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最后一课 >> 正文

 

如果都德还活着

如果都德还活着   范若丁       南方网讯“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 ”这是都德《最后一课》的开头两句。几十年来,这两句话常常不期然地在我脑际闪现,特别是听过姚锡娟的朗诵,这两句话以至于整篇《最后一课》就象金子浇铸一般,在我脑际熠熠闪射成一片纯净的辉煌。

  作品是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都德提供了一个联想域,姚锡娟通过自己的联想及再创造,把《最后一课》塑造成一个语言艺术的精品。我最早“结识”的外国作家就是法国人都德。抗战时期山区小学的课本没有一定的来源,老师只好采取“战时措施”,抓到什么讲什么,往往要靠油印或手抄。那时候忧虑的是如何找到一本书,不象如今忧虑的是如何减轻书包的重量。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几经奋斗,从洛阳城弄到一批初级中学第三册国文课本,于是这个山区小学出现了一个奇观──四、五、六年级一律用这个初中课本,早上从几个教室传出同一的读书声。不管这种教学法如何悖于常规,拿到新课本的小学生仍然个个高兴,因为这是少见的正规课本嘛。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这册课本里最长的一篇课文,因此一开始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当年30岁的都德应征入伍。这场战争是以法国战败求和,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而告终,都德深深地感受到战败的屈辱和痛苦。1873年,都德发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小说通过小学生弗朗士最后一次听韩尔老师用法语讲课时的感受,抒发出沉痛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恨,为近世爱国主义名篇。中国小学生在抗日战争中读这篇课文,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当时日本军队步步进逼中原,坏消息不断传来,不久,我的家乡也变成“阿尔萨斯”了。我在跟随家人逃难的路上,常常想起讲授《最后一课》时声泪俱下的老师,想起我的外国大朋友都德和小朋友弗郎士。我随身带的小包袱里有几本书,其中就有这册课本。

  后来,我读了都德的长篇小说《小东西》等不少作品,我认为由于抗日战争那段缘分,我是理解都德的。但有一次我却发现,一位名叫姚锡娟的演员比我更理解都德的作品。甚至我怀疑她那理解可能比作者本人更细腻。

  1982年春,花城出版社曾经主办过两次诗歌朗诵演唱会,一次是“花城诗歌朗诵演唱会”、一次是“外国文学作品朗诵会”。姚锡娟在前一次朗诵会上朗诵了日本电影片段《帽》。在后一次朗诵会上朗诵了《最后一课》。虽然大家知道她有深厚的语言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还是为她选择《最后一课》而担心。朗诵艺术是一种非常凝练的语言艺术,《最后一课》需朗诵十几分钟,观众能不能耐心接受,是大家所担心的。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希望听听姚锡娟朗诵这篇在我心头回响多年的课文,以期得到一种新的艺术体验。

  友谊剧场座无虚席,当报幕员报出姚锡娟朗诵《最后一课》时,楼上楼下泛起一阵小小骚动。

  “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姚锡娟开始朗诵了。剧场倏地平静下来,象一泓深深的湖水。一只声音的飞燕,在湖上剪波穿浪,敲击着人们的心湖。

  我的心被那童稚的声调,唤到遥远的过去,我跟着上学迟到的小弗郎士听到眉鸟的歌唱,看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我看到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臂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韩麦尔先生温和地对我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不禁泪流满面,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啊!我听到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叫,我恨恨地说:“他们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剧场静极了,偶尔有几声抽泣。

  姚锡娟用声音塑造了一个小弗郎士,也塑造了我和千余个观众,令我们同小弗郎士一起在上那最后一课,在经历一次心灵的炼狱。不知道时间是怎样流逝的……

  “散学了──你们回去吧”姚锡娟缓缓垂下双手,抬起头,闪着泪光的双眸温柔地望向台下,一千多观众还在凝神谛听,仍沉浸在朗诵造成的境界里,稍倾,突然醒悟似地,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发自内心的没有一丝虚饰的掌声

  作家贺青同我坐在一起。他不住感叹道:“太好了,朗诵得太好了!十多分钟场子里没有一个人走动,没有一个人咳嗽,大家都被感动了。”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我说。

  “是的,这是真正的艺术。”贺青点着头,“群众需要这种高层次的艺术。”

  我同贺青随着人流走出剧场,西天的晚霞正在外面等候,春风吹来,霞光被吹得通明,把我们的脸烤得热烘烘的。

  “姚锡娟把《最后一课》每句每字都咀嚼透了。”贺青说。

  “好象她比都德还要理解《最后一课》。”我说。

  作为作家,我与贺青都承认,有时别人比自己更理解自己的作品。

  最近,在姚锡娟艺术语言欣赏会上,姚锡娟又朗诵了《最后一课》,我再一次被她的朗诵艺术所征服。我想,如果都德还活着,他一定会去听姚锡娟的朗诵,他一定会象爷爷一样,握着姚锡娟的手道一声谢谢。

  都德会送姚锡娟一支法国玫瑰,为了她的理解。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如果都德还活着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
    《最后一课》问题研究
    《最后一课》研讨与练习说明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教法提示
    《最后一课》课文朗读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全方位阅读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
    《最后一课》参考图片
    都德简介
    普鲁士简介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最后一课》人物描写
    《最后一课》学法指导
    《最后一课》写作特色
    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后一课》对小…
    心灵成长形象升华──简论《最后一课…
    多姿多彩 铸成名篇──都德《最后一…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
    讲读《最后一课》的启迪
    《最后一课》的启示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震撼人心的一课
    磨坊书简
    最后一课
    阿尔萨斯简介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给学…
    《最后一课》素质教育新学案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课文背景知识
    《最后一课》生字注音
    《最后一课》多音字辨析
    《最后一课》词语解释
    《最后一课》词义辨析
    《最后一课》形近字辨析
    《最后一课》难句解析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最后一课》结构分析
    《最后一课》写作特点
    《最后一课》整体把握
    《最后一课》心理描写
    《最后一课》汉译琐谈
    《最后一课》环境描写
    《最后一课》肖像描写
    《最后一课》语法修辞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最后一课》研读赏析
    《最后一课》阅读指导
    《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最后一课》课文评点
    《最后一课》重难点讲解
    《最后一课》中破折号的用法
    《最后一课》疑难解析
    《最后一课》探究活动
    郑振铎:《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电子教材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普法战争
    《最后一课》续编
    续写《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习题精选
    《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最后一课》同步轻松练习
    《最后一课》同步达纲练习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片断赏析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创新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导学设计
    《最后一课》说课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杂谈
    谈《最后一课》的教学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我讲《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追寻真实的阅读──《最后一课》教学…
    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点评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最后一课》教学感悟
    《最后一课》教学琐谈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向韩麦尔先生学习课堂教学心理学──…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我教学生理解《最后一课》标题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