夫出生于江南,他对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因为南方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气”,所以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可以说,他是以赏玩家的身份欣赏北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郁达夫就是这样悠然惬意地开始欣赏北平。

而《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来写。可以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和北平血脉相连。老舍给我们描绘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隔感,北平在他眼里呈现出来的也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每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他不是客观地冷静地观赏,他完全是用心在倾诉,倾诉整熬二十年来观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一个贫寒的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

即:《故》——北平的秋天;《想》——与“我”血肉相连的北平

2、选景

Q2: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的”,面对有着非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北平城,为了表现“我的北平”,老舍选了哪些景?郁达夫又是选取了怎样的景物来表现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味呢?

明确:北平城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迹是外乡人眼中北平的动人之处,而老舍的“我的北平”,是融入血肉和情感中的,是如同母亲一般的北平,越是平常越显出情感之深,因为这看似平常的一一木,一院一落,花果蔬菜,若不是真正的老北京,是难以体会这当中所蕴含的北京文化的。

而郁达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为了谋生,他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的心已被一种“悲凉”的情愫充斥,即便是面对他所喜爱和眷恋的北平的秋景时,他也是带着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所以,既然是欣赏风景,所以他选择的是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他不会选择恢宏的皇家宫殿园林,不会选择热闹的前区,不会选择优美的名胜古迹,他选择的是“一椽破屋”、“蓝色的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这些“清、静、悲凉”,但却投合他心境的景物。

即:《故》——贴合心境的景物;《想》——寻常之景,木果蔬。

3、写景

Q3:郁达夫和老舍是如何去描绘他们所看到的、所选取的北平景色的呢?

明确:《故都的秋》——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到北平清新淡雅的秋色。《想北平》——平铺直叙北平的安适、自由、自然,情趣盎然。

郁达夫调动了对比联想等手段,多角度地描摹了北国独特的秋味,显得异彩纷呈。

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试想这样幅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但这仍然只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感受。

老舍只是平铺直叙了一些寻常的山水、木、街景和院落,却也写得情趣盎然。老舍的确是把北平融入到自己的血里,北平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个地方,他对北平的感受是直达心灵深处的,即便是不起眼,寻常之景,在他心中也是至宝,如数家珍一般地介绍给读者。

(二)合并同类项——分析相同点

1、文章风格

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前者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一贯的平民意识。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赞美,令人深受感动。

2、表现手法

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小结:

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

“眼中”的北平和“心中”的北平,缘自于两位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对北平不同的感情,但是,它们都是美的,都是真的北平!

五、方法归纳(计划用时2分钟)

《故都的秋》与《想北平》内容有无相似点,——随处可见。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知人论世”。这一点在比较阅读上尤其重要。(请学生简要阐述“知人论世”)

知人——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特别要了解个人阅历对作家的影响。

论世——充分了解作家所处时代或作品创作背景。(PPT展示)

六、能力迁移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对另一种文体——诗歌做比较阅读,为同学们提供的材料是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的诗词鉴赏题。(PPT展示)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18、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爱情或友情;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故国或故友或家国之思。(3分)

(计划用时5分钟)。

七、总结(计划用时1分钟)

通过对两篇散文和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比较阅读,即对不同作家创作的相同或相似主题、写作对象的比较阅读,也掌握了比较阅读常用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八、作业(计划用时1分钟)

阅读补充材料上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与这两篇文章进行异同点的对比。

九、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课后我听取了各方意见,总体评价是这堂课较为流畅,目标清晰,内容适当,师生之间有互动交流,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反映良好。

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感想:

1、课堂语言还应该再细细锤炼;

2、教案和课件的细节处还应再仔细推敲。

3、应发挥投影展台的作用,把学生当场完成的作业展示;

4、时间把握上还应注意灵活调配。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古都的秋,郁达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知人论世——《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郁达夫之《故都的秋》
    古都的秋作品原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2《古都的秋》
    读《古都的秋》
    古都的秋教学
    我教《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问题探究
    先进 科学 灵巧 实用──从《故都…
    对《故都的秋》的一点探索
    《故都的秋》学法举隅
    《故都的秋》生字注音
    《故都的秋》课文题解
    《故都的秋》电子教材
    《故都的秋》整体把握
    《故都的秋》问题探究
    《故都的秋》关于练习
    《故都的秋》教学建议
    《故都的秋》教学建议
    《故都的秋》有关资料
    《故都的秋》教学参考资料索引·论文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故都的秋》多音字辨析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品读语言之美 领悟写作之功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
    《故都的秋》教学思路反思与再设计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教《故都的秋》
    读出感情,品出意蕴──《故都的秋》…
    我思故我在──反思《故都的秋》
    心灵品读,情感灌注──《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主题思想
    枝节蔓芜 非关文本──以肖家芸老师…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关于“移觉”修辞格
    《故都的秋》形似字辨析
    《故都的秋》词语解释
    《故都的秋》结构分析
    《故都的秋》写作特点
    《故都的秋》写作特色
    《故都的秋》课文分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基础知识检测
    《故都的秋》模拟试题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因势利导,把“错误”变成课堂教学资…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重难点讲解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曲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故…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说课设计
    《故都的秋》说课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杂谈
    《故都的秋》备教策略
    《故都的秋》课文导入
    《故都的秋》课文阅读训练
    《故都的秋》教法新探
    在时间的深度里穿行──我教《故都的…
    诗意故都──《故都的秋》课堂艺术新…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尝试
    我教《故都的秋》的导入
    《故都的秋》疑难解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