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法提示 1、“最后一课”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要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时代背景。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19世纪70年代初,路易·波拿马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国内政治危机,巩固自己王朝统治。与此同时,而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国军队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法国已经从侵略战争变为自卫战争。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第二年),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故事为题材,通过刻画学校小学生小弗朗士和教师韩麦尔等的典型形象,反映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2、课文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可引导学生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随着情节的发展,理解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和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正是作者感情发展的轨迹。 3、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学生小弗朗士和教师韩麦尔先生,写得都很精采。可通过对小弗朗士心理活动的分析,理解他内心世界的转变过程;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衣着,神情的分析,理解他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4、本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和破折号,在分析人物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标点符号的作用。 5、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深沉含蓄,应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以加深理解。 6、教材后面的练习已包含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分析作品中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文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7、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制作一些课件用多媒体展示,增加直观性教学效果。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最后一课》教法提示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