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在 灯亮着——文艺家庆贺巴金九八华诞
■ 徐 虹
今天上午,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把心交给读者·巴金作品朗诵音乐会”是这样开始的—一舒乙站定台前,说:“巴金先生在致冰心的信中曾写道:‘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现在我们也可以对巴金先生说:‘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25日是巴金先生98岁生日,中国现代文学馆分别于11月23日和24日举办了两场“把心交给读者·巴金作品朗诵音乐会”及“走近巴金·大型图片展览”。人们推开印有巴金手模的现代文学馆的厚重大门,就如同触摸到他温暖的手掌,走入这位文坛巨匠丰富深沉的内心。 高高低低挂满展厅四壁的123幅照片,定格了巴金不同时代的人生片段。
巴金最早的照片,是1907年在外婆的怀抱里。巴老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中的一段文字恰好可以作为图片的注释——“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没有青春,没有幸福……”他的不朽之作《家》正是由此脱胎而来。
巴金二十多岁从上海辗转到人地生疏的巴黎。“从探索人生出发走上文学道 路”。1928年青年巴金在法国初创处女作《灭亡》时与友人的合影.正反映了他漫长文学历程的起步阶段。
巴金与夫人萧珊是1936年第一次见面。巴金1937年与萧珊泛舟苏州的照片。 1951年巴金搂着儿子小棠、萧珊搂着女儿小林在上海复兴公园的照片,展现了他生活中具有亮色的一面。
知巴金最深的冰心说过,“巴金有点儿忧郁的时候,正是他最自然的时候”。她也曾戏喻巴金为“热水瓶”——外面凉,里面热。三位“世纪老人”——巴金、夏衍,冰心90年代时的微笑合影.好像正传递出他们的笑语声。
……人们在照片中走近巴金,也在舞台下倾听巴金。
表演艺术家谢芳朗诵了两段巴老关于“女人”的文字———“母亲是我的‘第一个先生',她教我爱一切人。把我和这个社会连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她又朗诵了《怀念萧珊》——“她是我的一个读者.那时她不到20岁。每次我陷入困境而朋友们各奔前程时,她都亲切地说:别难过。我不离开你,我在你身边。'只有一次。在她被送进手术室前,她对我说:我们要分别了………
朗诵者的声音在读者的静默中穿行,有人低咳和轻拭泪水,秋天的阳光斜照进窗口。会场中没有一个空余的座位。
从少年时就读《家》《春》《秋》的谢芳,演出后在走廊转弯处对记者说.朗诵巴老这两段内蕴深厚的文字时.她绝不会一古脑儿地高声叫嚷出来,地必须找间歇.有意停一停。止沉默的时间更长——因为这之间的千言万语,只有在沉默中才能体会更深,沉默同样属于巴金。他称自己是—个“不善于讲话的人”。惟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心头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写了小说。
“不善讲话”的巴老,极其讲求“说话要说真话,做人要做好人”。作家崔道怡朗诵了巴金的《真话集》后记——“我说的讲真话。就是把心交给读者.讲心里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思考过的话。”
听众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着牛仔裤的大学生。戴眼镜的中年知识女性。在他们的掌声中,苏民、冯复生、瞿弦和等文艺家们分别朗诵了《日》、《没有神》、《激流三部曲·总序》等巴金先生的小说、散文作品。首都老战士合唱团还演唱了根据巴金短篇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
巴金先生的弟弟李济生于11月23日上午专程从上海赶来,在《祝你生日快乐》的乐声中,代表巴老切开一个直径90公分的大蛋糕,吹生日蜡烛。
据李济生介绍。巴老现在安静地住在医院,身体状况很稳定。半个多月前刚刚赴上海面见巴老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人员唐文——对汜者说,他那天是I()点多去病房的,巴老当时正在休息。他面色红润.睡得很沉,,唐文——说.他们近年几乎每年都去上海看巴老。巴老虽然说话有些吃力,但脑子很好.记忆力很好。他们介绍布展情况时.“巴老完全听得明白”。
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舒乙对记者说,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最早呼吁创办的。可以说没有巴金,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学馆。舒乙说:“现在,我们这里音乐声音很响,响到了巴金先生在上海都可以听得到……我们衷心祝他健康。”
感悟:冰心、巴金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最亮的星辰。如今,百岁老人冰心已离我们而去。其实,无论活着还是逝去,他们伟大心灵的光芒都时时在照耀我们。读这篇文章,心中常常涌起一阵阵感动。本来这只是一篇通讯报道,可是由于作者对冰心、巴金的深切认识、了解和由衷热爱,使文章的字里行间平添了魅力。它是淡雅的,质朴的.却是动人的。 (刘泽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