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上海市格致中学 高润华 第一课时 〔预备铃后,师、生齐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渡荆门送别》。〕 〔上课铃响〕 师:我们前一阶段呢,读了几篇外国的短篇小说──我们读了小林多喜二的《母亲》,我们又读了契诃夫的《凡卡》。 现在大家把课文打开来,翻到47页,今天要学习法国的短篇小说──都德写的《最后一课》,〔板书:最后一课〕我们昨天听了一遍录音,今天我们早读又读了一遍。现在我们看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而是最后的一课呢? 现在我简单地把当时的背景介绍一下。〔挂中学地理教学挂图《法国》〕《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上说,反映了1870到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的情况。〔板书:1870~1871普法战争〕我们看看注解,关于“普鲁士”──看看注解(5)。哪个同学把注解(5)读一下看?〔学生举手〕好,×××。 生1:“〔普鲁士〕当时德意志境内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它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战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教师指地图上的法国、德国〕 师:好,那么我们知道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在普法战争中,起先呢,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就出兵向普鲁士挑战,结果呢,普鲁士军队已经有了准备了,所以他去打的时候,非但没有把人家打败,相反呢,人家把他打败了。结果就把阿尔萨斯,还有洛林东部两个地方作为割地,割给了普鲁士。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朗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现在,我们同学已经知道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是比较集中的。那么按照地点来分,大概分几段?怎么分法呢?〔学生举手〕×××说。 生2:分为两个部分。 师:分为两个部分。 生2:第一个部分:小弗朗士在校外。 师:嗯,在校外。 生2:第二个部分:小弗朗士来到学校。 师:那么你说说,第一个部分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2:第一节,“那天早晨上学”到“静一点,静一点……”。 师:到“静一点,静一点……”。坐下。〔学生举手〕×××说。 生3:第一节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师:“……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对不对?──这个时候还在路上呐。〔板书:一、路上〕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然后呢写到什么?在教室。〔板书:二、教室〕这是很集中的──两个地方。在教室里呢,就上这最后一课。 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这最后一课,大致上哪些内容呢?一跑进去的时候,小弗朗士感到教室里的气氛是不平常的──教室里的气氛不平常,到哪里啊?〔学生举手〕×××说。 生5:到“书上横放着他……” 师:响一点嘛。 生5: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师:“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对吧?──做个记号。说明教室里的气氛。〔边讲边板书:1.教室里的气氛〕──教室里的气氛。接着,老师宣布了这是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呢就想得很多。这个到哪里呢?──到哪里?〔学生举手〕好,×××。 生5:“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师:对的。“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对不对?所以,老师宣布这是最后一课了。〔板书:老师宣布“最后一课”〕做做记号呀!好,接下去,上课了。首先他们上的什么内容的课呢?语法课。那么到哪里?〔学生举手〕×××说。 生6:“一下子塞进……” 师:响一点。 生6:“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师:“一下子塞时我们的脑子里去。”对吧?对的。上语法。〔板书:上语法〕同学们看看,上语法以后还上什么呢?──上什么呢?〔学生举手〕好,××说。 生7:上习字。 师:上习字课。──习字课到什么地方? 生7:到“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师:嗯,好,坐下。“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板书:上习字〕好,我们再看看,上了习字课以后,还上什么呢?──这里写了,看看还上什么?〔学生举手〕×××说。 生8:上历史。 师:上历史。还有呢? 生8:拼音。 师:上拼音。──上历史、拼音。板书:上历史、拼音〕好,最后一部分是什么?──这堂课上完了,老师宣布什么?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板书:老师宣布散学〕 通过听录音,又读了一遍以后,我们对它内容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同学们,当自己的国土已经被割给别的国家,而在自己的国土上学习的同学、教书的老师,再也不能教和学自己的语言了,他们的心情是很悲痛的,他们对自己的祖国就更加热爱了。所以,这篇文章呢,通过两个人──大家一起说,老师叫什么名字? 生(集体):韩麦尔。 师:学生叫什么名字啊? 生(集体):小弗朗士。 师:小弗朗士。──通过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这两个人物集中反映了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 噢,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我们先看第一段,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读出声音来。 〔学生各自低声朗读。〕 一面读,一面划划看,小弗朗士有哪些行动?〔学生继续低声朗读,约二分钟后,陆续举手,示意读毕〕好──好──好,大部分同学都读好了。 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读的时候同学们注意:到底在这里──小弗朗士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你感到这孩子是怎样一个孩子?想想看。“那天早晨上学……”预备──读。 〔师、生齐读第一至第六小节:“那天早晨上学,……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好,现在我们思考一下,我们读了一遍以后,大家想一想,开始出现的这个小弗朗士,你觉得怎么样?想想看,这个孩子是怎么样的一个孩子?〔学生举手〕×××,你说。 生9:非常贪玩。 师:嗯,非常贪玩的孩子,好。是不是还有补充?〔学生举手〕好,你说说看。 生10:不爱学习。 师:嗯,不爱学习的孩子。嗯,还有吗?〔学生举手〕好,×××说。 生11:经常不去上学。 师:噢,经常不上学的孩子。嗯,还有吗?〔学生举手〕好,×××说。 生12:自己能管得住自己的孩子。 师:噢,自己能管住自己的孩子。还有没有?刚刚四个同学都讲了自己的看法。那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看,你们这些看法一定是从课文中间来的喽。是哦?刚刚有同学说,小弗朗士是一个很贪玩的孩子──从哪些地方反映出来,这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呢?〔学生举手〕×××说。 生13:“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师:“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还有吗?说明他很贪玩。还有吗?想想看。〔学生举手〕×××。 生15:“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师:噢,“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嗳,说明他贪玩。那么,刚刚×××〔指生11〕说,经常不去上学,你们同不同意啊?反映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学生举手〕×××说。 生15:“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地去玩玩吧。”还有,铁匠华希特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学生轻笑声,并有议论〕 师:嗯,你们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你们来发表看法。〔学生举手〕×××说。到底是不是经常不去上学的? 生16:上学经常迟到。 师:噢,上学经常迟到。××〔指生15〕你讲得不够确切,上学是上学的,但是经常迟到。对不对?同学们看看,这一节,他去的时间是早,还是迟到了?你们从哪里看得出来?〔学生举手〕×××说。 生17:去得很晚。 师:去得很晚。对了。这天上学,他去得很晚的。〔板书:上学:很晚〕铁匠华希特就给他开玩笑:你“总是挺早的!”这是反话,说明他是一直很晚去的对吧?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有的同学说,他平时不用功,不爱学习。刚刚×××〔指生10〕讲得很好。什么地方看出他不用功呢?──我们的小弗朗士是不用功的。〔学生举手〕×××说。 生18:“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韩麦尔先生今天要问什么啊? 生(部分):分词。 师:问分词,对了。他功课没准备好。分词,是法文里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注解里有。〔边讲边板书:分词: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是哦?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好,同学们再看看,贪玩、不用功,这是他的一个方面。不过,另一方面,现在自己的国土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我们的小弗朗士是怎么想的?找找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乡,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了,我们的主人公小弗朗士是怎样想的?〔学生举手〕×××说。 生19:“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师:“有趣多了”。噢,〔学生举手〕×××你说。 生20:“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师:噢。〔学生举手〕×××还有补充,把书拿在手里。 生21:“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师:找出来的句子是说明什么呢?小弗朗士是怎么样一个学生呢?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还认为这很有趣。对不对?布告牌上有坏消息,他在想:“又出了什么事啦!”他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已经被人家占领了。你想,这个孩子怎么样?糊涂吧?很糊涂啊!对不对?所以,我们评评看,就是说,一开始的时候,小弗朗士出现在我们面前呢是一个贪玩、不用功,而且是一个糊涂的孩子。是不是?见那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他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边讲边板书:普鲁士兵操练:有趣〕而且还认为是有趣多了。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在上学的路上,他所听到的、他所看到的、他所想到的,集中地告诉我们:小弗朗士呢是个不用功的、贪玩的,而且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好,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看,开始一出现小弗朗士,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说明他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不用功的孩子?〔稍停〕想一想:一开始怎样描写他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而且是不用功的孩子?用第三人称说一说看。〔学生举手〕×××说。 生22:他上学去得很晚,功课没有准备好,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感到很有趣,这就说明他是一个不懂事的、学习不用功的、很贪玩的孩子。 师:嗯,好的。谁再来说?〔学生举手〕×××说。 生23:这个小弗朗士那天上学去得很晚。他功课也没有准备好,分词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起先,他不准备上学了。他听到画眉鸟在叫,他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他想这一切比分词要有趣多了。布告牌上贴出的是什么环消息,他也不去看,只是心里在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充分说明了小弗朗士是一个贪玩、糊涂、不用功的小孩。 师:嗯,好的。现在我们看看这样一个贪玩的、不用功的、不懂事的孩子,但是他毕竟还能管住自己,这一点还是好的。他没有逃学,今天,还是去的,而且去的时候呢,还是上气不接下气地赶着去的,急忙地跑去的。你们看:一到了教室里呀,气氛和往常不一样!哪个同学来读读看?〔学生举手〕好,×××。 生25:〔朗读第七小节〕“平常日子,……‘静一点,静一点……’”。 师:嗯,坐下。哪个同学接下去再念?〔学生举手〕好,×××。 生25:〔朗读第八节〕“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师:嗯,好的。哪个同学再接下去读?〔学生举手〕好,×××。 生26:〔朗读第九小节〕“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师:嗯,坐下。哪个同学再接下去读?〔学生举手〕×××。 生27:〔朗读第十小节〕“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 师:再读这一句。 生27:〔继续朗读第十小节〕“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师:嗯,好。坐下。同学们看看,整个教室的气氛──书里有哪几句话?把它划下来。整个教室的气氛,是怎么样的气氛啦?〔学生举手〕好,×××说。 生28: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师:对了,都划下来。今天教室的气氛,是不平常的,是严肃的。那么我们看看,小弗朗士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结论呢?现在我们自己出声地读一下,有哪几个方面得出结论今天是不平常、是严肃的气氛,归纳起来。读出声音来,出声读。 〔学生各自朗读,二分钟左右后,陆续举手,示意读毕。〕 好的。好──好──好,没有读完的继续读。〔学生陆续举手,示意读毕〕好,好的。好──好。我们要学会概括。为什么说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我们齐声再读一遍。想想看:怎么把它分成几个方面──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平常日子,……”准备了!预备──读。 〔师、生齐读:“平常日子,……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师:好,同学们看看:为什么说今天的教室里,气氛是不平常的?〔边讲边板书:不平常、严肃〕而且是严肃的?──气氛啊是不平常的、严肃的,你从哪几方面知道呢?〔学生举手〕×××。 生29: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一切安安静静的。同学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而且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都很忧愁。 师:嗯,坐下。回答的时候,××同学〔指生29〕应该开头说,我认为从两个方面──注意这点!一个方面,教室里很安静;还有一个方面,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还有什么?看看,为什么说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呢?〔学生举手〕好,×××说。 生30:一切偏安安静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后面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严肃,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师:嗯,那你觉得是几个方面呢? 生30:三个方面。 师:三个方面。讲话要明确。有没有同学还有补充的?──有吗?没有了,都同意三方面。那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方面:从教室里安安静静来讲,是不平常的。同学们想想看,本来教室里情况怎样? 生(有些):不安静。 师:不安静。那么安静的反义词是什么?嗳。〔学生举手〕×××说。 生31:喧闹。 师:喧闹,对。同学们把它划下来。本来这教室里呢,“总有一阵喧闹”。划下来。吵闹声音很响──哪些声音使教室喧闹呢?课文讲得很形象。嗳,看看,哪些声音呢?〔学生举手〕×××说。 生32:“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师:嗯,好。这说明教室很喧闹。开课桌啦,关课桌啦,还有什么呢?大家都在讲话,老师拿着铁戒尺敲着桌子:“静一点,静一点”。而今天与平时不一样,他用了一个转折副词,划划看。如果说一向安静,他就不要用这个副词 了。──究竟用了个什么副词呢?〔学生举手〕×××说。 生33:偏。 师:偏。对了。所以说是不平常了,今天的教室里偏安安静静的,这说明不平常。〔板书1:安安静静〕如果这教室里天天安安静静,那就没有什么不平常了。现在,在我们的教室里,上课时是很安静的,我们就不会用偏安安静静。对吧?正因为这个教室过去一向喧闹,而今天偏安安静静的,小弗朗士感觉得哎──今天不平常了!本来,“我”就可以借一阵喧闹这个机会一溜溜进去了,今天可不行了!因此,觉得不平常了。所以说,“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对不对? 第二个方面:〔板书2:〕为什么不平常呢?──从老师穿的衣服来讲,是不平常的。老师穿了什么衣服?大家考虑考虑看。〔学生举手〕×××说。 生35: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嗯,好。今天老师穿上了礼服了──绿色的礼服。大家把这句划下来,而且打了领结了──什么领结呢?皱边的领结打起来了。还有呢?还戴着帽子──是什么帽子?是绣边的小黑丝帽子,多漂亮啊!不要忘掉这是1870年!这套礼服是老师天天上课都穿的吗?如果天天穿来那也就没什么不平常了。这怎么来理解呢?〔学生举手〕好,×××说。 生35:这套衣帽…… 师:把书拿在手上。 生35:“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师:嗯,对了。只在督学来的时候或发奖的时候,老师才穿戴这套衣帽的。而今天怎么──老师穿这套礼服了?〔在“板书2”后面,板书:老师穿礼服〕老师穿绿色的礼服了,打着皱边的领结了,而且戴上了绣边的小黑丝帽子了。所以说,这个不平常了。 第三个方面:同学们刚刚讲到,什么不平常呢?平时教室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没有人坐。今天什么人来了?〔学生举手〕×××。 生36:“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师:嗯,好。〔板书3〕同学们划划看。本来一向是空着的,而今天坐着人了。看看:一个空着,一个坐着,不一样。而从坐的人来讲,也很肃静,中间有郝叟老头,有从前的镇长,有从前的邮递员,而且他们脸上的表情个个怎么样?──用的什么词?〔学生举手〕×××说。 生37:“个个看来都很忧愁。”──忧愁。 师:对了,忧愁。好。所以第三方面,从听课的人来讲,〔在“板书3”后面,板书:听课的人〕脸上表情怎样?忧愁。〔在“板书3听课的人”后面,板书:脸上忧愁〕听课的人,脸上忧愁。这也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啊。因此,小弗朗士感到今天是不一样,他从一进教室,一直到最后看到听课的人愁容满面啊,最使他吃惊了。对不对? 好,现在同学们想想看,怎么把这些话都组织进去,用自己的话概括地来讲:为什么说今天的教室里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准备一下看,准备一分钟。──为什么说,今天教室里的气氛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注意:讲话要完整,要简明扼要。准备好了的就举手。 〔学生各自阅读、思考;接着陆续举手,示意准备完毕。教师巡视、指导。〕 好,第一个请××讲。胆子大一点。 生38:因为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很喧闹,今天却安安静静的。老师今天穿上了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里才穿的礼服。而后面一向空着的座位上,都坐满了镇上的人,他们脸上也都很忧愁。所以,有着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师:什么不平常、严肃的气氛? 生38:教室里有着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师:嗯,好的。她〔指生38〕今天也勇敢地举手了,而且答出了。好。哪个同学再说说看?说得更好一些。〔学生举手〕×××说。 生39: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室里总是吵吵嚷嚷的,开课桌的声音,关课桌的声音,大家把手按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地背书的声音,还有那老师铁的大戒尺在桌子上敲打的声音,他嘴里发出的“静一点,静一点”的声音。可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老师平时只是穿戴着一般的衣帽,可今天却穿上了在督学来视察的时候、发奖的日子才穿的礼服。平时教室后面几排的座位,是一向空着的,可今天却坐着许多镇上的人,这些来听课的人,他们的脸上个个都非常忧愁。──所以说,今天的教室里充满着一种很不平常的气氛,而且是很严肃的气氛。 师:嗯,好的。〔学生举手〕还有同学想讲,×××说。 生40:在过去,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开课桌、关课桌的声音,大声背书的声音,还有韩麦尔先生的大铁戒尺在桌子上敲打的声音,他命令“静一点,静一点”的声音,总是要吵嚷一阵。而今天的教室,为什么偏偏特别安静──安安静静的。我从打开的窗子偷偷地望进去,同学都不声不响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老师在踱来踱去。我想偷偷地溜进教室,现在不行了,只好心慌意乱地鼓起勇气走进去。奇怪的是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是很温和地对我说:快坐好,我们马上要开始上课了。── 师:好,讲得很好。继续讲下去;大家听好他讲的。 生40:我很快地坐到我的位子上。心跳得好一点了,我立刻发现:我们的老师今天为什么穿了他平时不穿的绿色礼服,平时不打的领结,平时不戴的小黑丝帽子?── 师:嗯,好的。为什么今天的教室特别安安静静?为什么韩麦尔先生今天穿戴了平时不穿戴的衣帽?──继续说。 生40:使我最惊奇的是:为什么教室后边一向空着的几排位置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为什么──而且为什么这些来听课的人,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看上去这样忧愁?── 师:好。嗯,好的。为什么教室后面坐着这些镇上的听课的人,而且他们每一个人的脸色如此忧愁?──最后,怎么样?──要总结了。 生40:所以──所以,今天整个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很严肃,使我很诧异。 师:嗯,好的。×××〔指生40〕讲得好的。他讲得比较完整,比较简明。 故事的情节发展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小弗朗士觉得今天这堂课不同寻常。──为什么说整个教室今天浸沉在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里?听老师说说看:本来啊,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有一阵子喧闹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或者同学们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韩麦尔先生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说:“静一点,静一点”啦,但是今天教室却安安静静?这是怎么的啦?〔指板书1:“安安静静”)小弗朗士感到今天可不平常啊。当他走进教室,看一看老师,哎呀,老师今天穿上了平时不大穿的绿色礼服,〔指板书2:“老师穿礼服”〕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子。这又是怎么的啦?小弗朗士也感到今天可不平常啊。他再回头一看哪,这一下使他更加吃惊了,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座位上,却坐了好些镇上的人。他们是些什么人呢?有郝叟老头,有从前的镇长,还有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呢?而且他们脸上个个都非常忧愁。〔指板书3:“听课的人,脸上忧愁〕这更是怎么的啦?──这三个方面,使小弗朗士感到今天在整个教室里,充满着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噢,故事的情节还要发展下去。──怎样发展下去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今天回家以后的任务是:把课文全部看完;然后把小弗朗士的人物提纲编出来。行不行啊?〔生(集体):行。〕〔下课铃响〕行的。好。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也编过《母亲》的提纲,《凡卡》的提纲。今天编小弗朗士的人物提纲。编写人物提纲,要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行动、外貌来编。把它写在本子上。 现在下课。 【板书】 最后一课
1870~1871普法战争 一、路上 二、教室 1、教室的气氛 2、老师宣布“最后一课” 3、上语法 4、上习字 5、上历史、拼音 6、老师宣布散学 上学:很晚 分词: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普鲁士兵操练:有趣 不平常 严肃 1、安安静静 2、老师穿礼服 3、听课的人,脸上忧愁 第二课时 〔预备铃后,师、生齐背:《买花》、《江雪》、《古原草》、《回乡偶书》。〕 〔上课铃响〕 师:〔挂出小黑板:〕 同学们,昨天我们开始学习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最后一课》里的主人公小弗朗士,这天早晨他上学去,时间晚了。〔指小黑板上的词:“上学”〕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开始,他想呀还是别去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算了。为什么呢?因为今天韩麦尔先生要问分词了,可是他对分词的用法〔边讲边指小黑板上的词:“分词用法”〕掌握得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1: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接着他看到什么呢?又怎样想的呢?──要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举手〕×××,你说。 生2: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他觉得这比分词用法要有趣多了。 师:嗯,他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指小黑板上的词:“普鲁士兵操练”〕感到要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后来呢,他还是管住了自己,急急忙忙地跑向学校,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老师的小院子里。他感到这天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他既很糊涂,又怕老师严厉的批评,又觉得教室里的气氛很不平常。什么地方感到不平常呢?第一个方面──〔学生举手〕好,×××说。 生3:教室里安安静静。 师:嗯。为什么今天安安静静〔指小黑板上的词:安安静静〕──反而觉得不平常呢? 生3:因为平时教室里很喧闹。 师:嗯。今天呢? 生3: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 师:所以呢? 生3:他觉得很诧异。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讲一遍。 生3:因为平时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有一阵喧闹,今天却安安静静,所以,小弗朗士觉得很诧异。 师:嗯,觉得很诧异──不平常了。再想想:韩麦尔先生有哪些地方也使他感到不平常了呢?把这三个动词用进去。〔指小黑板上的词:“穿上,打着,戴着”〕嗯,想想看。〔学生举手〕×××说。 生5:老师穿上那件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黑色的──绣边黑色的小丝帽。 师:嗯,没有讲完。为什么说这是又一个方面的不平常呢? 生5:老师穿上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的礼服,── 师:回答问题的时候,把声音放开来。 生5: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还没讲完全,坐下。哪个同学来补充:为什么老师穿上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使他感到不平常?──这是什么道理?〔学生举手〕×××说。 生5:今天老师穿上绿色的礼服,打着皱结的领结,── 师:“皱结”? 生5: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嗯。为什么老师的这些穿戴,使他感到诧异呢? 生5:因为老师这套衣帽,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而今天老师穿上了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所以,他感到很诧异。 师:嗯。如果我们先把这些说出来,再说这套衣帽他平时是不穿戴的──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进行发奖的时候才穿戴的,所以他感到不平常了。──倒过来讲行不行呢?同学们再想想看,倒过来讲行不行?〔学生举手〕×××说。 生6:老师穿上那件绿色的漂亮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所以,小弗朗士感到不平常了。 师:嗯,好的。所以,我们说可以照书上讲,也可以把它重新组织成为自己的话。──也可以。因为这套衣帽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时候才穿戴的,而今天呢他却穿上了、打上了、戴上了,于是,小弗朗士感到不平常,很诧异。 再看看:更使他感到吃惊的、诧异的是什么呢?把这些词也用进去。〔指小黑板上的词:“坐着,忧愁”〕〔学生举手〕×××说。 生7:教室后面几排平时素来空着的座位,今天却坐着好些镇上的人,而且他们个个都很忧愁。 师:嗯,还有呢? 生7:所以,小弗朗士感到很诧异。 师:嗯,好的。那现在我们总的来说一说:通过他的上学;通过他对学习分词用法的情况;当他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时的想法;以及看到教室里不平常的气氛产生的诧异,来说明他是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依次地边讲边指小黑板上的词:“上学”、“分词用法”、“普鲁士兵操练”、“诧异”和“贪玩、不懂事”〕〔学生陆续举手〕这些你们应该考虑好了的。还有吗?我请不举手的同学来讲──×××。〔指定学生〕 生8:这天小弗朗士上学晚了。他一路上想,今天老师要问他分词,他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但是他看见普鲁士兵在操练,倒觉得很有趣。走进教室,他很诧异,因为,平时的教室里,在开始上课的时候,都是很喧闹的,而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再看见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那套挺漂亮的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他很奇怪,因为这套衣帽,是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老师才穿戴的。最使他吃惊的是,最后几排平时一向空着的座位上,却坐满了镇上的人,看上去他们都很忧愁,所以,他觉得这一切很不平常。 师:嗯,好。总结呢? 生8:从这些可以看出小弗朗士是一个很贪玩而又不懂事的孩子。 师:嗯,好的。噢,以后要积极举手发言。老师请你讲了,还是讲得不差的。 好,现在我们把课本打开来。我们要求同学们回去把课文读完,然后,再列小弗朗士的人物提纲。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是通过他的这些行动以及他的心理活动来写的。现在,把课本翻到 49页,大家注意听老师读下去。 〔朗读第十一小节〕“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韩麦尔先生讲了这些以后,我们看看小弗朗士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齐声读下去,同时想想看:为什么老师这些话,使他有下面这样的心理活动呢?预备── 读。 〔师、生齐读第十二、十三小节:“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好。同学们拿笔划划看。〔学生们用笔在书上划出关键词〕老师讲了这几句话以后──宣布了坏消息以后,我们的小弗朗士心里头是怎么样?──划出来了没有?〔学生点头示意〕很好。×××。 生9:小弗朗士心里万分难过。 师:万分难过──心里是难过,前面加了状语,用括号把它划下来。小弗朗士这时心里是难过,是万分难过。〔板书:难过〕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讲了这几句话就使他感到难过呢?刚才老师念的这一段话里,是哪些话使他难过呢?〔学生举手〕××说。 生10:“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师:老师讲了哪些话使他难过?──看书回答时要把书拿在手里。 生10:老师说:“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法语了。”〔把“德语”误读为“法语”〕〔学生笑声〕不,──“只许教德语了。” 师:××〔指生10〕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想想看,老师现在问的问题,就是韩麦尔先生讲的哪些话,使小弗朗士难过呢?──哪些话使他难过呢?〔学生举手〕×××。 生11:韩麦尔先生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些话使小弗朗士感到心里万分难过。 师:嗯,对不对啊?我们在上面划一划。这里有两个“最后”:一个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一个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为什么老师宣布这是最后一次给小弗朗士他们上课了?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什么道理呢?──是不是老师不愿意给小弗朗士他们上法语了?是不是老师明天就不愿意给他们上课了呢?〔学生举手〕×××说。 生12:因为“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而且“新老师明天就到。” 师:嗯,老师告诉他们了──宣布了这是“最后一课”。联系我们昨天介绍的时代背景,柏林是哪一个国家的首都?法国的首都是──巴黎。柏林当时是哪一个国家的首都?大家一起说。 生(集体):普鲁士的。 师:普鲁士的。为什么现在柏林要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学德语呢?什么道理呢?为什么阿尔萨斯和洛林都是法国的地方,而现在那里的学校不许学法语,只许学德语呢?想想看,什么道理?哎,所以小弗朗士要难过了。〔学生举手〕×××说。 生13:因为法国把这两块地方割给普鲁士了。 师:喔,把这两块地方割给普鲁士了。所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就只许学德语了;所以这是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了。──在自己法国的土地上,却不许学法语了,于是我们的小弗朗士开始感到难过了! 我们再看看,他对普鲁士兵的感情也变化了──在开始的时候,他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是怎么想法?现在他对普鲁士兵用什么词来形容的呢?〔学生举手〕×××说。 生15:“坏家伙”──“那些坏家伙”。 师:嗯。本来是怎样想的呢? 生15:本来看到普鲁士兵正在草地上操练,他觉得“有趣”──“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师:噢,本来,感到“有趣”。〔边讲边板书:有趣〕因为不懂事啊!而现在,觉得那些家伙是坏的──“坏家伙”。〔在板书“有趣”后面,板书:──坏家伙〕你们这些普鲁士兵来占领了我们的这个地方,又不许我们学自己祖国的语言! 那我们看,他感情是多强烈──“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为什么他感到难过呢?下面我们每个同学都自己读出声来,一直读到“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55页。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十四至十六小节;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好──好──好,大家读完了。哪个同学来读读看?〔学生举手〕嗯,×××读。 生15:〔朗读第十四~十六小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师:坐下。念得对的,但是念得很平。我们看到这里有很多感叹号,还有反问号。这时,我们的小弗朗士的感情是多么的强烈啊!首先,划划看,这里面有一个主要心理活动,划出来没有?──一起说说看。 生(集体):“懊悔”。 师:对了,〔边讲边在板书“难过”后面,板书:──懊悔〕就是这个心情。等一下读的时候,要把这个心情读出来。好,把它划下来。 起先他感到“难过”;〔指板书“难过”〕现在有许多事情使他“懊悔”。〔指板书“懊悔”〕那么我们来看看:小弗朗士懊悔什么?〔学生举手〕×××说。 生16:旷了课去找鸟窝。 师:噢,旷了课去找鸟窝。还有吗?──懊悔什么呢?〔学生举手〕××来说。 生17:旷了课到萨尔河上去溜冰。 师:噢,旷了课到萨尔河上去溜冰。〔学生举手〕××。 生18:从前没好好学习。 师:从前没好好学习。还有没有呢?〔学生举手〕×××。 生19:还不会作文。 师:嗯,他懊悔自己还不会作文呢!〔学生举手〕×××说。 生20:懊悔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师:懊悔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好,这一节里边描写了他很懊悔。──他是不是悔恨自己了啊?同学们想想看,这些怎么读法?想想看,要把懊悔的感情读出来。现在,我们再读一遍看,读到“我多么懊悔!”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举手示意。〕 师:好。哪个同学再来读读看,〔学生举手〕我们的小弗朗士是多么懊悔啊!──怎么读法?×××读读看。 生21:〔表情朗读〕“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师:好,坐下。看看是不是把感情念出来了?──“我多么懊悔!”因为──什么呢?“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那现在我们再看看,──懊悔以后,就想起很多以前不应该做的事情。 好,现在我们看看,对课本他懊悔什么?看看他对课本的态度是怎样的?──在书上划划看。他也是懊悔的呵。〔学生举手〕×××说。 生22:舍不得跟它们分手。 师:舍不得跟它们分手──对了,“舍不得”。刚才对课本还感到怎么样的呢?大家一起说。 生(集体):“讨厌”。 师:对了,“讨厌”。把它划下来。刚才他对书还觉得很“讨厌”。〔板书:讨厌〕而对普鲁士兵操练感到很有趣。那么现在呢?现在“舍不得”了──“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边讲边在板书“讨厌”后面,板书:舍不得〕为什么?因为老师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他感情上起了变化。 对自己的老师呢?同学们想想看:一开始,他不是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说过要问分词,而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他对老师感到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23:怕。 师:对了,他怕老师。现在他对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也舍不得分手。对老师,他本来感到很怕;〔板书:怕〕现在,对老师也感到舍不得了。为什么?因为老师就要离开了,再也不能看到老师了,所以他忘了老师给他的惩罚,忘了给他挨的戒尺。──他都忘了──都忘记了。〔在板书“怕”的后面,板书:忘了……忘了……〕对老师的感情,他也改变了。 在这个时候,他再也不诧异,老师穿上这套礼服了;再也不诧异,镇上的那些人坐在教室后排的座位上了。──他对这两件事情,是怎么理解的呢?每个同学自己读,读出声音来。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第十六小节;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好──好,好了。那么,今天老师为什么穿这套平时不穿的衣服?这里,我们的小弗朗士怎么理解的?〔学生举手〕×××说。 生25: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师:对了,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懂了,今天老师为什么穿礼服呢?“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里也用感叹号。 再看看:为什么教室后面坐着好些镇上的人呢?同学们划划看,这些人是怎样的思想──用了什么动词?划划看。〔学生举手〕×××。 生25:懊悔、表示、感谢。 师:嗯,好的,对了。这些人也懊悔平时没有经常到学校里来。今天他们来,一个是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地为教育服务;一个是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你们编了怎样的提纲呢?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重心长的、又柔和又严肃的话以后,小弗朗士怎么样?〔学生举手〕×××。 生26:小弗朗士开始觉醒了。 师:小弗朗士开始觉醒了。他编了一段。〔学生举手〕好,×××。 生27:他开始懊悔过去做的事情。 师:他开始懊悔过去做的事情。〔学生举手〕噢,×××。 生28:小弗朗士开始悔悟了。 师:小弗朗士开始悔悟了。好。〔学生举手〕×××说。 生29:小弗朗士开始清醒了。 师:噢,小弗朗士开始清醒了。好。我们可以注一注。刚刚同学们都讲得很好。──集中到一点,他感到就要失去国土的痛苦。为什么今天老师是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明天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里就只许教德语了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今天很多镇上的人都来听课呢?因为他们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所以我们说,小弗朗士开始感到失去国土的痛苦。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他开始觉醒了;他开始悔悟了。──对了,因为他开始真正认识到失去国土该多么痛苦! 我们再学习下去,齐声读到“头也不敢抬起来。” ──把书都拿在手里。“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预备──读。 〔师、生齐读:“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头也不敢抬起来。”〕 好。我们看,我们的小弗朗士要背书了──我们肯定他背不出的。前面什么地方讲到他肯定背不出来的?〔学生举手〕×××说。 生30:老师说过要问他们分词,可是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师:对了,老师要问他们分词,他呢?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他怎么能背书呢?但是,他为什么今天背不出来,感到心里挺难受呢?什么道理?他也许过去背不出来是并不难受的。今天,他却难受了。什么道理?〔学生举手〕×××。 生31:因为他觉得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师:噢,他觉得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所以挺难受的。 而且明天就不能再学了。是哦?所以他懊悔了,所以他感到难受了,所以头也不敢抬起来了。 现在,我们把韩麦尔先生的三段话分开来读读看。──读的时候注意表情。哪个同学来读第一段?〔学生举手〕好,×××读第一段。 生32:〔表情朗读〕“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师:好,他刚刚尽量把两种语调都念出来了。当然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这说明他是努力的。 这一段,我们的韩麦尔先生主要讲了什么?──哪个同学再念下面一段?下面一段。〔学生举手〕×××读第二段。 生33:〔表情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嗯,好。这些反问语气都念得好的。我们看看这一段里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接下去,我来读。〔范读〕“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韩麦尔先生这三段话,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读出声音来。看看,每一段分析了什么?──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各自轻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毕,陆续举手示意。〕 师:好──好──好,大部分好了。现在我们看看第一段,能不能把它概括地用一句话,来说明他对什么进行分析啊?〔学生举手〕×××。 生35:对阿尔萨斯人进行分析。 师:好。对阿尔萨斯人进行分析──对阿尔萨斯的学生进行分析。对不对? 第二段呢,对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呢?〔学生举手〕×××说说看。 生35:对家长跟老师自己进行了分析。 师:对了。分析了家长跟老师自己。 第三段话主要是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36):称赞了法国语言。 师:嗯,赞美了法国语言──祖国语言。还有── 生36: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 师:嗯,说明了牢记祖国语言的意义──牢记自己语言的重要。好,老师讲了这样三段话以后,小弗朗士又起了变化。现在接下去我们齐声读,“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一直到这一节结束。 〔师、生齐读:“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好,今天读得很好。 这堂语法课,小弗朗士感到怎么样?──本来,分词用法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今天感到怎么样?今天呢?〔学生举手〕×××说。 生37:今天感到挺容易。 师:挺容易。他懂不懂呢? 生37:全都懂。 师:全都懂。划一下。是“全都懂”。〔板书:全都懂〕而且“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板书:挺容易〕划下来。 那么,我们划了以后,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是不是小弗朗士今天聪明起来了?本来太笨了?为什么今天全都懂了,而且感到挺容易呐?──什么道理?呃,想想看。〔学生举手〕×××,你说。 生38:因为他今天很细心听讲。 师:因为他今天很细心听讲。还有? 生38:老师今天很耐心讲解。 师:因为老师今天很耐心讲解。还有吗?嗯,同学们再想想看,老师讲解以前,特别引导他们懂得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39):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细心听讲;老师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耐心讲解。 师:嗯,刚刚两个同学说了,现在你把它总结起来了。〔学生举手〕×××说。 生40:因为他懂得了法国语言的优美和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 师:因为他懂得法国语言的优美,懂得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对不对?因为他懂得了这些,所以,今天听讲起来呢,他是全都懂得,而且觉得挺容易的。〔指板书:“全都懂”、“挺容易”〕 那么老师是怎么样来引导的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这三段话,详细地再来学习这三段话。看看这三段话对小弗朗士起了怎么样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认为,一个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他只要牢牢记住他自己祖国的语言,就没有忘掉自己是一个法国人,就像是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就能够从监狱一样的奴隶生活中解救出来。──这一些都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小弗朗士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感情。 正因为这样,在上习字课的时候,他又有什么热爱祖国的表现呢?哪个同学读一下。〔学生举手〕好,×××读。 生41:〔朗读第二十小节〕“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歌吧!’” 师:嗯,好的,声音还响亮的。×××〔指生41〕能积极举手,争取朗读。 现在我们看看,在刚才读的这一节里,哪一句也反映他热爱祖国啦?那些你们划了没有?〔学生陆续举手〕好,×××说说看。 生42:他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师:嗯,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话是爱祖国的表现呢?──为什么呢? 生42:因为他── 师:好,你坐下去。知道这句是的──那么为什么是的?还有其他话吗?看看。〔学生举手〕×××说。 生43:“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 师:嗯,“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他把祖国的文字看成是很美丽的。这个也注意了。还有同学有补充吗?〔学生举手〕×××。 生45:“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师:为什么这些字像国旗呢? 生45:因为它们是祖国的语言。 师:声音要响一点。坐下。老师写的“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在这里为什么像小国旗?把它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为什么?〔学生举手〕嗳,有的同学想起来了。×××说。 生(55):阿尔萨斯是法国的土地。 师:对了,阿尔萨斯是法国的土地,所以他感到这些字就像国旗。──他感到字是美丽的,〔板书:美丽〕而且这些字呢,简直像国旗了。〔边讲边板书:像国旗〕这些都说明他多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每一个人是那么专心,连金甲虫飞进来谁也不分心。对不对? 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思想就容易开小差,就在教室外面有什么东西也会分心了。而这天我们的小弗朗士和他的同学,却那样专心致志上课,一点也不分心。 刚刚×××〔指生42〕回答的这句话也很好。我们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反映了他什么思想感情呢?──爱祖国。他爱祖国一定是── 生(集体):恨侵略军。 师:恨这些侵略军。为什么说这句话是恨侵略军呢?哎,同学们想一想。听老师念一遍看:〔范读〕“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恨敌人、爱祖国,对的呀!为什么从鸽子的咕咕声上面激起了自己的感情呢?──明天不能念法语了,这是不是法国的孩子愿意这样的呢?不是的。那么是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46:因为他们不能上法语课,是被强迫的。 师:是被强迫的。对。为此,他们恨敌人。“强迫”──划下来。〔板书:强迫〕强迫用德国话。〔板书:用德国话〕好,同学们我们看,在这堂课里边,你看我们的小弗朗士,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了。连郝叟老头念的古怪的声音,使小弗朗士和别人又想笑,但是又感到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47:又感到难过。 师:为什么感到难过呢? 生47:因为他觉得阿尔萨斯── 师:想想看,还要仔细领会。〔学生举手〕××,你来帮助他说。 生48:因为他觉得阿尔萨斯的人,不能再学法语了。 〔学生举手〕 师:嗯,好,还有补充。×××。 生49:因为郝叟老头要学法语拼音也不可能了。〔声音很轻〕 师:今天×××〔指生49〕讲话太轻了,老师也听不大清楚了。回答的声音要响亮。 噢,他说:郝叟老头法语拼音还不会,而连学拼音也不可能了。但是郝叟老头今天的感情怎样?划划看。──“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他也感到明天再不能学了。 我们对这一部分也给它写个提纲──这时我们的小弗朗士激起了什么感情?哪个同学说说看,激起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 生50: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下课铃响〕 师:对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注上。〔板书:爱祖国 恨敌人〕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 好,今天我们这堂课里,把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学完了。明天,要求大家能口头回答,小弗朗士这个人物怎样从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到逐渐醒悟,到最后激发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同学们今天回去书面作业:把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行动整理出来。──整理韩麦尔先生一个人物。懂了没有?〔生(集体):懂了。〕好。一个是口头作业;一个是书面作业。 下课。 〔附〕(一)小黑板上的板书: (二)板书: 难过──懊悔 全都懂 挺容易 有趣──坏家伙 美丽 像国旗 讨厌──舍不得 强迫 用德国话 怕──忘了……忘了…… 爱祖国 恨敌人 第三课时 〔预备铃后,师、生齐背:《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水》和《横江词》。〕 〔上课铃响〕 师:〔挂出小黑板:〕好,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分析了《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的形象。现在,大家看小黑板。我们感到小弗朗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他是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我请同学来复述一下。×××,你说。〔指定学生〕 生1:小弗朗士是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那天早晨上学,他去得很晚。他想起了昨天老师说过,要问他们分词的时候,心里很害怕。他想就不要上学算了,到野外去玩玩吧。他看见普鲁士兵在操练,觉得倒很有趣──要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 师:坐下。有没有同学补充?说他是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除了上学很晚;除了分词用法,他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除了看见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他感到很有趣。还有吗?〔学生举手〕×××,你说。 生2:他急急忙忙地走进了教室。原来,一向开始上课时很喧闹的教室,现在,安安静静了。他们的老师穿上了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戴着小黑丝帽。这套衣帽,是他们的老师在督学来视察的时候,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的。 师:嗯,还有吗? 生2:教室后面一向空着的座位,现在却坐着许多镇上的人。他们个个脸上都很忧愁──愁眉苦脸的。 师:你说的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生2:说明了他很不懂事。 师:很不懂事,对了。他对教室里的这些变化不懂,因此,他感到很诧异。 那么从刚刚两个同学所讲的,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我们眼前的小弗朗士,是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接着,我们看:他逐渐地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他对普鲁士兵怎么看法呢?他对自己的学习又是怎么看法呢?他对老师又怎么看法呢?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说。〔指定学生) 生3:他逐渐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 师:刚才在讲这问题的时候,你思想在开小差了!所以,回答不出来。坐下。上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哪个同学说说看?〔两个学生举手〕只有两个同学敢说吗?!〔又有几个学生举手〕×××说。 生5: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明天就只能学德语了,他感到万分难过。原来,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很有趣;现在,他觉得他们是一群坏家伙。他想起自己几乎还不会作文,过去在学习上这么不认真,他很懊悔。本来,他看到这些书本很讨厌;现在,却舍不得离开它们了。本来,韩麦尔先生给他过惩罚,给他挨过的戒尺,使他害怕;现在,感到老师是一个可爱的人。所以说,他逐渐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 师:嗯,好的。从这几方面说明了他逐渐懂得了失去国土的痛苦。后来,又在韩麦尔先生的教育下面,他激起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他热爱祖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老师上语法课的时候,他怎么样?到老师上习字课的时候,他又怎么样呢?〔学生举手〕×××。 生5:当老师在上语法课的时候,他听得很专心,觉是老师讲得比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没有过的── 师:重说这句话。 生5:他觉得老师今天讲的比从前──比从前── 师:想一想看,怎样把这句话讲清楚。 生5:他觉得老师今天讲课从来──比以前──〔学生轻笑声〕 师:你想用这个状语,又想用那个状语。只要用中间的一个就可以了。想一想再讲。 生5:当老师给他们上语法课的时候,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耐心讲解过;他也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用心听讲过。他觉得今天的语法挺容易──是这样的容易。当老师上习字课的时候,他和他的同学都很专心,听到的只有钢笔在纸上沙──沙──沙的声音,连一些金甲虫飞进教室,没有一个人去注意它们,没有一个人分心。 师:好。坐下。还有同学补充吗?〔学生举手〕××。 生6:他看到挂在课桌铁杆上的字帖,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它们好像一面面小国旗一样在教室里飘扬──在教室里飘扬。他还看到屋顶上的鸽子在歌唱──〔学生轻笑声〕 师:看到?能不能用这个动词:看到──歌唱。 生6:他听到── 师:嗯。要用这个动词──听到。 生6:他听到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他心里想着,那些坏家伙没有办法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来歌唱吧! 师:这些说明什么呢? 生6:激起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感情。 师:好,坐下。现在准备一下,用概括的语言说明小弗朗士是一个转变的人物:从贪玩、不懂事,到逐渐懂得了失去国土的通苦,一直到激起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用概括的语言来把它逐步说明。──我请我们的课代表来讲。〔指定学生〕 生7:那天,小弗朗士上学晚了。一路上听到画眉鸟在歌唱,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这些比学习分词的用法要有趣得多。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学校。教室里的安静,韩麦尔先生穿的、戴的,镇上好些人也来听课,这些不平常的气氛,使他感到很诧异。 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就非常痛恨普鲁士兵那些坏家伙。他懊悔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今天舍不得跟这些法语课本分开,也舍不得跟老师分手。 在上语法课的时候,他觉得老师讲的挺容易的嘛,他全都懂得。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专心听讲过。在上习字课的时候,老师发的新字帖上的字,就像一面面在教室里飘扬的小国旗。当他听到屋上的鸽子在咕呀咕的叫时,心里就想:他们能强迫我们不许学法语,但是能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来唱歌吗? 这些就说明了小弗郎士他从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逐渐变成──喔,逐渐懂得失去国土的痛苦,因此激起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师:嗯,好的。很好!她能够用概括的语言,叙述了小弗朗士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要逐步学会用比较长的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那么,小弗朗士的这些转变,是自己产生的吗?不是的,是韩麦尔老师教育的结果。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看看,小弗朗士是怎样在韩麦尔老师的教育下面,逐渐从一个贪玩、不懂事的孩子,激起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 现在我们大家把课本打开。我们首先看看韩麦尔先生。今天他早就知道这是最后一课了。他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在衣着打扮上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举手〕×××说。 生8:他穿上了只是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时穿的那件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师:为了什么? 生8: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师:对了。我们看看:一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韩麦尔先生,今天跟平时不一样了!他穿上了绿色的礼服,他打着皱边的领结,他同时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边讲边板书:1.穿上 打着 戴着〕为了什么?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一开始就可以知道,他要把这一课上成怎么样的一课呢?──要上成教育学生来爱祖国、来恨敌人的一课。 现在,我们看看老师的讲话──一讲话,他就宣布今天这一课,是最后一课!现在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我的孩子们……”这一句,要有感情地读。 〔学生各自低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陆续举手,示意读毕。〕 好──好──好,都好了。同学们注意:念这段话的前边有一个状语。划划看。──这段话的状语是什么?大家一起说。 生(集体):“又柔和又严肃”。 师:对了。所以,我们在念的时候,要又柔和,〔板书:又柔和〕又严肃。〔板书:又严肃〕哪个同学来读?〔学生举手〕噢,好,有的同学很好,举手争取来读了。我请×××。 生9:〔表情朗读〕“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多多用心学习”漏读“学习”〕 师:没有读完。最后一句再念:“今天是你们──” 生9:〔重新朗读〕“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师:对了。好。同学们看看:在念这一段的时候,重音在哪些词?──想想看,大家发表发表意见看,重音在哪里?老师是“又柔和又严肃地”来说的。〔学生举手〕×××先说。 生10:“最后”、“只许”、“多多用心”。 师:嗯。他说是“最后”、“只许”,还有“多多用心”。还有没有?〔学生举手〕×××说说看。 生11:“最后一次”、“最后一堂”。 师:嗯。“最后一次”、“最后一堂”,这都要读重音的。还有吗?还要突出“明天”──我就不在这里了!看看还有吗?〔学生举手〕×××说。 生12:还有“今天”这个词。 师:“今天”,好。那么,哪个同学再读一遍看?──嗳,再来读一遍看。请×××同学来读。 生13:〔表情朗读〕“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师:好。现在我们齐声读一遍。“最后一次”、“最后一堂”、“只许”、“今天”、“多多用心”──注意这些词。好,“我的孩子们……”,预备──读。 〔师、生齐声表情朗读:“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师:好。老师宣布了这个坏消息,告诉同学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归结到什么?要“多多用心学习”。“用心”前面加状语“多多”。〔边讲边板书:多多用心〕 这段话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呀!使我们的小弗朗士马上感到普鲁士兵不是“有趣”了,而是“坏家伙”了,而且他的确感到“难过”了,感到“懊悔”了。所以,老师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接着,老师叫他背书了。他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地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的,而且头也不敢抬起来。老师有没有责备他呢?没有。老师接着讲了两段话。读出声音来,把老师讲的两段话读一遍。 〔学生各自低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陆续读毕,举手示意。〕 好──好──好。现在我请个同学来读第一段话。第一段话是比较难念的,中间还有两个单引号。我们现在领会一下看:第一个单引号是“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的 。同学想想看,这个单引号里的话应该念什么语调?〔学生举手〕×××说说看,念什么语调? 生15:应该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 师:对了。应该念得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样子。第二个单引号是那些家伙会说的──这些家伙是指谁呢? 生(集体):普鲁士兵。 师:普鲁士侵略者、占领者,这里应该念什么语调?〔学生举手〕×××说 。 生15:讥笑,嘲笑。 师:应该是讥笑、嘲笑的语调。噢,好。哪个同学来念?这一段话要把这两种语调,再加韩麦尔先生自己的语气来念。〔学生举手〕唔,好的,许多同学都愿意念。我先请×××。大家听好。 生16:〔表情朗读〕“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师:哪个同学再来读这一段话?要把韩麦尔先生的语调,以及平时不用功的学生讲的语调,以及敌人说话的语调,都要读出来。〔学生举手〕×××。读响一点,慢一点。 生17:〔表情朗读〕“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师:坐下。同学们看看,刚刚两个同学读了,他们读得怎么样啊?×××〔指生(17)〕,把前面无所谓的语调念出来了没有?念出来了。哪个同学来念念无所谓的语调?〔范读〕“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这都是无所谓的语调。〔两个学生举手〕就两个同学?我要请不举手的同学来念。有的同学也是无所谓的样子。我请×××。〔指定学生〕 生18:〔朗读无所谓的语气〕“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师:嗯,好的,坐下。希望我们有的同学以后不要这样:“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再看看,敌人呢?是讥笑的语气。请×××读。〔指定学生〕 生19:〔朗读讥笑的语气〕“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师:嗯,──好。〔学生举手〕×××再读读看。 生20:〔朗读讥讽的语气〕“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师:嗯,好。这里强调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还有一个是“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范读〕“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好,现在我们一起把整个这段话读一下。想想在讲这两个单引号的时候,韩麦尔这位老师是怎样的心理?对同学又起了什么作用?“我也不责备你”──老师讲话是这样的平稳!对吧?但是在讲到阿尔萨斯人无所谓的话时,讲到普鲁士人的嘲讽的话时──怎么样?想想看。“我也不责备你,……”预备──读。 〔师、生齐声表情朗读:“我也不责备你,小弗朗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好。哪个同学再念下边分析家长的原因以及老师自己的原因这一段话?〔学生举手〕噢,好,×××。 生21:〔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坐下。刚才没有念好,念得太急促了,哪个同学再念念看?〔学生举手〕好,许多同学都举手了。请××读。 生22:〔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坐下。同学们看看,这里讲到爹妈,讲到老师自己的时候,哪些地方出现重音──重音在哪里?划划看。刚才两个同学都还没念好。爹妈对子女的学习,重音在哪里?老师自己责备自己,重音在哪里?〔学生举手〕×××说。 生23:“宁可”、“不是”。 师:“宁可”、“不是”。──什么“不是”呢?呃,“我不是……”光是“不是”行不行?你看,“不是”不能单独成为一个词构成反问句的。应该跟什么词联系起来?所有的同学都想,这地方是应该升调的,升上去的,应该跟什么联系起来?〔学生举手〕你说。 生25:“替”。 师:“替”?不是跟“替”联系在一起。听清楚老师的问题:“不是”应该跟什么字联系在一起?〔学生举手〕你说。 生25:“吗”。 师:“不是……吗?”对不对?“不是……吗?”──看看,还有重音在哪里?〔学生举手〕×××。 生26:“难道”。 师:“难道”。嗯,好。坐下。还有吗?──还有什么词应该是重音?〔学生举手〕×××。 生27:“不够”。 师:“不够”。现在请×××把这段话念一遍。〔指定学生〕 生28:〔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坐下。我们看看老师在责备自己的时候,连用了三个反问句,感情就很强烈。〔范读〕“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看看:这是三个反问句,要把这些反问的语调都要念出来!看看:老师很沉痛地在责备自己了。〔学生举手〕×××,把书拿在手里。 生29:〔表情朗读〕“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师:嗯,好。坐下。这段话的前面,责备爹妈的可以轻一点,责备自己的语调要高起来。这说明什么呢?我自己也没有尽到责任!所以啊,小弗朗士,“我也不责备你”。对不对? 接着,他讲到法国语言上来。他赞美法国语言,他指出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这一部分我们一起读,读到“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接着,……”预备──读。 〔师、生齐读:“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对学习,上面分析了孩子们自己不关心,爹妈不关心,我自己──老师也不关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因此,你们必须把祖国语言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把它划下来。〔边讲边板书: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记在心里,永远别忘。而且韩麦尔先生还说,只要怎么样?只要记住他们的语言──“记住”前面有个什么状语?〔学生举手〕×××说。 生30:“牢牢”──“牢牢记住”。 师:好,把它划下来。〔边讲边板书:牢牢记住〕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掌握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在今天的语法课上,我们的小弗朗士听讲,全都懂得。他觉得今天老师讲的,听起来挺容易。 老师接着上习字课。在上习字课的时候,老师发给了什么东西?──大家一起讲。 生(集体):新字帖。 师:嗯,把它划下来。〔板书:发新字帖〕现在我问一个问题:新字帖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举手〕××说。 生31:“‘法兰西’,‘阿尔萨斯’”。 师:为什么发这个新字帖呢?它告诉学生阿尔萨斯是法兰西的土地。知道这一点又是为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生31:爱祖国。 师:要爱祖国──永远记住你是法国人!永远记住法国语言!永远记住阿尔萨斯是法国的土地! 好,情节发展到最后一部分了。我们翻到58页,现在每个同学自己读一遍最后一个部分。 〔学生各自低声朗读最后部分──最后一课的结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陆续举手示意读毕。〕 好──好。好了。哪个同学来读读最后这一部分?看这部分应该怎么读?〔学生举手〕好,×××读。 生32:〔朗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散学了,──你们走吧。’”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看:当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响了,为什么我们的韩麦尔先生这时候的脸色惨白呢?──领会一下看,为什么惨白呢?〔边讲边板书:惨白〕这说明什么?想过没有?〔学生举手〕×××说。 生33:因为这堂课就要结束了,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国土──阿尔萨斯来教法语课了。 师:对了。因为这最后一课就要结束了!韩麦尔先生再也不能在自己的国土阿尔萨斯的土地上来教法语课了!所以他脸色惨白了!“我──我──”刚刚×××〔指生33〕念得好。老师的声音哽住了!〔边讲边板书:哽住〕说不下去了!我们想想看:他要讲点什么话,又讲不出来。真是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今天,我们就要把“我”字下面的意思写下去。韩麦尔先生将要讲什么话,而作者就用“我──我──”没有声音了,而是透过它讲出了千言万语。但是老师转身朝着黑板,有没有写下书面语言啊?现在我们齐声读这个感叹句。预备──读。 〔师、生齐读:“法兰西万岁!”〕 师:而且写的时候,同学们看看,韩麦尔先生他是怎样在写的? 生(集体):“使出全身的力量”。 师:对。把它划下来。〔边讲边板书:使出全身的力量〕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你看:“我──我──”,它的内容多么丰富啊! 想想看,话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我们可以设想: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已经告诉我们同学啦?──老师对自己的国土怎么样?对侵略者又怎么样?〔学生举手〕×××说。 生35:他对自己的国土充满了爱,对侵略的敌人充满了恨。 师:嗯。爱──和恨。〔学生举手〕××说。 生35:韩麦尔先生他对自己的国土非常热爱,对侵略者非常痛恨。 师:嗯。他变成双音词了。好的。对自己的国土非常热爱,对敌人非常痛恨。 韩麦尔先生的心情是沉重的,但是他写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表示了对国土又充满着什么呢? 生(集体):信心。 师:嗯。希望,信心。所以,我们可以讲“我──我──”这时的无声胜于有声了,就把这三方面的内容写进去了: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对不对? 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个什么形象? 生(有的):爱国的。 师:哦,爱国的──爱国的形象。对。爱国的知识分子。〔边讲边板书:爱国的知识分子〕 同学们,这是一篇非常有感染力的文章,是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也有它的局限性。老师教育同学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是对的。可是打败侵略者、推翻敌人的反动统治,只靠语言──只靠牢记祖国的语言行不行啊?不行的。靠什么呢? 生(有的):靠武力。 师:对啊!靠武力。──要靠暴力革命,靠武装斗争。这是都德的局限性。作者的局限性,反映在他写的人物中,也必然有局限性。 都德写小弗朗士,写得多好啊!原来他做过小学里的老师,做过小学的辅导员,所以对孩子的心理,他能够描写得这样细致。另外呃,他的确也是个爱国者。在普法战争中,为了反对侵略者,他参加了游击队,也入了伍。因此,他对敌人是那么的恨,对祖国那么的爱。 作业是把“我──我──”写下去。另一个是要求找三句你感受最深的话,加以评注。 现在老师来做个评注的例子。〔挂小黑板〕 我来注一注这一句:〔指小黑板上第一句〕小弗朗士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为什么都德在这里突然写鸽子呢?鸽子象征什么?象征自由;象征什么?──象征和平。而现在呢在自己心爱的国土上,已经遭到了侵略者的蹂躏,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和平!我们的小弗朗士啊,多向往像鸽子那样自由飞翔。他心里想:你们这些侵略者,正像你们不能强迫鸽子用德国话来唱歌一样,也不能强迫我们这些法国孩子,来说你们的德国话!你们啊,永远强迫不了我们! 对这一句,〔指小黑板上第一句〕我们可以这样来评注,使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今天回去找三句──找对你感染最深的。每一句都先抄下来,然后进行评注。在这课课文里,一定有许多句子使你激动。 这里的第二句:〔指小黑板上的第二句〕“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下课铃响〕这里先要说,韩麦尔先生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的语言,是对的;同时也要说他只强调语言的作用,就反映了这个人物的局限性。 懂了没有?〔生(集体):懂了。〕回去找三句,把这两句除外。现在下课。 〔附〕(一)小黑板上的板书: 一、贪玩、不懂事 二、逐渐懂得失去国土的痛苦 三、激起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1、“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二)板书: 1、穿上 打着 戴着 2、又柔和 又严肃 多多用心 永远别忘 牢牢记住 发新字帖 3、惨白 哽住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 爱国的知识分子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最后一课,都德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最后一课》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
下一篇文章: 《最后一课》教学片断赏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