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最后一课 >> 正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教学目的】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1、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要引导学生熟读品味,感受小说的艺术美。

  2、对本文的内容适当的介绍说明。

  3、本文的文字较平易,但有些语句内涵丰富深刻,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去发掘、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其中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内容,并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哽(gěng) 踱(duó)  惩罚(chěng,fá)    祈祷(qǐ,dǎo)  诧异(chà,yì)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大利斯勒》等。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遣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背景:

    预习提示第一段。

    小说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拿破仑二世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扩大法国在欧洲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统一各邦国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1870月7法国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战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军战领了阿、洛1/3以上的土地。这时,法国已变成了自卫战争。法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敌人。小说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节法文课,反映了爱国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2、记叙的人称有几种?这篇小说叙述故事采用第几人称?

    两种。即第一人称(记叙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在文章中)和第三人称(直接写“他(她)或他(她)们”。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3、采用第一人称有什么作用?

    能给读者亲切、真实的感受。

  4、利于组织材料,“我”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带出‘最后一课’的有关事情。利于刻人物,“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之一,以第一人称叙述,可以直接描写“我”的心理,表现“我”在最后一课的思想变化。

  5、再读课文:

   ⑴ 分析小弗朗士: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按练习二,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分为下列三方面,在课文中找出反映各方面变化的相应语句。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教参68页)

   ⑵ 分析韩麦尔先生:

  6、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描写的角度是不同的,有何不同?

    对小弗朗士小说是直接描写他。

    对韩麦尔先生则是通过小弗朗士的耳闻目睹间接描写他。

  7、由于角度不同,描写方法也相应的不一样,有何不一样?

    对小弗朗士侧重心理描写。

    对韩麦尔先生则以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

  8、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性格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

    他是一个普通教师,但他富有爱国情感,善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最后一课’里唱出一曲感人肺腑的维护祖国语言的爱国主义颂歌,以深蕴于内心的爱国热情点燃了学生幼小心灵的火种,坚定了他们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小说除了通过小弗朗士耳闻目睹表现韩麦尔先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外,还通过小弗朗士的感受突出了他的形象,请从课文中找到这一类句子。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恨不得一下子……”

    “好像……似的……”
 三、分析课文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

    (故事的背景,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描述了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1段,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上学晚了,未复习好功课,害怕老师训斥,因而闪过逃学的念头。

    由此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

    (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3、2~3段,写了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读这两段,突出表现他性格中的哪两个方面?

    天真好玩的性格,意志力终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哪一方面性格是作者要强调的?(毅志力)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是小弗朗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4、4段,作者写了弗朗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出他性格的另一侧面是什么?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恨。“坏消息”“又出什么事了?”)

    普法战争在1871年,小说背景是1873年,相隔了两年,但对“最近两年来”称“坏消息”反映出孩子内心爱憎分明,对侵略者的行径是牢记在心的。

    “又出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5、5段、6段,他为何气急败坏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说明了什么?

    (铁匠的话,他误认为华希特是嘲笑他)

    (说明他自尊心很强)

    同时,铁匠的话在这里也是伏笔,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6、作业:课后一、四(预习本)。

    思考题三。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板书〗(第一课时)         1、7~10,不平常现象,渲染气氛。

        2、11~16,“最后一课”,点明主题。

        3、17~23,最后一课的感人情景。
 第二课时   复习前一课时内容。

  给课文第二部分分层。


一、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

  1、根据第一层的内容做练习一填表:

    “总”“偏”说明了什么?(“总”表示喧闹的一贯性,“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偏”是孩子的口头语,用来亲切。

    先生服饰和平日不同,“只……才……”句式起了什么作用?(强调)做练习三。

    除了表格中的异常气氛,还出现了什么情况?(“最使我吃惊的……”)

    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一点先生的爱国感情。

    通过这些异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造成一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预示着将要出现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2、正当弗朗士对这不平常的情景感到奇怪的时候,韩麦尔老师说:“……”,他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啊……那些坏家伙……这么一回事。”(含义)     (听老师说后恍然大悟,得知禁教法语后十分悲愤)

  3、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用了3个惊叹号,强烈地表现出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其次对“讨厌”的书和“严厉”的老师在感情上也变了。(见书)

    再有,刚才异常的现象也得到了解释。

    这一段的心理活动,表明教师真挚的爱国热情,通过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怜悯,尊敬和感激之情,表明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的成长。因为禁学法语,是对法兰西人民感情的伤害,它促成小弗朗士爱国意识的猛醒,从而学法语的兴致一下子开到空前高度,对小学生来说,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的同义语。

  4、“最后一课”是文章的高潮,小镇上所有的人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天啊,……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含义)(不仅表示了小弗朗士要回答好老师问题的决心,也写出了他内心的差耻感,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5、18、19段是老师的自责和他对阿尔萨斯人的直率批评,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点出了他的爱国感情) 二点

  6、20段,赞美法国语言 三点

  7、练习三2、含义(见教参) 四点

    老师的高度责任感,使小弗朗士也深切感到他“恨不得……一下子……”五点

  8、21段,为了让学生上好习字课,老师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新的字贴。

    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

    烘托出教室中的爱国气氛;

    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含义)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9、22段,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写出了韩麦尔在告别家园、校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说明这时小弗朗士对老师是同情理解的,让感到通过最后一课,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10、23段,“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为什么 ?

    “声音古怪”令孩子想笑;“声音发抖”令孩子难过。 〖第三部分〗

  1、做练习三3。     (见教参) 六点

  2、“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的心声,它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七点 韩麦尔的爱国感情

  3、练习三4。     (见教参)

    小结: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对郝叟、镇长、邮递员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是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乃至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细节的刻,都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许许多多的音符组成 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乐曲。

  4、作业。
第三课时 一、总结中心思想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 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写作特点

  1、出色的心理描写;

  2、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3、场景描写寥寥数笔,牵制全篇;

  4、“烘托”和“重复”手法巧妙运用。
 三、作书后练习


〖板书〗(第三课时)           铺垫:“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结尾:悲壮不屈精神──深化主题

         情节:上学路上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人物:

         小弗朗士:贪玩、幼稚、诧异 难过、懊悔、忘不了

         韩麦尔老师:穿上礼服、态度和蔼、耐心、哽咽

         郝叟老头:坐在教室后听课,激动

         环境:普鲁士兵出操 普鲁士兵收操

【语法】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象声词、叹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名词

  1、词

  2、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3、名词的类型:

   ⑴ 表示人的:雷锋黄继光、同志、作家、老师、学生

   ⑵ 表示事物的:(具休) 水、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

   ⑶ 表示时间的:秋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过去

   ⑷ 表示处所的:上海、中国、亚洲、远处、里屋

   ⑸ 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东、西、里、外、内、中、间、旁;以内、以东;之上、之间;里边、上边;左面、南面;上头、外头;上下、内外;中间、开外

   ⑹ 表示抽象概念:道德、政治、文化、法律

  4、判定名词的特征:

   ⑴ 名词前一般能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 例:一条鱼,两只手,几双鞋

   ⑵ 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

   ⑶ 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少数名词如“人、家、年、天、队、县”等带有量词性质,前面可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

   ⑷ 指人的普通名词后加“们”,表示群体 例:同学们,老师们

     指物的名词后加“们”是修辞上的拟人的用法,多用于文学用品中。

    [例]“Ade,我的蟋蟀们!Ade,我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5、做书后练习。
 二、动词

  1、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动词分类:

   ⑴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害怕、担心、讨厌

   ⑵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在、存在、发生、有、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

   ⑶ 表示判断(判断动词):是

   ⑷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的(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

   ⑸ 表示趋向的: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3、动词的语法特征:

   ⑴ 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

     [例]及物:买收、听收音机、有书

        不及物:游行、出发、休息

   ⑵ 动词后边一般可带“着、了、过”等:

     [例]雨在下着,窗户关着

   ⑶ 一部分动词可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例]单音节动词:AA

        想──想想,听──听听

        讲──讲讲,闻──闻闻

     双音节动词:ABAB

        批评──批评批评,休息──休息休息

        研究──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考虑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
    《最后一课》问题研究
    《最后一课》研讨与练习说明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教法提示
    《最后一课》课文朗读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全方位阅读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
    《最后一课》参考图片
    都德简介
    如果都德还活着
    《最后一课》学法指导
    《最后一课》心理描写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给学…
    《最后一课》写作特点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
    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后一课》对小…
    心灵成长形象升华──简论《最后一课…
    多姿多彩 铸成名篇──都德《最后一…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
    讲读《最后一课》的启迪
    《最后一课》的启示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震撼人心的一课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普法战争
    磨坊书简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最后一课》素质教育新学案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课文背景知识
    《最后一课》生字注音
    《最后一课》多音字辨析
    《最后一课》词语解释
    《最后一课》词义辨析
    《最后一课》形近字辨析
    《最后一课》难句解析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最后一课》结构分析
    《最后一课》整体把握
    《最后一课》写作特色
    阿尔萨斯简介
    《最后一课》人物描写
    《最后一课》环境描写
    《最后一课》肖像描写
    《最后一课》语法修辞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最后一课》研读赏析
    《最后一课》阅读指导
    《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最后一课》课文评点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
    《最后一课》中破折号的用法
    《最后一课》疑难解析
    《最后一课》探究活动
    《最后一课》电子教材
    郑振铎:《最后一课》
    普鲁士简介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续编
    续写《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习题精选
    《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最后一课》同步轻松练习
    《最后一课》同步达纲练习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片断赏析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创新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导学设计
    《最后一课》说课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杂谈
    谈《最后一课》的教学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我讲《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追寻真实的阅读──《最后一课》教学…
    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点评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最后一课》教学感悟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向韩麦尔先生学习课堂教学心理学──…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我教学生理解《最后一课》标题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