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src="/works/UploadFiles_8238/201010/20101003101849525.jpg"> |
|
一代文学大师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
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文学创作生涯。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他写下了反抗黑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1928年12月,他从法国回到上海。在这期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高尔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国文学、思想文化作品;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家》、《春》、“爱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了《复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说集。1933年参与《文学专刊》的工作。1934年至1935年在日本学习日文。回国后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1938年后,他在广州、上海、昆明、重庆、桂林、成都等地从事出版工作,并发表了宣传抗战的小说《火》(三部曲),完成了长篇小说《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的创作。抗战胜利后,他回到上海,继续在文化生活出版社从事出版和翻译工作。1949年7月,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艺界著名人士巴金(右一)等。
4位儿童前来送别巴金。
市民手举巴金照片前来送别。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同志历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华东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荣誉委员。
巴金同志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新中国成立后,他两次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创作了大量的报告特写、散文随笔,出版了反映朝鲜战争的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李大海》等。根据他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在观众中引起热烈的反响。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克服巨大的病痛,用坚强的毅力写完了五卷《随想录》,使他的散文创作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90年代后又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全国解放后,巴金作为民间的外交使者多次出国访问,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1950年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1961年4月,出席亚洲作家东京紧急会议,并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1962年8月,率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以后又多次去日本访问。1979年4月,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首次访问法国,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热”。1981年春,他率代表团出席在瑞典召开的世界语代表大会。同年参加了国际笔会里昂━━巴黎大会。1984年5月,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大会。他在海内外获得了多种荣誉称号。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1998年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几十年来,巴金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民主革命时期,他积极参加进步社会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全面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皖南事变后,他参加签名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他积极拥护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晚年虽病魔缠身,仍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并将自己几十万元的积蓄、稿酬和8000多册藏书捐赠给文学馆。他参与创建中华文学基金会,并一直担任会长。还多次为希望工程、社会慈善事业捐款。因其特殊贡献,1999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83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他连续五届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积极建言献策,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新华社电
永远燃烧的心
24日,一位来自无锡的小学生手持红玫瑰等待参加巴金遗体告别仪式。
2005年10月24日16时,一代文学大师巴金的遗体,在接受了500多名群众的告别后,被推进灵柩。“爸爸,你看看我呀!”女儿小林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场内一片哭声。一条红色绸缎覆盖在灵柩上。4个大字:“音容宛在”,更使人难以抹去心头的悲哀。
静卧在鲜花丛中的巴金,一如以往,穿着他出门时喜欢穿的西服,鼻梁上架着老式眼镜。亲人们送的花篮围在他的身边。从中央到地方,从文化学者到普通百姓,敬送的花圈难以数清。从大厅到广场,层层叠叠的花圈,每一个上都挂着四五条挽联。太多太多的群众,都想表达心中的哀思呀。
别巴金,是有何等的不舍。读者曹达是巴金几十年的老读者了。今天,在家人的搀扶下,他颤巍巍地来到现场,在巴金的遗体前转了一圈后,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又上前行礼,再告别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别巴金,泪满襟。华东医院曾在巴金身边工作过的医护人员来了。深深地,他们鞠了一躬又一躬。都已年迈的崔主任,邵主任,相拥而哭。太舍不得了,他们都在巴老身边工作了几十年呀。几块湿毛巾,虽不值几个钱,可是它表达的是读者那颗善良的心呀,这是一位不知名的读者,悄悄地在现场送到巴金女儿小林手中的。
别巴金,望不尽的告别队伍,表不尽的哀思情。一条长10米、宽2米的白色挽幛,是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学生送来的。挽幛上“巴金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11个大字下,签满了钱桥中心小学全体师生的名字。今天,他们虽然只来了几个人,但是代表的却是多少孩子的心啊。
成都东城根小学的4名小朋友,也来为巴金爷爷送行。10月17日当晚,全校师生听到巴金爷爷逝世的消息,不约而同聚集到学校来了。在巴金爷爷写给他们信的橱窗前,孩子们点燃101支蜡烛,一声、一声地呼唤着巴金爷爷的名字。
下午3时45分,在送完最后一名悼念者后,巴金的亲人和友人、工作人员,手持101枝红色玫瑰,轻轻地放在巴金的遗体上。肃穆的大厅内,又一次传来小林的哭喊声:“爸爸,你不要离开我呀。”端端和她的舅舅,手扶巴金遗像,缓缓走出大厅。6名工作人员庄严地抬着巴金灵柩,紧随其后。
远去了,灵车。远去了,一代文学巨匠。两旁,不忍离去的群众,拭着泪,默默送行。
别了,巴老。您那颗燃烧的心,永不会熄灭。(记者赵兰英)新华社上海10月2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