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五文化年鉴之故人●巴金
在阅读上不能满足人们复杂的审美期待,但又是中国一个世纪以来无法回避的重要文学现象,这就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尴尬之处。非文学专业的人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如果是研究者,他就必须忍受无趣的阅读。钱谷融先生曾经对我说: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你不得不去读大量你不喜欢的作品,但你必须要经常抽空去读最好的作品,以保持审美判断力 。
在巴金老人生病、病危、去世这一段时间,我多次面对记者的提问:你喜欢巴金的作品吗?我无法简单回答这个问题。就个人的趣味而言,或者说就纯粹的审美阅读而言,巴金无论如何都不能摆上我的书桌。但是,当我们要清理20世纪中国经验表达史的时候,就必须面对巴金和他的创作。无论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你都不得不经常翻阅他的作品,这样的作家无疑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忽略的对象。巴金就是这样一位作家。我没有研究过巴金,但多年来,我从一位普通读者变成一位专业读者,一直跟巴金这个名字有许多纠葛。
第一次见到巴金的名字,大约是1975年左右。我从一本破烂不堪的书(书名忘了,好像是《建国10周年散文选》)上读到了巴金的散文《从廉仓带回来的照片》,读完之后,我恨透了往广岛扔原子弹的美帝国主义(我那时候不知道,正是这颗原子弹将日本鬼子从中国南部和太平洋地区给炸回去了)。后来,我又读到了他的长篇小说《家》,鸣凤与觉慧的爱情故事、瑞珏之死,在我记忆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深的印象是来自我老家一个剧团演出的话剧。当时,大约是1978年前后,好像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演出话剧《家》,我们对此津津乐道,我母亲说没有什么稀罕的,解放前她在中学剧团里就扮演过梅表姐。那个扮演高老太爷的演员极其凶残丑陋,他就是封建主义的化身,而觉慧就是反封建的楷模。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都在我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还有浪漫和反抗的激情。至于电影《英雄儿女》,那更是脍炙人口。王成端着爆破筒,将自己和美国人一起炸成肉酱了;还有王芳,几乎成了当时的时装模特。当时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巴金,还有许多现代作家,几乎都被人们遗忘了。大家一窝蜂地去读外国小说,从19世纪的现实主义经典,到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派经典。我才知道,我曾经迷恋的巴金的小说,在他所模仿的法国、俄国的作家面前,不过小巫见大巫。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以专业眼光重读巴金,发现他最好的小说并不是“家春秋”那些公众熟悉的作品,而是《寒夜》、《憩园》等。从小说史的角度看,《家》开创了一种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叙事模式,将来自《红楼梦》的家族颓败原型,与西方现代民主理想有机结合在一起;但从阅读效果来看,它远没有路翎《财主家的儿女们》所显示的叙事气派。小说《寒夜》之所以令人震撼,是因为它传达了那个时期整整一代人的“绝望经验”。它将鲁迅《野草》中浓缩的“绝望经验”铺开了,情景化了。在经验史层面,巴金的前期创作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标记之一。
老作家苏雪林总结了巴金早期创作的两个典型特征,一是虚无主义,或“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色彩。“巴金”这个笔名,就是“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人名字中之一字合成的。“安那其主义”否认一切政治和社会的威权,试图把人置于平等的共产主义理想状态之下,相信它的人容易倾向思想绝对自由的“虚无主义”。二是提倡“憎恨哲学”,反对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人所宣扬的“爱的哲学”。巴金自己就说:“无疑地在我的诅咒中同时也闪耀着爱的火花,这爱与憎的矛盾,将永远是我的矛盾罢。”对纯粹美的不信任,宁愿相信“憎恨”,相信因憎恨导致的反抗,因反抗失败导致的哀怨和悲悯,是巴金早期的风格。
1949年之后的巴金,以写随笔和散文为主,并且参加大量的文学活动,写人云亦云的文章,说了人云亦云的话。这些散文,1976年之前是颂歌,1976年之后是反思和忏悔。后者以《随想录》为代表,它的主题就是“说真话”和忏悔。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不是文学问题。它应该纳入思想史研究的范畴,而不是文学史研究的范畴。1949年之后,就文学本身而言,巴金的文学地位充满了歧义。□张柠
□斯人斯文
巴金(生于1904年,2005年10月17日逝世)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早年赴法国留学并被无政府主义思想所吸引,曾经翻译克鲁泡特金等无政府主义者的著作。
巴金在早年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中成为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但政治活动的失败与理想的失落又使巴金陷入痛苦和矛盾,转向以文学来宣泄自己的感情,于是产生了1928年的处女作《灭亡》。
40年代中期以后巴金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物,写“萎顿生命的血和痰”,在悲哀忧郁的情绪中作品的可阐释维度与人性开掘的深度大大增加。晚年著有多卷本散文《随想录》,提倡“说真话”和个人忏悔。巴金的代表作有《灭亡》、《新生》、《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录》等。
《寒夜》
痛楚而延宕的矛盾让巴金的小说第一次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张力。在涓生与子君之后,汪文宣和曾树生再一次昭示出在肉体与精神被现实无情的摧残与吞噬面前,爱情与理想的脆弱——原来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寒气、雾气、血的蒸汽;永无止境的夜、奄奄一息的灯、喑哑绝望的呻吟,这一切竟交织出安德莱夫式的阴冷。并不温柔的夜色犹如一柄尖刀,斩断明媚单纯的青春激情,打造出巴金作品人物极具高度的立体空间。
《灭亡》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非意外死亡,一段革命与爱情的心灵表白,一种那个时代的愤青表情,但其单一的
狂热大大削减了人性的厚度。
《憩园》
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人事变迁的莫测感慨,平和从容的叙述语调,哀怨婉约的意象韵味——巴金小说的异数。一所公馆,两对父子,一曲挽歌。看不见旗帜鲜明、痛快淋漓的批判锋芒,却触摸到悲天悯人、一唱三叹的菩萨心肠。众声喧哗的叙事初露复调的可能。非全知视角的局外人“间离化”讲述一扫热情洋溢的自我宣泄而能穿越历史的乱象,使人顿生沧桑之感。温情脉脉的人道主义和刻意悬置的道德评判让浪子回头少了乏味的陈词滥调,多了温暖的终极关怀。□徐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