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繁體中文转换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西江月教学反思3

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七、拓 展 阅 读

1、下面是对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见,通“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国破山河在,城春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4、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塞外风狂雪早,雪后景色绮丽,天气奇寒,突出了戍边将士生活艰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引出下文送别场面。

C、 宴请归客,奏乐助兴,场面热烈,表现了主客友情深厚,为抒写离别之情作铺垫。

D、 全诗以雪起,以情结,分别写了送别前、饯别中、送别时、送别后的雪景,作者寓情于雪,通过咏雪,笔笔传出绵绵情思。



考 题 研 析

中考试题研究





     考题精展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   

  〔注〕缁(zī):黑色。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天雨,解素衣  

  ②岂能无怪哉  

  8.从下面的短语中任选一个,解释其意思。(若两个都解释,则按第①个计分)(2分)

  ①衣素衣而出  

  ②迎而吠之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2分)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10.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是怎样悟出来的? (2分)







命题思路  

  文言文的学习和其他内容的学习一样,不能一是一、二是二,必须学会迁移、运用。理解字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短语的意义、能正确朗读、对文章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感悟,课内课外是一样的。   

  考生试卷  

  7.①下雨 ②诧异,惊奇;责怪  

  8.②冲着(杨布)大声叫唤   

  9.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10.我明白了: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能从表面看就下结论。杨布的狗只见主人白衣出去,回来见穿黑衣的人就不知是主人而大声吠叫,它只是看清了人身外穿的衣服即表面,而未认清这穿黑衣的人的本质也是自己的主人。

  考卷点评   

  第7.①完全正确。②“怪”在句中属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回答 “诧异、惊奇;责怪”略差些。第8.①题,前“衣”用作动词,“素”是白色,课文中学过;考生选做②,完全正确。第9题,完全正确。第10题思路完全正确,只是个别句子表述不尽规范。该生学习的迁移能力较强。





拔尖考题诠析



     考题精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三、四句表现禅寺后院环境          的特点。

2五六句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

       

3、“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应考说明

古诗词的赏析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首诗的赏析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作者把“曲径”、“幽处”、“禅房”、“花木”等静态的事物叠印在一起,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静寂”。有清静之景方有情景之人,于是自然引出五、六句。五、六句绘“无我”之境,抒“有我”之情。景因情生,情因景显,心中有“空灵欢悦”之情,眼中才有静谧安详之景。环境是心境的物化。

3题考分析说理能力。诗句的内涵是不矛盾的,作者运用的是“以声衬静”法,因为万籁俱寂,钟磬音才显得清晰悠扬。动静翻沉,使静穆的面呈现一种动态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