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琛
自五十年代迄今,中学语文课本选入南宋辛弃疾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因课堂教学对“明月别枝惊鹊”产生歧解引发讨论。
朱光潜说:“别枝离别树枝”。俞平伯《唐宋词选释》说:“鹊的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别 ’乃形容词”。胡云翼《宋词选》说:“月光明亮,惊醒了斜枝上的乌鹊。苏轼《次韵蒋颖叔》‘月明惊鹊未安枝’,此用其意。”讨论规模大,时间久,终无定论,因事寝息。其实“明月”句并非辛氏独创,是祖述前人句意,加上“别枝”二字,似觉奇诡、神秘。人们在日常生活活动对外界环境所发生事件稍留意,一名小学生即可圆满解答。遗憾的是一批接一批饱学宿儒弄得扑朔迷离,无法破译,还留下不少笑料文字。党的“双百”方针重返文艺园地,人们旧话重提。
1983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刊发刘瑞明《“明月别枝惊鹊”及其他》一文,涉及面颇广,堪称总结性发言。文中解释“明月”句说,“明月有惊鹊的可能,但此处惊 鹊的却是夜行的作者的脚步声,而非明月.......我在明月下赶路,脚步声惊扰了乌 鹊。它忽地飞离树枝,反把我吓了一跳。”
对以上解说笔者不敢苟同,当即拟就商榷文字仍寄《文学评论》,退稿信称“已 有总述,讨论结束”等语······,14年后又有以下发现: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年11月第一版,1981年6月再版《唐宋词选》143页释:“别,离树枝飞去”;中州古 籍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全宋词佳句精编》第406页,主编,释写均为谢钧祥,他说
“月光的明暗变化惊起了栖在斜枝上的乌鹊,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言啼而啼声自见,离别树枝”;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 南宋·辽·金》卷第1459页吴调公释为“鹊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树梢,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枝头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鹊儿惊飞,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江苏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出版,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第963页郑梦彬释为“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灵敏的,它在黑暗中一遇到明亮的光线就乱飞乱窜”。(总发现不下30种,以上为有代表性的几例。至于中学语文教科书周而复始几十年便更无法统计了)
九月,将以上不伦不类解说给上海辞书出版社写去一信,嘱其转唐圭璋先生,以 期引起重视,照例石沉大海。
作为承先启后这一辈人,尤其是捉刀剖析的八大家,两部《唐宋词鉴赏辞典》的 两家出版社所倚重的唐圭璋蹲进象牙塔迷失方向而不知自省,凭权威臆测说话,对前人作品不能“照辞若镜”,予以淋漓尽致发挥,还庐山山明水秀真面目,以致“疏作品之文心”,“龌龊乎偏解”(以上均引自刘勰《文心雕龙》)。岂非耻对先哲,埋 没菁华;愧对后学,误导来者。对此,未审文学当道者作何感想 ?若以六字为浩瀚 典籍中九牛一毛而小觑之,岂非将中国人弄不懂中国文学的耻辱伴随谬种贻害奕世永 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