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正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

师: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学们不妨想一想,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这是由于书籍有什么特点方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生:因为我们依靠知识才能生活,而书籍恰恰几乎可以说是知识的化身。

师:能找一些成语或名句形容一下我们求知的实际情景吗?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的确,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作业,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可悲的是,我们每天只知道学,却很少去想一想我们不能用的原因。今天,很幸运,我们有缘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它会唤醒我们这些梦中人,拨开我们心灵的迷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日。

调动同类文体的阅读经验,探究本文在说理上的特征

师:我们接触的文章,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自己不在文中明说出来,而读者读后却自然明白了解;另一种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他自己在文中说得明明白白的。你们可依据自己所获取的文本信息,筛选一下并作出判断,看看本文属于哪一种情形。

生l:后一种。

生2:属于那种“在文中说得明明白白”的文章。

师:那么,请你们再想想,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l:告诉我们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生2:告诉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生3:告诉我们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生4:告诉我们要重视实验精神。

师:你们说了很多,都动了脑筋,这是你们的成功。你们能否把这些要点权衡一下,看哪一条是最重要的,打个比方说,把这些句子的“班长,,找出来。

生:我们学习时要“格物”和“致知”,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师:文中对“探察物体”作了怎样的说明?

生:实地的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

师:说得很对。请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表象,强调了作者关注“实验”。

生:“实验”这个词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多次,说明作者在有意识地强调“实验”这个意思。

师:如果有兴趣,可以在文中统计一下“实验”一词究竟出现过多少次。

生:11次。

师:“实验”一词出现这么多次,作者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新的知识获得的正确途径是通过格物,即通过实验而获得的。

师:对,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这一观点,文中有哪些关键词

语提示了作者的思维逻辑层次呢?

生1:传统的中国教育。

生2:科学发展的历史时至今天。

生3: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

师:以什么为序?

生:时间。

师:对,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有悖于科学发展史的要求的,从这一失一得之中,自然让读者明白、,实验精神在教育中是多么的重要。不仅如此,作者还就今天的中国学生现状做出定位,换句话说,仍然是抱残守缺,从而证明发扬和“复兴”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者为了说明这些问题,不是光讲道理,还摆了事实,关于摆事实,同学们一定不会很困难地找出来吧?

生1: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生2:作者自己留学的一段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轻视实验,不愿动手的缺陷。

师:既然作者指出了中国学生包括我们在内所存在的问题,他是否详细地给我们指出了摆脱这种困境而在今后能迈上正确的求知途径的方法呢?

生l:他说:“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生2:还有“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弄清了课文在议论上的特点:文章的结构是我们常见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说理的方法也是我们常见的,你们自己归纳一下吧!

生:摆事实,讲道理。

还抽象于形象,还一般于特殊,深入浅出地理解内容,鼓励独到的见解

师:李白杜甫是大家熟悉的诗人,我这儿有一首关于他们的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哪用故谤伤。蚍蜉振大树,可笑不自量。这是韩愈给李白杜甫诗文的评价,你们还能找出一首来吗?

生: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赵翼的《论诗》。

师:从对李白杜甫诗文的不同评价来看,你们觉得韩愈和赵翼哪一个人的求知观同课文相类似,并简要地谈谈自己的依据。

(学生讨论)

生:赵翼的求知观跟课文类似。

师:依据呢?

生l:因为赵翼“保留”着“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他“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生2:他学习知识做到了“不消极地袖手旁观”,“能自己做主张,出主意”,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积极提倡动手创新。

师:谈得很好。既然如你们所说,那么,丁肇中是一个大学问家,他也是个权威,你们敢向他挑战吗?

‘生:敢!

师:他说,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你们有些什么不同的意见呢?

生l:有。就如格竹吧,同是封建时代的郑板,他就不像王阳明那样一无所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浑不怕,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2:很多善于写咏物诗的封建文人,他们其实是擅长“格物”并能“致知”的。

生3:如“格柳”吧,“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我也想起了一首:“梅雪争春肯降,骚人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是宋诗人在“格”梅和雪。

生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在“格”。

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在“格山”。

师:说得很多了。同学们能够同作者一见雌雄,这是好习惯。不过,作者所说的,毕竟是当时中国教育的现实,并且对现在也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作者正站在关心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给我们指出缺点和开具了治病的良药。所以,我们应该感激他的这一番良苦的用心。你们觉得呢?

生l:我们应该学习他把自己同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的精神。

生2:学习注重实际,旨在创新的求知精神。

师:是的,我们虽然提倡怀疑的精神,但是,我也不能因此而走向极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这样我们就会失去很多真正的知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要在倒掉产盆里的脏水的同时,连新生的婴儿也倒掉了!”

留下余味,使学生探究的热情延伸到课堂之外去

师:议论的文章,虽然缺乏文学作品的生动,但是,它们正如本文一样,有许多精辟的见地与人生的哲理足以开启我们的心扉,打动我们的心灵,洗礼我们的灵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些道理,对我们做事为人,给了多么大的启发和帮助啊。鉴于此,你们在读书时,就不应该偏食,不仅学会享受那些动人心弦文学作品,也应该抽点时间读一读那些质朴的说理文章,请记住,那里面同样有鲜花和宝石!


教学反思

    议论文的阅读,重点是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学生在接受文本特征的同时,要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对于作者尝试成功了的那些说理方法,也要让它们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强调运用,强调联系自己的实际。为此,教学应该从具体地感知课文入手,引导他们发现提纲性的语句,然后经过讨论、分析,并对文章特点作精要的概括,使学生得到有用的经验,让他们学有所获。

    议论文的教学,要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要学会化解抽象的和概括的判断。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注意经常地运用联想和想像,只有如此,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才不会味同嚼蜡,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教学中,学习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教师不能独霸课堂,更不能包办学生的思想。要注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鲜活而新异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多边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演好教师自己的引导角色。这样,学生即可在平等活泼的时空当中取得进步。

    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力避空洞的训诫,要在现实的情景之中,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提倡有创意地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其创新能力。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教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精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堂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
    一堂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
    《背影》《永远的悔》《应有格物致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建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助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一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点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体把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典型例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赏析
    丁肇中小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理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参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建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注音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法引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点难点突破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点难点点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研讨与练习说明
    初中语文 人教课标版 九年级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背景
    读书有感 《十九札》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及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句段品味
    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
    毕生追求就是满足好奇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简介
    与丁肇中先生谈天
    科学大师的赤子情怀──丁肇中做客山…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强化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探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形似字辨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导读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应有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解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关资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建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分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综合运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难点解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审美鉴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多音字辨析
    议论文阅读要点
    我所经历的20世纪的实验物理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写作特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指要
    丁肇中:响彻诺贝尔颁奖大厅的中华之…
    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义解
    《大学》简介
    《四书》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疑难问题──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
    我的自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问题研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词语解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近距离观察丁肇中:为何“不知道”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能力测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一堂议论性课文的教学反思──从《应…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有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与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杂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素质教育新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丁肇中教授轻松说宇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厚德载物 修身求真 务实立业
    “奇”“怪”的丁肇中
    讲中文的丁肇中与讲英文的朱棣文
    实验物理学大师丁肇中
    丁肇中的故事
    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题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体把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电子教材
    暗物质是一朵很迷人的“乌云”
    J粒子和丁肇中
    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
    丁肇中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奖得主丁肇中连答三个不知道
    丁肇中在汉谈治学──不懂就要问
    “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
    丁肇中谈载人航天:这是美妙的一天
    丁肇中教授用中文发言了
    丁肇中讲述的五个故事
    丁肇中谈宇宙大爆炸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学评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达纲练习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丁肇中:为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父母是启蒙老师──丁肇中的成才之路
    丁肇中的科学之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课导学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