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最后一课》 福建省泉州市现代中学 卢淑妹 这节语文课的主题是《最后一课》。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 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开始。我提问后,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烘托气氛、推动情节,表现中心,反映人物性格。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这个环节使我想到的是:我们做教师的总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细节的教学方式。这些日常的、细节的教学,总让人有一种感觉——较强的控制性、强制性代替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探究。做老师的好像很少考虑更多,包括其中的有些教学方式是否应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提高,让学生从体验角度、从情感出发,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感悟其中的奥秘。由于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开始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设计探讨课文……接下去的重点是让学生领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因在应试题中也会考这方面的内容。
我问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的人物描写有哪些呢?”
有学生说“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有学生说“神态描写”,另外有学生补充说“心理描写”。
然后又不失时机抛出自己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准备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情感,不断鼓励学生提问。谁知有一个平时很调皮的男同学突然举手,为了体现平等,以示关怀,我便用柔和的语调问道:“刘晔同学,你有事吗?”刘晔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可以问一下吗?”我说:“当然,你有问题说明你在动脑,应该表扬才对。”于是,我停下原来的讲课内容,示意他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他捧起语文书,说道:“51页中,第19段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中,爹妈不关心学习,老师叫学生丢下功课浇花;钓鱼时放学生假,这值得写吗?另外20段中写‘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韩麦尔先生这么多废话,不是浪费了这宝贵的最后一节课吗?”听完这个同学质疑,我觉得有些出乎意料,如果不给予回答,显得不妥,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短暂的思考,我灵机一动,叫学生讨论:韩麦尔先生的话是不是废话,与中心有关吗?有同学说:“这与中心有关,通过自责,能更好表现出高度民族责任感,爱国之情。”还有说:“这‘最后一课’不是指45分钟的一节课,意思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后边不是说,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课。所以老师憋在心里的话是有时间说的。因此这不是废话。”我心头一颤,也感到由衷的欣慰。
虽然这节课很短暂,我脱离了“教案”,不能完成教学计划,但这又何妨呢?毕竟课堂教学不是一潭死水,学生在积极动脑,学习兴趣在激发,他们在细致深入理解课文,在增加体验和感悟。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讲《最后一课》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