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原会萍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醉翁亭记,欧阳修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