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作背景 知识讲解 巴金的《家》的写作背景
|
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在作品的规模上,都超过了《爱情的三部曲》。这部长篇久已为读者所熟悉,特别是其中的《家》,四十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旧社会,它启发和鼓舞了一些知识青年反封建的要求和勇气;在今天,它仍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的旧社会以及封建旧家庭的罪恶。《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激流〉总序》里,作者写道:“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巴金说的是,在黑暗的旧中国,他看到了有一股充满生气的革命的激流在奔腾,这便是青年一代为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和争取自我的解放在进行顽强的挣扎和抗争。至于将来的、理想的“海”,也就是理想的家庭和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巴金认为还没有人能够作出确定的回答。
巴金以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写成了《激流三部曲》。他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生动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某一方面的历史缩影。他付出很大的力量,描写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形形色色的矛盾和冲突,描写了老一代的专横、卑劣和败坏,还写了青年一代的痛苦、反抗和新生。
把《家》、《春》、《秋》合在一起看,它们的题材大体相同,但每一部又都有它的特点和侧重描写的方面。《家》写作于一九三一年。它描写的是“五四”后期,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大家庭即使在比较“兴盛”之际,也已经埋伏着必然崩溃的危机。这是因为“五四”风暴吹醒了高家的年轻一代,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由于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开始对高家的生活秩序产生不满和反感,他们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小说以高家的“少爷”觉慧在“五四”浪潮的激荡下,始而参加社会活动,终于离开家庭出走作为故事的中心线索,层层深入地揭开封建家庭腐朽的内幕,从而表现了这个大家庭中众多人物的各自不同的地位和性格,遭遇和命运。
《春》(一九三八年)是《家》的续篇。它进一步描写了封建家庭里老一代人物的顽固和堕落,刻画了年轻一代的痛苦、牺牲和奋斗、新生。巴金说:“倘使我的作品果真能够给当时的青年带来一点点温暖和希望,那么我一生便不是白活了。作品能够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的好的东西,这才是作家的光荣。我没有做到,但是我愿意我能够做到。”①巴金正是从这个角度写了《春》,他通过淑英、蕙的不同命运,急切地盼望青年一代起来进行反封建的斗争。
《秋》(一九三九年)以“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为指导思想,着重地描写了整个高家陷于崩溃的景象。年轻一代有的出走,有的死去。老一代的克明已经无法在第二代人中维持他的封建家长的尊严,也无法阻止他的兄弟克安、克定的堕落,最后被活活气死,从而表明这个封建家庭的不可挽回的彻底没落的结局。这部小说作者是一口气写成的,在艺术上相当完整,为《激流三部曲》鞭挞中国封建阶级并促使其早日灭亡的总主题增添了一系列色彩缤纷的历史画面。
这部总共一百万字的长篇,它的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将一个如此庞大的封建家庭衰败的历史,描写得十分细腻动人。它为我们展开了大幅的封建家庭的生活图画:“仇恨的倾轧和斗争掀开平静的表面爆发了。势力代替了公道。许多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在虚伪的礼教的囚牢里挣扎、受苦、憔悴、呻吟以至于灭亡”。①从这方面说,《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这主要表现为作者对这个家庭内部的秩序的彻底否定,对统治者的淋漓尽致的暴露,以及对青年一代的叛逆者和牺牲者的深刻同情。这部优秀的长篇在三十年代出现,虽然描写的是“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但在现实斗争中起了进步作用,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激流三部曲》塑造了多种多样的人物。一方面,有专横独断、荒淫无耻的高老太爷和冯乐山,有闲懒堕落的高克定、高克安,有道貌岸然、一心支撑着这个家庭的高克明,也有庸俗、虚伪、专事明争暗斗的陈姨太,等等。在这些形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摧残,青年们过着各不相同的痛苦生活。在作者笔下,觉慧与觉新、琴与梅、淑英与蕙、鸣凤与婉儿这些人物的处境和命运,都是以对比的方式来刻画的,并借此表明:逆来顺受就会成为垂死的封建势力的祭品,只有反抗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婢女鸣凤,以死作为自己最后的反抗,终于摆脱了“孔教会”遗老冯乐山要把她变做玩物的凌辱;至于觉慧、觉民、琴、淑英等高家的年轻一代,则以不同形式的抗争,先后获得了新生。
在这个大家庭里,觉慧是最早和最激烈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也是投进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的第一个火种。他坚决反对一切礼教束缚,为弟弟妹妹们开拓一条通向自由和光明的路。作为一个出身于官僚地主阶级、并受“五四”思想熏陶的知识青年,觉慧的觉醒和反抗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①觉慧的叛逆行为,就是这种封建阶级内部、整个旧社会内部瓦解过程中最激烈、最尖锐的一种表现形式。
巴金说:“幼稚”、“大胆”②,是觉慧性格的基调。这首先表现在他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走自己应该走的生活道路,关心国家命运,积极投身于当时进步的学生运动。其次,还表现为他对婢女鸣凤的爱情。“大胆”,使他在斗争中毫无顾忌;“幼稚”,使他在进行激烈的斗争时,往往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把复杂的斗争看得过于简单。在《家》里,觉慧的政治活动只是作为一种比较次要的社会生活来加以描写的,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家庭内部展开的,这样既可以把学生运动带进了作品,为觉慧在家里的斗争打下较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也可以较少地涉及作家早期所接受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觉慧的思想状态看来,对于民主运动的热忱,并为之忘我地工作,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一人物形象制约着其他各个方面活动的政治思想的基础。
觉慧第一个看出自己处身的封建家庭的必然没落的趋势,并诅咒其尽早地土崩瓦解。他基于这种认识,在行动上总是站在反对礼教习俗的最前列。在高老太爷生前,他敢于公开支持觉民抗婚,而蔑视祖父的淫威。在高老太爷病危之际,他敢于坚决反对驱鬼的迷信活动,寸步不让地同封建家长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觉慧的这一系列行为表明,他是一名反封建的勇猛的斗士。
与觉慧的反礼教习俗相映衬的是,他对婢女鸣凤萌发了纯真而稚气的爱情。正因为作者把他们的爱情关系,同他们的不同命运,以及对各自命运的挣扎,结合在一起描写,使读者从关心人物命运的高度去关注他们的爱情生活,从而深化了这一题材的积极的思想意义。觉慧和鸣凤在花园里相遇,是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情节。它精彩地描绘了觉慧和鸣凤这样两个不同阶级人物的不同性格。彼此怀有纯真、稚气的爱情,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阶级地位,又使他们怀有截然不同的性格。作者既写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又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点,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作家象是在写他们的爱情,又不象是在写他们的爱情。特别是觉慧对鸣凤的试探而引起她的悲泣以后的许诺和感叹,都活生生地描绘出一个尚在觉醒过程中的地主家庭里的“少爷”的思想感情。
鸣凤虽然清楚地意识到觉慧对于她就“象天上的月亮”,自己的“手是挨不到的”,即使在幻梦中,也不敢大胆设想她能跟觉慧在一起平等地生活。可是,在她被逼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的时候,那种孤苦无援的境地,只能使她记起觉慧的。“誓言”,企望觉慧做她的“救星”。当她完全失望,并决心要为自己纯洁的爱情殉身,她还怀着临死前的痛苦,默默中向觉慧诀别。一个纯洁的少女——鸣凤便这样无告地死去,做了这个在表面上还很平静的绅士家庭的牺牲品。作者真实地描写鸣凤思想感情上的美好,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一个处于自在状态的最受压迫的弱女子的动人形象。
对于逼嫁鸣凤的事情,觉慧起先不知道,但当他知道而且“经过了一夜的思索之后,他准备把那个少女放弃了”。作者这样写道:“有两样东西在背后支持他的这个决定: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但事实上,即使觉慧曾经这样思考,那也不过是一种遁辞而已。因为在鸣凤牺牲以后,他出于怀念和悲愤,对二哥觉民说了这样的话:“我的确没有胆量。……我从前责备大哥同你没有胆量,现在我才晓得我也跟你们一样。我们是一个父母生的,在一个家庭里长大的,我们都没有胆量。”因此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彻底厌倦了自己的生活,第一次喊出了“这个家庭,我不能再住下去”的反抗的声音,并且意识到“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的残酷鞭挞下,在封建礼教的直接迫害下,觉慧从亲身的痛苦中觉醒过来,真切地认识到要在这样的家庭里生存,唯一的道路就是反抗;不然就是灭亡。当觉民逃婚躲藏在朋友家里的时候,觉慧面对着整个封建家庭的压迫,他勇敢地抗争着,他清楚地认识到爷爷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年轻人应该起来冲破封建的束缚,主宰自己的命运。当人们威胁他说:如果觉民不回家,这门亲事便将由他顶替,他心里得意地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这充分地反映了觉慧在反抗封建势力对青年的残害方面所表现的坚决、无畏的精神。当瑞珏终于又做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时,觉慧为嫂嫂的死去感到更大的哀痛,他不能再在这个残酷、腐败的家里生活下去。他在痛苦中鼓励自己:“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我自己的路”。觉慧终于脱离了这个囚笼似的家庭而奔向广阔的天地。觉慧的出走是他性格的必然发展,是进步而且必要的。他的这种行为,只说明了问题的一半,那就是出身剥削阶级的青年只有摆脱家庭的束缚,才有参加革命工作的可能;但对于问题的另一半,应该参加怎样的社会斗争,作者却无力做出回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觉慧的“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性格是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逐渐锻炼出来的,以至最后逼他走上坚决背叛家庭的道路。但觉慧的思想局限,也是明显的。首先,尽管他强烈地诅咒这个充满血腥气味的家庭,但当祖父弥留之际,他还是表现出格外的激动和悲哀,对这个他所畏惧、厌恶的封建家长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怜悯的情感。这表现在一个思想并没有根本转变的地主家庭的知识青年身上是并不奇怪的,正是他的阶级烙印在特定条件下的反映。因此,觉慧的性格具有较高的典型性。
觉民是一个略具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他的全部叛逆行为只停留在追求个人婚姻自主的水平上。他和琴的恋爱关系,成为他的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他通过抗婚把个人幸福争回来的行动,反映出“五四”思潮对他的影响;他一度沉湎于爱情生活,对轰动一时的学生运动失去应有的关注,反映出从个性解放的角度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的局限性。觉民抗婚的胜利,在唤醒青年一代反抗封建婚姻上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觉新是一个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高家千头万绪的矛盾冲突几乎都由他联系着。他父母双亡,又处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养成百依百顺的性格。他平静地把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放在自己的肩上。他从自己的处境中,看到了这个家庭里的“仇恨和斗争”。在叛逆者同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里,觉新从自身的遭遇里,同情觉民、觉慧的遭遇和叛逆行为,但封建礼教的束缚,又使他以维护封建家庭的秩序作为自己的职责,对两个兄弟进行管教。于是他变成“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他在内心深处郁积着个性自由的渴望,而在行为上却又是一个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孝子贤孙。小说正是从觉新这样一个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而又死心塌地去维护封建礼教的不觉悟的性格里,深刻地揭示了礼教吃人的实质。作品在同情觉新受到封建家长的磨难的同时,对他的屈从而不敢反抗的性格进行了含蓄的批判。作品不仅批判了觉新的健忘,描绘了他在健忘中苟安的生活,而且也挖掘了这一人物灵魂深处的自私性,他不敢承担“不孝”的罪名,在封建家长面前唯命是从,以至牺牲了瑞珏的生命。不过小说里的这些批判,却是以一种很隐晦、曲折的方式出现的,让我们从生活本来的模样里去领悟觉新的性格特征。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觉新在两代人物矛盾冲突中的帮凶者的地位,这是被他的思想意识所决定的。可是,他在充当这种角色时,又带着自己也同是一个牺牲者的特点。正因为这样,觉新才有可能在《家》的结尾中,毅然决定为觉慧筹划出走的路费,隐瞒家里的老一代,给了觉慧以有力的帮助。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逆。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他沉重地对觉慧说:“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正因为他在家里受到各种各样的迫害和倾轧,所以在《秋》的结尾,作者写到觉新离开原先住的家而与继母单独过着平静的生活时,他终于有了喜悦的心情。他在给觉慧的信上写着:“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这句话虽然含混,不能说明觉新真有什么上进的意愿和计划,但却可以说明他是为这个家庭的破灭,为自己摆脱了困境,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巴金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作为指针,全力以赴地对他所熟悉的封建阶级展开了彻底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他塑造了一系列的剥削者的艺术典型。高老太爷是这个把宗法礼教当做思想支柱的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那个历史时期地主阶级的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所处的那个中国封建势力面临彻底失败,新的民主力量正在兴起的“五四”时代,迫使他不得不竭力去维护整个高家已经开始面临衰败的局面。《家》这部长篇,正是从他的一切拚命挣扎,全都无助于改变封建阶级必然垮台的命运的角度,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历史趋向。这个口口声声要“拚此残年极力卫道”的人物,对当时的进步的学生运动怀有刻骨仇恨,显露了他顽固地保全本阶级的利益的性格特征。小说还真实地描写了高老太爷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一群高朋贵宾为他祝寿的场面,不但有力地揭示了这个形象的丑恶灵魂,而且生动地写出了整个地主阶级的道德堕落。那种穷奢极欲的排场,低级庸俗的戏谑,都使原来用封建礼教的薄纱蒙盖着的彬彬有礼的高家,暴露了卑劣,猥亵的本色。小说正是通过高家的没落与挣扎相交织的过程,塑造了高老太爷这一典型。此外,高老太爷对自己的“不肖子孙”克安、克定的怒斥,以及由此而滋生的那种孤独感,也都反映出这个“首富”的高家,是怎样地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的颓败、零落的境地。巴金说:“我的祖父虽然又保守,又顽固,但是并不愚蠢。他死前已经感到幻灭,他是怀着寂寞、空虚之感死去的”。“他并不知道他的钱只会促使儿子们灵魂的堕落,他的专制只会把子孙们逼上革命的路。他更不知道是他自己亲手在给这个家庭挖坟。……不单是我祖父,高老太爷们全走这样的路。”①高老太爷的形象,正是巴金所要表现的全部封建势力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成功的典型。
作品还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类型的青年妇女的形象,她们不仅个性鲜明,而且也都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琴是富有反抗性的封建家庭的女性,但她的觉悟最初仅仅停留在个性解放上。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许多方面没有彻底反封建的勇气,有时甚至“一举手”就能办到的事情,她也因为不敢斗争而停步不前。通过耍龙灯的情节,反映了她对劳苦大众漠不关心的弱点,她仅是一个眼睛还没有睁开的“千金小姐”而已。她的性格后来有所发展,终于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活动。梅和瑞珏是两个毫无反抗性的弱女子,默默地被封建家庭折磨致死。作者赋予她们宽容、仁爱、大度、美好的品格,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长篇《激流三部曲》是巴金自觉地暴露封建制度的罪恶,生动地表现五四运动在唤起青年思想觉醒上发生了巨大作用的一部优秀作品。他对小说中所描写的大家庭的罪恶,不但有较深的认识,而且表现得真实细致,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但是,由于作者的思想毕竟还有局限,长篇在描写觉慧、觉民、琴等青年参加社会活动方面,未能表现出当时革命运动的本质,未能给青年指出正确的方向。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写作背景 知识讲解 巴金的《家》的写作背景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我的家》再现巴金家庭生活 |
下一篇文章: 陈思和教授解读巴金的《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