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西江月教学反思3

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纺锤)。”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渡荆门送别》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西江月》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三、四两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这是词中的主脑,是笼罩全篇的欢快和喜悦心情产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说明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这境界,与上片的气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两三点雨山前”,写的是骤雨初来,大雨将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经洒向山前,那么紧接着便会洒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转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写的就是这一心理活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西江月教学反思3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西江月教学设计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解读“明月别枝惊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教案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上》 辛弃疾
    质疑辛弃疾《西江月》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南宋)辛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三…
    《西江月》解析鉴赏
    【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昆曲…
    读通读懂读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旧体词创作入门之《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后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及课后…
    《词五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2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词】西江月十七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
    “明月别枝惊鹊”新解
    浅谈“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西江月》教学设计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宋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初…
    辛弃疾:西江月
    西江月辛弃疾
    带“鸟”字的诗句
    辛弃疾《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钦定词谱》之《西江月》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
    对辛弃疾《西江月》一词的思考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备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白话文解说:《西江月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我的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想
    五年级下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唐宋词名篇讲演录之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
    再说“明月别枝惊鹊”的“别”字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
    [宋词]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关于《西江月·听友人吹笛》的讨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三谈《“明月别枝惊鹊”及其他》
    [其他]也说“明月别枝惊鹊”
    [七年级] 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教学反思…
    西江月教学反思2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