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2.分析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句的含义和用法,了解省略句式和倒装句式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对比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步骤
1、解题及背景、作者简介
结合注释①了解作家概况,结合注释⑥⑦⑧,了解晋王三桩遗恨的原因。
补充介绍如下:
欧阳修为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提倡古文,奖掖后进,提拔晚生,著名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五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欧阳修为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评论都有极高的造诣和成就,尤以散文为最。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记载唐末相继由朱温、李存勖、石敬塘、刘皓、郭威分别所建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历史著作。因为此前曾有薛居正的《五代史》(习惯称《旧五代史》),故欧阳修所著称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幸的四个供奉于内庭、授有官职的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作的合传。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分裂混战。先是朱温建立后梁,继而李存勖建立后唐,石敬唐建立后晋,刘皓建立后汉,郭威建立后周,历史上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相继更替,历时很短,最长的没超过20年。其中后唐历时14年,而李存勖只做了3年皇帝,卒致乱亡。
2、字音识记
①正音
契(qì)丹 锲(qiè)而不舍 李存勖(xù)
伶(líng)官 雠(chóu)仇
②多音字
仇:(chóu)仇敌 (qiú)姓仇
系:(xì)系念、系缚 (jì)系鞋带
3、重难点字词举例
(1)重点实词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或者)
④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全,所有的)
(2)重点虚词
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多么)
以:①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3)一词多义
盛:chéng 装,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如“请其矢,盛以锦囊”;shèng①兴旺,兴盛。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旺盛,昂扬。如“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③茂盛。如“山寺桃花始盛开”④多。如“游人虽盛,泉而茗者,……”⑤职位高。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告:①告诉。如“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②禀报。如“而告以成功”③祷告。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衰①衰落,如“何其衰也”②衰亡,盛衰之理。
(4)古今异义
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古:人为。前一词“人”为名词:后一词“事”为动词。今:常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人事工作)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缘故”。今: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官名,本文泛指一般属官。今:指投身到(事业中去)。)
④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在队伍前面跑。今: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古:你,你的。今:乃是。)
⑥至于誓天断发(古:动词“至”与介词“于”连用,其义为“到,到……的结局”。今:常用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
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古:一寸的十万分之一,本句指数微小的事。今:常指不注意,粗心等。)
(5)词类活用
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事,充当 “人”的谓语,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
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
③函梁君臣之首(函,带宾语“梁君臣之首”,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④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乱,黏附在“者”的前面,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造反。)
⑤抑本其成败之迹(本,原义为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来源,在此带宾语“其成败之迹”,“名词用作动词,考究,探究。)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亡。)
⑦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这两个形容词用作名词,因为介词“于”一般与后面的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其义为“细微的事情”。) (6)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⑵被动句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⑶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盛以锦囊。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③而告以成功。
④祸患常积于忽微。
⑷省略句
(庄宗)请其矢,(庄宗)盛(之)以锦囊。
(庄宗)负(之)而前驱。
(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4、文章分析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5、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3.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知,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积累语言材料。
2.培养质疑、思辩能力。
3.学习记叙、描写、议论等表现方法。
三、教学步骤
1、解题及背景,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现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散文、诗、词、书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苏轼在词的创作上贡献尤大。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因政见和王安石、司马光都不合,被新、旧两党排挤,一再被贬,多次出任地方官。《石钟山记》就是他由黄州调任团练副使,途经江西湖口时的作品。
2、字音识记
①正音
莫(mù)夜月明 磔磔(zhé)云霄间 钟磬(qìng) 桴(fú)止响腾
栖鹘(hú) 鹳(guàn)鹤 穴罅(xià) 无射(yì)钟
②多音字
栖:(qī)栖息 (xī)栖栖(不安定)
当:(dāng)螳臂当车 (dàng)安步当车
识:(shí)胆识 (zhì)博闻强识
3、重、难点字举例
〈重点实词〉
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
③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⑤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言,用文字表达,记载)
〈
重点虚词〉
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语气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然”,……样子)
微波入焉(代词,相当于“之”,这,指代穴罅)
如乐作焉(语气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了)
焉置土石(哪里)
风雨兴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