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醉翁亭记 >> 正文

 

《醉翁亭记》考实

醉翁亭记》考实   糜华菱       滁州醉翁亭因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而名闻遐迩,四季游人络绎不绝。但是读过《醉翁亭记》的人到实地一看,却不免产生一些疑问,感到文章写的与实地情况有出入。我作为滁州居民,在琅琊山下、醉翁亭畔寓居了二十余年,愿就个人考证所得,对几个问题作点解答,以飨读者。
 “环滁”并非“皆山”   《醉翁亭记》一开头就说:“环滁皆山也。”但是站在滁城高处一看,除西南方向有群山起伏,西北方向有山峦隐现之外,其余方向皆看不到山,所谓“环”只是半环而已。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方面的情况,我曾专门走访过绘制《滁县地区地图》(一九八二年版)的工程师王福林同志。他摊开了一大卷几种比例尺的、都划有等高线的滁县地势图,向我指出:从滁城到来安的公路以南以及从滁城到全椒的公路以东,在这一大片属于滁河流域的低丘陵地区内,只有一些矮小的土包子,最高的也只有四十多公尺(折合当地“比高”只有二十多公尺),根本不成其为山。(见附图)在这大约140的扇形地区内没有一座山。

  会不会是宋时的滁城原在另一个四面环山的地方,后来迁移到现在这个半面环山的地方呢?不是的。古今滁城的位置并没有多大变化。据滁州市地名普查办公室余炳华同志(他撰有《滁州地名录》一书,可算是“滁州通”了)说,欧阳修时代的滁州城,仍然在如今的滁州市区内。

  但是也有人为了坐实“环滁皆山”之说,竟把这个“滁”解释为整个古滁州,即包括当时清流(即现在的滁州市)、来安、全椒三个县。这样一来范围扩大了,自然周围都有山可数了。但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醉翁亭记》说:“山行六七里”就到了醉翁亭,如果这个“滁”是指整个古滁州,那么这“山行六七里”又从哪里算起呢?如果这个“滁”指的是滁州城,那么从滁州城到醉翁亭恰好是“山行六七里”,上下文就能解释得通了。

  也曾有人说,欧阳修作文历来反对“巧其词以为华,张其言以为大”而又“鲜事实”的文风,并且引证了《朱子语类大全》里的记载,说“欧公文多修改到妙到,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其实欧阳修写文章绝非不用艺术夸张手法,远的不说,仅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他就曾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而事实上他当时只有四十岁,根据这一年龄,何至于就到了“苍颜白发”的地步呢?类似的艺术夸张,在他的诗文中是并不少见的。至于《朱子语类大全》里的那段记载,只能说明他写文章“多修改到妙处”而已,并不足以证实他修改后的“环滁皆山”依然指的是整个古滁州。
“酿泉”与“让泉”   《醉翁亭记》有两次提到泉,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这两处都用“酿泉”。据课本编者注,这篇课文是按《欧阳文忠公文集》排印的。其实两处都用“酿泉”的版本还有,如《古文观止》便是。

  但到醉翁亭边实地一看,泉边的石碑却题作“让泉”。这块石碑是清康熙年间重立的,会不会是后人标新立异,将“酿泉”改成“让泉”的呢?不是。因为走进醉翁亭的院子里一看,苏轼所写的《醉翁亭记》碑刻,文章前边也是写成“让泉”只有后边才写为“酿泉”(即“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那么,作为泉名究竟以哪一种写法为可信呢?我认为应以“让泉”之名为可信,其理由如下:

  1、此泉的出现必先于醉翁亭的建立,在醉翁亭未建之前绝不可能有人未卜先知,预先附会醉翁亭名而将此泉取名为“酿泉”。相反地,“廉泉让水”之说早已有之,在醉翁亭建立之前,人们已将此泉取名“让泉”,倒是很可能的。

  2、醉翁亭里的碑刻《醉翁亭记》,是苏轼在宋哲宗祐六年应当时的滁州知州王君诏之请而书写的,苏轼不仅与欧阳修是同时代人,而且是欧阳修的门生,当不至于将老师原文里的“酿泉”误写成“让泉”。因此我以为“让泉”乃是原名,当是可信的。

  那么,文章前边称“让泉”,而后边却又写成“酿泉”,岂不自相矛盾吗?不矛盾。前边的“让泉也”是称述泉名,而后边的“酿泉为酒”,则是“酿(动词)让泉之水以为酒”的意思。这仍然是讲得通的。
欧阳修是“太守”吗?   《醉翁亭记》九次提到“太守”,并且在最后明确点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样说对吗?又对又不对。说它不对,是因为宋代并无“太守”这一官名;说它对,则是因为他当时的职务相当于以前的太守。

  太守职称始于汉初,本为郡一级的长官。当时地方行政区划只有郡、县两级。后来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州设“刺史”。隋初废郡存州,以后就没有“太守”这一官职了。因此在宋代,州官并不叫“太守”,而应该叫“刺史”。

  但是,宋代官职还有一奇特现象,就是官职分离,本官不管本职。因此州刺史也只是虚有其名,而实际负责一州工作的乃是由朝廷派去的中枢官员,叫做“知军州事”(军指兵事,州指民政,简称“知州”)。因此“知州”只是一种临时差遣,并不是正式官职。此如范仲淹在宋仁宗皇祐四年以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去知颖州事,“知颖州事”虽然是他的实际职务,但只是一种差遣,而他当时的职称却是朝中的“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

  同样,欧阳修到滁州来做官时,也只是受朝廷的差遣,来“知滁州军州事”,而他的正式职称还是朝廷的“右正言(谏官)、知制诰(主管起朝廷的诏令)”。对于这点,朝廷在给他的任命《制词》中就说得很清楚:“特授依前行右正言、知制诰,就差滁州军州。”另外,他到滁州以后,还写过一篇《丰乐亭记》,在这篇文章的后面,他也自注有“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欧阳修记”的字样。(见商务印书馆版《欧阳永叔集》)

  由此可见,欧阳修当时正式职称既不叫“太守”,也不叫“刺史”。他在《醉翁亭记》里之所以自称为“太守”,仅仅是借用前代的习惯称呼而已。历代文人作文赋诗,喜欢借用前代的官称,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苏轼就曾有过“为报倾城随太守”之句,今人赵朴初在悼念周总理的诗中也有过“相业谁与俦”(将总理比作宰相)的句子。
“滁县”依然是“滁州”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将“环滁”注释为“环绕着滁州城”,这是对的。但又说“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这却有问题了。

  首先,宋时的滁州包括清流(即后来的滁县)、来安、全椒三个县,这是个大范围;而后来的滁县只是古滁州的一部分,是大范围里的小范围。因此,将当时的滁州说成在滁县,并不确切。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滁州城(或古滁州治所)在现在安徽省滁县。

  其次,这本教材是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出版的,而国务院在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就已作出决定,将滁县改为滁州市。因此,现在给“环滁”作注释,应该写成:“滁州城,在现在的滁州市。”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醉翁亭记,欧阳修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醉翁亭记》考实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伶官传序》,及欧阳修佳作选
    《伶官传第二十五》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翻译
    《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观其议论…
    伶官传序 欧阳修(4篇赏析)(译文)(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 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
    《醉翁亭记》电子教材
    《醉翁亭记》教学建议
    《醉翁亭记》分析
    为什么自称“醉翁”的欧阳修“意不在…
    短命的“庆历新政”
    《醉翁亭记》中的“而”字辨析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浅谈《醉翁亭记》的柔性美
    关于“醉翁”
    《醉翁亭记》精讲导读
    《醉翁亭记》参考图片
    《醉翁亭记》赏析
    无独有偶的苏书《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素质教育新学案
    《醉翁亭记》整体把握
    《醉翁亭记》问题研究
    《醉翁亭记》多义词辨析
    《醉翁亭记》教学建议
    《醉翁亭记》有关资料
    略说《醉翁亭记》中的“景”和“情”
    “也”与《醉翁亭记》之美浅说
    谈《醉翁亭记》的文脉
    小议《醉翁亭记》的线索
    欧阳修轶事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欧阳修的散文特点
    欧阳修的“三上”
    欧阳修与北宋文学变革
    《醉翁亭记》生字注音
    欧阳修的生平与创作
    《醉翁亭记》是得意而“鸣”?
    从《醉翁亭记》看诵读的魅力
    欧阳修简介
    读《醉翁亭记》,品伟大人格
    《醉翁亭记》研讨与练习说明
    《醉翁亭记》学法指导
    《醉翁亭记》优化测控
    《醉翁亭记》课文背景知识
    《醉翁亭记》形似字辨析
    “乐”是表象,“醉”是实质
    《醉翁亭记》同步轻松练习
    《醉翁亭记》字词活用
    《醉翁亭记》中心意思
    《醉翁亭记》诵读指导
    《醉翁亭记》结构分析
    《醉翁亭记》写作特点
    《醉翁亭记》写作特色
    《醉翁亭记》写作借鉴
    《醉翁亭记》课文题解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
    《醉翁亭记》考析
    《醉翁亭记》修辞手法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疑难解析
    《醉翁亭记》问题探究
    《醉翁亭记》知识延伸
    醉翁亭新记
    丰乐亭记
    题滁州醉翁亭
    燕喜亭记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醉翁亭记》解词
    《醉翁亭记》同步达纲练习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课文评点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多音字辨析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习题精选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复习课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杂谈
    美妙的“线条”课──《醉翁亭记》教…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导学”设计的…
    《醉翁亭记》教学案例分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