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和教授解读巴金的《家》
|
2008年5月15日晚6:30在8号楼825教室,由公共卫生学院团学联主办的“枫云”讲坛系列讲座之“摇篮还是牢笼——陈思和教授解读巴金的《家》”拉开了序幕。这次讲座邀请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经上过《百家讲坛》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为同学们解读巴金《家》小说中以及背后深层的故事。
陈思和教授首先借由春节期间热播的电视剧《家》引出话题,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对于电视剧的《家》,陈教授比较了几处与原作中出入的地方,提出了他认为文学作品是无法被改编的看法。而后他谈到巴金青年时期的社会环境及写作初衷,以及这部巴金首次尝试写给普通百姓、刊登在通俗报刊上的《家》的由来。“家”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家”,而是指向整个社会。巴金借用了“家”的名义,通过一些家庭中百姓熟知的琐事与年轻人的烦恼从侧面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针对读者和学术界间普遍提出的《家》即巴金现实生活中的家这个观点,陈教授以其对巴金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写作《巴金传》的丰富经历,从细节入手,比较了两个家的区别,有理有力地向同学们阐释这种观点的武断与纰漏。随着讲座的推进,陈教授又深入讨论了《家》中三个女子的悲惨命运:鸣凤、梅、瑞珏之死和其背后与当时封建社会制度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对于导致瑞珏之死的迷信说法,人们所怀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及随大流的态度在现世仍普遍存在,由此这部小说之所以在当今仍具有启发性和阅读的价值,便昭然若知了。
在讲座过程中,陈教授除了谈到巴金的《家》,更生发开去,谈到了《灭亡》、《春》、《秋》、《憩园》,指出《家》并非巴金最出色的作品。作为巴金的早期小说之一,《家》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例如《家》中瑞珏这个人物宽容的性格,很可能是因为巴金本人的天性善良和对社会的残酷还没有透彻的认识所致。
讲座过程中,同学们频频响应陈老师所讲的观点,期间也有同学及时提出问题,陈老师亦做出了满意的回答。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纷纷表示非常欢迎此类题材的讲座,希望老师今后能够再来枫林开讲。在此次讲座中,同学们都感到获益匪浅,陈教授对作品的深度分析为同学们展示了阅读中许多未发现的细节,使同学们对《家》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同时,这场讲座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枫林校区讲座题材以求职类为主的单一状况,这也是对医学生在医科之外知识匮乏的平衡,真正达到了通识教育的目的。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陈思和教授解读巴金的《家》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写作背景 知识讲解 巴金的《家》的写作背景 |
下一篇文章: 话剧《家》上海贺寿 明星站在巴金旗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