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
又没有个够,似乎矛盾而又统一,人儿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生3:(第三小组)“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赏析: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生4:(第四小组)“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赏析: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 生5:(第五小组)“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心的喜悦和祝福。 “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便”,人们是多么友善,村庄是个多么美好的群体。 师:大家赏析得很细,很到位,作家用如此生动传神的语言勾勒出了过年的习俗,大家喜欢过年吗?(齐答喜欢) (屏幕显示: 1.结合你自己过年的经历,说说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过年?你如何认识文中所写的这些过年习俗?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几十年前的过春节与我们过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3. 过去过年与现在过年相比,没变的是什么? 4. 现在,西方的什么“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对这些问题你是怎样看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 请大家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讨论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喜欢过年,因为和家人可以团聚,平时,我爸爸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在家,所以我特别盼望过年。 生2:我喜欢过年,是因为过年时的气氛。过年时人与人之间,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亲切有礼貌。 生3:过年我们又长大了一岁。 生4:过年吃好的,吃得我都不想吃了。 师:“吃”是个永恒的话题,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哪些与吃有关呢? 生1: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宰牲禽、备食物 这些都与吃有关。 师:过年时为什么这么注重吃? 生2:过年时亲人团聚,做些好吃的。 师:还有吗? 生3:我认为更主要的是那时候生活条件苦,只有过年才能忙些吃的。 师: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啊。有道理。 (大屏幕显示: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与吃无关的习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能结合语句具体说说吗? 生1:奶奶口中念念有词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是祈求好运,祝愿平安。 生2: 把“糖黏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在“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这两处也能表现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生3:还有,包饺子里放制钱,“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预示着会节节高。 师: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大屏幕显示: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师:还有吗? 生1:能合家团聚,增进亲情。 生2:正月初一给百家拜年能和邻居及整个村庄的人关系友好。 师:我来概括一下: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大屏幕显示: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师:过年如此隆重, 是因为——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 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 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全班看大屏幕齐读) 师:现在我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与过去有什么不同? 生1:晚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生2:不单放爆竹,还放烟火礼花。 生3:在饭店吃年夜饭。 生4:手机短信,电话拜年。 生5:还可以外出旅游。 师:变了这么多,思考一下,没变的是什么? 生1:不变的是对劳动成果的享受,对幸福生活的品味。 生2:不变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愿。 生3:不变的是亲情友情乡情。 师:是啊,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所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民俗,知道我们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这正是作家刘绍棠所要告诉我们的。可是现在西方的 “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对这些问题你是怎样看的?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生1:我们要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冬至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生2:洋节日也有象征亲情的母亲节、父亲节。 生3:我也喜欢过一些洋节日,其实并不在乎过的是什么节日,只是在这个节日里可以玩,是一种娱乐的方式。 生4:我认为我们过外国节日是在吸取外国的一些好的内容,这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要更加关注我们的传统节日,关注外国节日固然不伤大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外国节日看得比我国的传统文化更重要,过外国节日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已是根深蒂固,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全班鼓掌) 生 5: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生6:韩国“申遗”成功,不表示中国就不可以再申报端午节遗产保护。 生7: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中国的繁荣强大做出自己的努力 生8: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我们千万不能丢,对于外国的好的节日,我们也可以有选择地接受。 师: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既要重视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师:这堂课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感谢大家的智慧和配合。 师:课后请大家写一篇三四百字的短文,描述自己经历的一个过年的场景。要力求生动传神。下课! 【播放视频】 (经典的视频,给了学生极大的震撼,很多学生流下了泪,教者也流泪了。这也给我们的教学以启发:不仅要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手段,而且要善于借鉴现成的有效教学资源)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时由师生同唱《新年好》导入,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理清结构,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子来品味语言,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来认识过年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的生成性。学生设疑,学生发现,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所有这些,均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 另外,将课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社会上有些人重视西方节日而轻视中国传统节日的问题,以及中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抢注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这个教学环节既丰富了课的内涵,又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引向深入,还使学生认识到书本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大增强了课的实效。 遗憾的是,与教学实际活动的简洁流畅、疏密有致相比,转书为文字的教学实录,师生对话略显频繁,往复较多;如果能够压缩一些对话,或者压缩一些复述式的对话,或者能够变通提问的方法(比如采用“曲问”的方法),使多个相关的问题集束成“问题群”,可能会更好些。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本命年的回想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本命年的回想》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本命年的回想》课堂实录 |
下一篇文章: 本命年的回想学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