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家》里的“红楼”血缘
|
作者:李贤哲 |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影响深广,或隐或显受其影响或对之有所借鉴的现代小说难以尽数。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明显与《红楼梦》有对应关系、显示出“红楼”血缘的长篇,当首推巴金的《家》。 读过《家》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与《红楼梦》在人物与情节上的对应。高老太爷类似贾母,钱梅芬类似林黛玉,李瑞珏类似薛宝钗,鸣凤类似晴雯或鸳鸯。贾宝玉一角在《家》中则分化成了觉新与觉慧兄弟二人,他们分别在爱情婚姻与异端精神方面与宝玉类似。两部作品都展示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表现了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禁锢,以及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非正统思想的忧虑、恐惧与压抑,同时表现了对下层青年女性的同情,甚至都是以男主人公的最后出走为结局。 但是,相似并非等同。任何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都不可能没有其独特原创之处。《家》虽与《红楼梦》有些类似,但这是暗合而非有意模仿。正是那些差异决定了《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巴金在其有关“创作谈”及《家》或《激流》的各种序跋中从未谈及《红楼梦》的影响,他谈的较多的反而是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在晚年,巴金曾表示:“在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巴金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巴金论创作》第68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他又说:“我对《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十几岁时翻看过它。我最后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在开往马赛的法国轮船上,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我读〈红楼梦〉》第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尽管如此,两部作品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存在的。巴金第二句话可以看作其自谦。事实上,巴金从小就受《红楼梦》熏陶,他全家都酷爱《红楼》,藏有三种不同版本。他说“最后一次”云云,恰恰证明在写《家》之前他已读《红楼梦》多遍。另一方面,他不谈《红楼》,也可能是为避免读者把《家》看作对前者的模仿。 确实,《家》在许多方面与《红楼梦》不同。激发巴金创作热情的不是模仿古典名著的欲望,而是强烈的生活实感。象《红楼梦》一样,《家》有明显的作家自叙传成分。虽然作者一再辩白他本人并不就是觉慧,但巴金的经历与觉慧十分相似;至于觉新,巴金就明白地说写的是他大哥。小说对高公馆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就是以巴金故宅为蓝本的。 《家》与《红楼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作者的创作目的方面。关于《家》的创作意图,巴金明确指出:“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探索集〉后记》,《巴金论创作》第156页)至于《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则要复杂得多。在小说第一回中,作者提到“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似乎与“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类似,但巴金所指“年轻生命”并不限于女性,曹雪芹的“昭传”也重点不在“鸣冤”而在赞美。另外,曹雪芹写《红楼梦》似乎也不意在控诉封建制度、封建家庭,而是为封建家庭的衰落唱挽歌,为无材补天而痛悔遗憾。创作目的的差异,导致了两部作品主题的不同。《家》的主题比较简单明了,就是鞭挞封建家庭制度,赞美对黑暗势力的反抗,批判妥协。《红楼梦》的主题则复杂隐晦,“红学”研究的历史其实也是对《红楼梦》主题阐释的历史。在各种阐释中,笔者无法赞同“反封建”说,而倾向于“挽歌说”。《红楼梦》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批判封建制度的资料,“文革”期间的“红学”研究者从作品中发掘出的“血泪账”(见解放军报社编《红楼梦研究资料》,《解放军报通讯》1975年增刊)也不能说毫无根据。然而,如果把《红楼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其思想情感倾向,我们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批判”或“控诉”,而是作者对大家族衰亡的痛惜、伤感,对青年女性(不论是“正统派”还是异端)的赞美或同情,对无法扭转大家族衰亡趋势的遗憾、自责,在无可奈何之际对尘世人生的幻灭和由此导致的内心痛苦,以及对解脱痛苦之道的探索寻求。书中贾宝玉寻求的解脱之道是出家,是对世俗生活的弃绝,而作者曹雪芹的解脱之道是艺术创作。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家》中的觉新、觉慧在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方面有很大不同。他的人生态度是纯粹审美的,或如王昆仑先生所言,他过的是“直感生活”。(《红楼梦人物论》第231页,三联书店1983年版)他毕生所追求的是美。由于独特的生长环境,他的审美理想是阴柔之美、女性之美,确切说是少女之美、处女之美。他的“重女轻男”完全是从其审美理想出发,并不是要讲男女平等,也不是要反封建(虽然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他也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他喜欢袭人、晴雯及金钏儿等主要是因她们是漂亮少女,他对于其乳母李嬷嬷及刘姥姥就未必肯给予多少疼爱或同情。他是封建等级制的既得利益者,若无这种制度,他就不会被那么多美貌青年女子簇拥伺候。在封建大家族中,他因被最高权威贾母娇宠,享有无人可比的自由,甚至可以逃避正统教育。因此,被骗成婚后,他虽极度痛苦,却从未表示对导致林黛玉死亡的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怨恨、不满,他只把这些归之于“金玉良缘”的宿命。 金钏儿、晴雯、黛玉,这三个青年女性之死都与宝玉密切相关。笔者特别注意到他对这三个事件的态度与行为。三人之中,宝玉与金钏儿关系最浅,但金钏儿之死毕竟与他直接相关。得知金钏儿被逐,他没有为之说情,甚至没有出来澄清事实;获悉金钏儿投井,他虽感痛苦,但即使在内心里也丝毫未表示对王夫人不满。晴雯被逐时,他“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他很伤心,却将此事解释为“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为平息袭人的醋意,他又说“全当他们(指晴雯等)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他对晴雯确实有情,在其死后专为之作了篇《芙蓉女儿诔》以示悼念。但得知晴雯死讯,他首先关心的是晴雯最后一刻是否惦记着他,因为他以天下美貌女子都为自己垂泪为最高人生理想;他作这篇悼文时专注于雕琢词句,过后还与黛玉研讨;念悼文时虽曾“泣涕”,念完后听到黛玉称赞。 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 听了黛玉的修改意见后: 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可见他作此文虽不乏真情,却也出于游戏之意,是为了自我欣赏,欣赏自己的“公子多情”;虽不能说是“为文造情”,却也不纯是“为情造文”。文中“钳 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之句显示,他把几位美女离他而去迁怒于“ 奴”、“悍妇”,丝毫没有对真正的罪魁反抗的意思。 《红楼梦》表现的是曹雪芹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小说中对贾宝玉的贬词固然是反讽,不能代表作者真意,但曹雪芹对贾宝玉也不全然是赞美。贾宝玉的“意淫”固然不同于贾珍、贾琏、贾瑞之流的“皮肤淫滥”,然而贾宝玉类型后代的出现同样也是封建大家族败亡的预兆。冷子兴评价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贾宝玉肯定属于“安富尊荣者”而非“运筹谋画者”。我认为,写作《红楼梦》时的曹雪芹肯定对自己青年时代、对贾宝玉类型的人物不能将大家族挽狂澜于既倒而感痛悔羞愧,“举家食粥”之时,他肯定对自己“过去的好时光”无比怀念,为今日家道败落而无限伤感。虽然他不满于社会的腐败黑暗,不屑于去做禄蠹国贼,但他不会认为大家庭、认为整个封建制度是罪恶的。他痛恨的是捉弄人的命运。也许,他的理想是让王熙凤、探春式的改革家重整乾坤。 与此形成对照,巴金的《家》由于是彻底、鲜明地反封建,对封建大家庭采取的是彻底弃绝的态度,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亦与《红楼梦》明显不同。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在家中虽也有欢乐时光,虽然物质上也很富足,但精神上基本处于被压抑状态。高老太爷作为家族最高权威与贾母不同,他决不娇宠孙辈,只有威严而无随和风趣的谈吐。说一不二是他与贾母的共性,但贾母尚且阻止贾政管教宝玉,高老太爷却唯恐克字辈对觉字辈管教不严。在《家》中,“贾宝玉”分化成了觉新、觉慧二人。贾宝玉对长辈绝对尊敬、绝对服从,但又恃宠恣意,时有越轨;觉新、觉慧的父亲不象贾政那么严厉,祖父又不象贾母那么可亲,缺乏了家中的润滑、制约机制,他们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只信“无抵抗主义”,另一个则公开反抗。觉慧对造成鸣凤、梅和瑞珏三个女性之死的罪魁有清醒认识,并发誓“让他们也牺牲一次”。觉新、觉慧虽也从小与姐妹、与丫鬟们相处相交,却均无贾宝玉式的“处女崇拜”。他们都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受到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影响。觉慧便自称“人道主义者”。他不分男女贵贱,把一切人当人看。觉慧兄弟对其奶妈非常尊敬,因为他们的生母教导他们厚待下人。觉慧不坐轿子。他还对丫头鸣凤说:“鸣凤,我想起你,总觉得很惭愧,我一天过得舒舒服服,你却在我家里受罪”。(《家》第十章)正月里,他看到五叔克定对着玩龙灯的放花炮时,愤愤地说:“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并对琴说:“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家》第十八章) 性别在觉慧的心目中不是一个“关键词”,他被高老太爷监禁不是因为生活不检点,而是因为参加政治活动;觉慧的出走不是因为失恋,不是因为家道中落,也不是因为对尘世人生的幻灭,而是因为对封建家庭罪恶的痛恨与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 《家》中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性,如觉新既喜读《新青年》,行动上又没勇气反抗旧势力的迫害;觉慧信奉人道主义,潜意识中却仍不能把鸣凤与琴同等看待;觉慧痛恨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的压抑,对高老太爷却仍未完全丧失人伦情感。但是,总体来说,与《红楼梦》相比,《家》的内涵要单纯明了得多。《红楼梦》是“形象”远远大于“思想”,人们从中发掘出的东西肯定远远超出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家》则是“形象”与“思想”基本一致,不论谁读这部书,都无法否认它的主题是“反封建”,是对大家族罪恶的控诉。
|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巴金《家》里的“红楼”血缘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有你在 灯亮着——文艺家庆贺巴金九八华诞 |
下一篇文章: 巴金《家》前身《春梦》首次刊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