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最后一课 >> 正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湖北省麻城市闵集中学 董德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

  1、走近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走进普法战争: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3、介绍小说常识 :

   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⑵ 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⑶ 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检查预习:

   ⑴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ché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qí dǎo ( )( ) 哽(  )

   ⑵ 解释下列词语:

     督学  征发  哽  踱  惩罚

   ⑶ 学生概述故事的大体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情节: 上学路上→ 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下课
     ↓
    上课前、上课中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3、点一同学复述课文,其余的同学看他的复述有哪些长处和不足。
  三、学生读课文,看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提问答疑,归纳主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一节课的思考题,分析人物形象

  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⑴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⑵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⑶ “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⑷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静一点,静一点……’”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⑴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⑵ 课后练习二:A、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B、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C、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D、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6、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⑴ 讨论: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7、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8、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9、完成课后练习三。

 10、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二、默读质疑,合作探究

  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

  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全班讨论,问题可能有: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3、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     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5、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6、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7、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8、“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9、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0、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1、“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2、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三、布置作业

  1、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2、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
    《最后一课》问题研究
    《最后一课》研讨与练习说明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教法提示
    《最后一课》课文朗读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全方位阅读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
    《最后一课》参考图片
    都德简介
    如果都德还活着
    《最后一课》学法指导
    《最后一课》心理描写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给学…
    《最后一课》写作特点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
    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后一课》对小…
    心灵成长形象升华──简论《最后一课…
    多姿多彩 铸成名篇──都德《最后一…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
    讲读《最后一课》的启迪
    《最后一课》的启示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震撼人心的一课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普法战争
    磨坊书简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最后一课》素质教育新学案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课文背景知识
    《最后一课》生字注音
    《最后一课》多音字辨析
    《最后一课》词语解释
    《最后一课》词义辨析
    《最后一课》形近字辨析
    《最后一课》难句解析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最后一课》结构分析
    《最后一课》整体把握
    《最后一课》写作特色
    阿尔萨斯简介
    《最后一课》人物描写
    《最后一课》环境描写
    《最后一课》肖像描写
    《最后一课》语法修辞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最后一课》研读赏析
    《最后一课》阅读指导
    《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最后一课》课文评点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
    《最后一课》中破折号的用法
    《最后一课》疑难解析
    《最后一课》探究活动
    《最后一课》电子教材
    郑振铎:《最后一课》
    普鲁士简介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续编
    续写《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习题精选
    《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最后一课》同步轻松练习
    《最后一课》同步达纲练习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片断赏析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创新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导学设计
    《最后一课》说课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杂谈
    谈《最后一课》的教学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我讲《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追寻真实的阅读──《最后一课》教学…
    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点评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最后一课》教学感悟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向韩麦尔先生学习课堂教学心理学──…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我教学生理解《最后一课》标题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