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在他常年居住的上海,舞台上难得一见地同时出现4个剧种演绎的舞台剧《家》。在北京,他倡导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正在展出50多位书画名家创作的关于他的艺术作品。而在故乡成都,一尊2.5米高的铜座像刚刚安放在用他名字命名的文学院中。
11月25日,当今中国文坛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老人巴金只是躺在病床上静静迎来他的百岁华诞。然而中国各地的人们却有组织地或自发地为这位老人祝福。
“回顾巴金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文坛而言,他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光炜说。
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程光炜看来,巴金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家》、《寒夜》和20世纪80年代的《随想录》都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坛的最高水准。
“尤其是长篇小说《家》,对封建礼教家庭进行全景式的描述,激励了年轻人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新生活。这部作品深深地影响了好几代中国青年,”程光炜说,“一个作家如果能有两部轰动的长篇小说传世,已堪称重量级的作家,而巴金留给中国文坛的鸿篇巨制远远不止两部。”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长命百岁”,是最吉祥和圆满的象征。许多中国出版机构在巴金百年华诞之际推出纪念书籍。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60多万字,包括2000余幅图片的“巴金年表”——《巴金的一个世纪》。作为巴金作品出版的“老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百年巴金》,详细记录了巴金的生平。大家试图追寻着这位文学巨匠留下的脚印,纪录中国文坛曾经的沉重和辉煌。
在北京的20余家新华书店中正在进行“阅读巴金祝福百年”主题读书活动,近百种巴金作品和纪念巴金的书籍同时摆上专柜。大学生李利华告诉记者,“虽然是上个世纪早期的作品,但少了一些文艺腔和学究气,至今看来有些情节仍让人感动不已。”
曾有海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巴金作品更多地关注情感上的东西,而缺少冷静的观察和描写,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而正是这一点评论家眼中的“不足”,让巴金拥有了更多的普通读者。
年轻的巴金,给人的印象是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对恶势力的痛恨和鞭笞。而晚年的巴金留给中国知识分子最深的印象是,一个敢“讲真话”的温顺老人。1978年之后,巴金开始自己生命中最深刻的反省,他在自己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五卷本的《随想录》中,对“文革”和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伤害做了深入的反思,重新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这种不间断地探索和表现“人”对于美好世界的追求,正是巴金的写作最让人感动的一面,也正是“现代性”文化启蒙精神的最好表征。
在张颐武看来:“巴金曾经在20世纪历史的关键时期感动过中国,这种感动已经铭记在历史之中。我们可以对他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思考方式的提出不同的见解,但他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青春精神和现代性的象征。”
“巴金虽然老了,但他的精神却因对真理的坚持而永远常在。”(记者 孙晓胜)
感受“川味”的巴金
新华社成都11月25日电 “四川人性格火辣,大胆、叛逆。平日看来温文儒雅的巴金正有着这典型的四川人性格。”大型电视纪录片《百年巴金》的撰稿人,著名作家何开四说。
“巴金把地道的‘川味’隐藏在作品的深处。”这是巴金百岁华诞之际,在成都召开“第七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家与学者谈得最多的话题。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感悟四川,研讨巴金”。
古往今来,巴蜀大地,人才辈出。李白、苏东坡、邹容、郭沫若……众多的四川文人“冲出夔门”,到盆地之外追求自由的人生,同时也形成了火暴、热情的性格。
成都是巴蜀文化的核心汇聚区,也是巴金度过青少年的地方。19岁时,年轻的巴金就毅然离开了官宦大家庭,赴上海求学,后又远涉重洋赴法国留学。纵观巴金一生,从20多岁的《家》到七八十岁的《随想录》,他那大胆、激愤的批判锋芒几乎无处不见。这就是“川味”的巴金。学者邓经武认为,虽然巴金的小说并没有刻意追求对巴蜀民俗民风的绘写,但小说中却常常不自觉地带出那熟悉的生态环境:在《激流》三部曲中描写过的“血光之灾”、驱鬼、丧葬等场面表现了当时蜀中巫风盛行的特点;有关元宵节龙灯狮舞和“烧炮”的狂欢民俗场面,则体现了巴蜀民俗特有的豪放之性。巴金笔下的青年总是狂热、烦躁,甚至偏激,这都是典型的四川文人特质。
少年离家的巴金,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一生都始终割舍不下。高亢的川剧,一直是巴金的最爱。近日,一封未收入《巴金全集》的巴金书信在成都被发现。这封信写于1960年,是巴金为祝贺成都市川剧院建院一周年而写,字里行间涌动巴金对川剧的深情。
巴金在信中表示自己“自小就爱看戏”,离开故土在上海看到川戏时“有一种旧友重逢的感情”。1987年,83岁的巴老回到四川,专程到了自贡,一是看恐龙,二是看川剧。见到著名剧作家、“巴蜀鬼才” 魏明伦时,巴老说:“这几年自贡的川戏特别著名,是你写的几个剧本,把自贡打响了!”
随后,魏明伦陪同巴老观看川剧《易胆大》、《巴山秀才》等折子戏时,巴老看得神采焕发,兴味盎然。巴老的女儿李小林几次提醒父亲:“身体受不受得了?”巴金目不转睛盯住台上说:“不要紧,看戏,看下去。”
巴金曾深情地写道,“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记者 黄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