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在开明书店首次出版单行本,到今年整整75年了。昨天,在上海举行的纪念巴金《家》出版7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王海波透露,截止到今年9月底,该社出版的《家》各种版本累计印刷90次,总数达到437万余册,加上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20万套“巴金选集”中包含了《家》,《家》的实际印数已达457万冊,超过《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印数最多的小说。王安忆、赵长天等与会作家表示,与巴老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相比,当代文学作品太局限于个人感受,一些作家责任意识缺失,使文学在当下得不到社会的共鸣。
文学经典 大众读物
王海波说,紧随《家》之后,《红楼梦》的印数是443万册、老舍的《骆驼祥子》约406万册、鲁迅《呐喊》约255万册。通过这样的比较,确实能够看出,巴金的《家》不仅是一部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也是一本在读者中广为流传的大众读物。经典与流行在这部作品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长天则以《家》为例子,指出当代文学的局限:“近年来,文学找到了自己,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渠道,但很多作家和作品越来越局限于个人的感受,与社会失去联系。”赵长天说,现在文学渐渐变成小圈子的事情,很多作家对于文学手法、技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最后变成“雕虫小技”。而另一方面,畅销书却没有了文学上的价值,仅供消遣,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巴金的《家》在出版以后发生了这么重大的影响,这是文学的光荣。”赵长天说,巴老再三说他不是作家不是文学家,其实他是用此来强调不应强调作家的身份,而应该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发展,更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作家把自己的表达与社会关联起来是很重要的,作品应当引起社会的共鸣,这是文学应有的作用,但现在这个作用越来越微弱,我们应当反思。”
创作母题 依然存在
复旦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接着赵长天的话,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值得讨论的命题。他说,在今天的文学环境中来看,《家》还是具有突破性的。我们阅读了小说《家》,之后《家》又向电影、电视、舞台剧发展,可以说《家》大概也是被舞台搬演、拍摄、重拍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了。使文学从小众读物走向大众传播,巴金先生是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从文学的传播方式来研究《家》,在今天非常有必要,而我们的文学研究领域似乎对此有所忽略,仅把文学作为小圈子的高雅形式来讨论是远远不够的。
上海作协主席、作家王安忆说,《家》出版75年来,恐怕没有一个文学爱好者会说自己没有读过《家》。巴老的《家》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小说里的故事,那些人和事,那些悲剧在今天完全不存在了,今天的年轻人有足够的自由,足够的快乐。但是,不论生活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正如《家》里的有些东西依然存在,比如自由、爱情、平等,还是今天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他的那些思想是足够我们享用一辈子的。
(本文来源:文汇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